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对水稻成熟期品质性状的影响【字数:5622】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材料与方法 2
1.1 试验地点 2
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
1.3 测定方法 3
1.3.1 外观和碾磨品质 3
1.3.2 蛋白组分的测定 3
1.3.3 米粉RVA糊化特性 3
1.4 统计分析方法 3
2 结果与分析 3
2.1 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对淮稻5号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3
2.2 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对淮稻5号稻米淀粉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4
2.3 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对淮稻5号稻米蛋白组分的影响 5
2.4 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对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5
3 小结与讨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对水稻成熟期品质性状的影响
引言
我国麦秸资源比较丰富[1],麦秸含有一定量的矿质元素,同时富含有机物质。但由于在实际生产中麦秸处理存在困难,因此农民不得已焚烧小麦秸秆。近年来,国家禁止秸秆禁烧,麦秸还田成为了秸秆综合利用最重要的技术途径,秸秆的还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减轻了环境污染。值得注意的是麦秸还田会使土壤供碳量增加,从而促进反硝化作用,导致氮素缺乏,最终造成水稻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在分蘖前期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有效穗数降低[2],影响产量。对于稻米品质,麦秸还田也还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严奉君等[3]研究表明麦秸还田处理可以降低稻米垩白度以及垩白粒率,提高其蛋白质含量,改善外观品质,增加稻米营养。
水分管理是水稻生产上十分重要的生长控制手段,合适合理的水分管理有一系列的有利作用[4],水稻淹水灌溉不仅是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对水稻本身而言也有不利影响,容易造成根系发育不良、早伏等问题,影响水稻产量 [5]。由此可以得出,我们需要进行有效且合理的节水灌溉模式。有研究表明,干湿交替灌溉处理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6]。
目前关于麦秸还田已有较多的研究,前人在对小麦秸秆还田的时间、数量、方式、翻压程度以及对生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2,3,4,7]。但在水分管理方面,尤其是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互作条件下对机插水稻稻米品质研究较少。因此,笔者进行了这次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试验在大学试验农场进行,前茬为小麦,土壤质为粘土,耕作层有机质质量分数18.36g/kg、全氮1.02g/kg、速效氮94.8 mg/kg、速效磷22.5mg/kg、速效钾91.7 mg/kg。
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置,三次重复,主区为水分管理模式,副区为麦秸还田量。设置两个麦秸还田水平:无麦秸还田(S0)和麦秸还田量为6000kg/hm2(S6000),秸秆还田方式为经联合收割机粉碎后机械化旋耕还田。设置两个麦秸还田水平:无麦秸还田(S0)和麦秸还田量为6000kg/hm2(S6000),秸秆还田方式为经联合收割机粉碎后机械化旋耕还田。设置两个水分管理模式:(1)常规淹水灌溉(CI),34cm左右水层插秧,水稻移栽后至无效分蘖期田面一直保持13 cm 的浅水层,根据降雨量大小进行适量灌排,无效分蘖期实行搁田。自孕穗开始到成熟期之前一周保持浅水层。(2)干湿交替灌溉(DWA),12cm浅水插秧,移栽后 7 d 田间保持 13cm水层确保秧苗返青活棵,7d后进行干湿交替灌溉,用土壤水势仪监测土壤水势,根据降雨量大小进行适量灌排,当田间由浅水层自然落干至水势为15KPa时,灌水至田面有13cm浅水层,再自然落干到土壤水势为15KPa,再上浅层水。无效分蘖期实行搁田,孕穗期保持浅水层,抽穗期之后继续干湿交替,收获前1周断水,自然落干。
水稻季试验品种为淮稻5号,6月15日机插秧栽种,秧龄20d,叶龄3.33.5叶,株行距为13.3cm×30cm,采用30cm插秧机移栽,调节取秧量,并在机插移栽后进行人工定苗。水稻施肥为基肥氮素45kg/hm2,分蘖肥氮素135kg/hm2,穗肥氮素120kg/hm2,分蘖肥于移栽后7天和14天等量施入。磷肥P205用量10kg,全做基肥;钾肥K2O用量10kg,做基肥和促花肥等量施入。小区间薄膜包埂,单独排灌。
1.3测定方法
1.3.1外观和碾磨品质:根据农业部标准中的米质测定方法NY14788测定。
1.3.2蛋白组分的测定:总淀粉和表观淀粉含量参照NY14788标准测定,蛋白组分的提取和测定参照宁慧峰等方法。
1.3.3米粉RVA糊化特性:稻米米粉RVA谱采用澳大利亚Newport Scientific仪器公司生产的快速黏度分析仪RVA3测定,配套分析软件为Windows版本的热循环分析软件(Thermocline, ver. 2.5)。在 RVA 样品分析铝盒中准确称取 3.00 g含水量在14.0%的米粉,加蒸馏水25ml。,搅拌均匀。选用米粉专用的 RVA 运行程序,即:米粉溶液样品于 50℃恒温加热 1 分钟,之后在 3.8 分钟内升温至 95℃,于 95℃恒温加热 2.5 分钟,然后于 3.8 分钟内降温至 50℃,最后于50℃恒温加热 1.4 分钟后结束分析;整个程序中样品搅拌桨的转速稳定在 160 r/min。RVA谱特征参数,以RVU为单位。黏度仪自动读出糊化温度(GT)和 RVA 谱特征值的一级参数峰值黏度(PKV)、热浆黏度(HPV)、冷胶黏度(CPV)峰值时间(PaT),及二级参数崩解值(BDV)和消减值(SBV)。黏度单位记做RUV,每个样品重复三次。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0711.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