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研究【字数:7073】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源于理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李季媚,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15-117.]]。由此可见,帮助幼儿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本研究选取的场景是幼儿游戏活动,在该活动中观察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现状。
2.源于实践
2013年江苏省开展课程游戏化,游戏成为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游戏阶段时常会出现问题。通过对大班幼儿的观察,发现不同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的问题解决能力有所差别。因此研究者希望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行为,客观地分析大班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现状。
3.研究者自身的兴趣
研究者在大班实习期间,发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经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幼儿会自己解决,有时候幼儿会向老师求助,这使研究者产生了思考: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会遇到哪些问题?幼儿在遇到问题时,不同幼儿采取的解决策略是什么?有哪些问题是幼儿可以自己解决的?又有哪些问题是需要老师解决的?这些都有待研究者去观察和发现。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在幼儿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是游戏,游戏中时常伴有问题的出现,幼儿在其中的角色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和幼儿问题解决能力有关的文献大多是从心理学方面来研究,从幼儿问题解决的案例行为研究的文献不多。因此,本研究将深入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了解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现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研究。
2.实践意义
通过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问题解决的观察,分析大班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幼儿老师指导游戏活动提供新的视角。面对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的问题,适当调整相应的解决策略或指导时机,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概念界定
1.问题解决
王宽明,郝志军认为问题解决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境、发现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时,没有现成的对策,进而引发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开展的思维活动和操作程序[[[1]王宽明,郝志军.问题解决教学:内涵、实践及应用[J].教育探索,2016(3):11-14.]]。王梅,邹晓燕认为,儿童的问题解决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过程。具体来说,是儿童在面临问题时,新的问题情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直接解决,自己又没有现成的对策、答案或解决方法时所引起的寻求问题处理的一种心理活动[[[2]王梅,邹晓燕.不同信息源对4-5岁儿童问题解决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11):14-19.]]。
综上所述,研究者认为问题解决是人们在面临问题时,没有现成的对策,从而寻求方法而展开的思维方式或具体操作。因此本研究将问题解决定义为:大班幼儿在遇到问题时,通过某一具体行为或某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2.问题解决能力
刘友霞将问题解决能力定义为主体面对具体的问题时,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发生问题的相关因素或各种关联,有效地寻找、挖掘、整合并利用相关资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付诸实施,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3]刘友霞.高中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以S市为例[D],2015.]]。伍远岳、谢伟琦认为,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具体情境中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基础能力[[[4]伍远岳,谢伟琦.问题解决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4):48-51.]]。
从上述材料中看出,研究者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定义存在一定的相同点,都认为是主体在遇到问题时,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以及结合问题的具体情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研究将问题解决能力定义为:大班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以及面对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策略,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
二、研究现状
(一)有关游戏活动中问题类型的相关研究
1.人与物之间产生的问题
游静在研究幼儿游戏活动中的探索行为中发现,幼儿经常遇到的问题有:一、游戏材料不匹配;二、游戏材料不充足;三、游戏材料自身设计问题[[[5]游静.幼儿园建构游戏中幼儿探索行为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43.]]。顾程程在区域游戏中观察发现,幼儿会遇到的问题有:一、投放的材料不足;二、材料适宜性不高;三、材料没有挑战性[[[1]顾程程.架构幼儿与材料的桥梁——浅析中班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
2.人与人之间产生的问题
皮亚杰提出,在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他人的观点,分不清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观点的差别,表现出自我中心,在进行游戏活动时,一方面能主动和同伴建立关系,另一方面,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会发生多种冲突[[[2]李雨姝.论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J].社科学论,2012(8):239-240.]]。从社会背景来看,刘畅指出,大班幼儿处在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较为简单且直接;加之幼儿多是独生子女,所以自我意识较强,不会与他人分享,在与人沟通和社交能力方面都较弱,因此在游戏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材料抢夺、语言争吵、动作攻击等问题。[[[3]刘畅.幼儿冲突行为及干预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6-97.]]。
(二)有关游戏活动中问题解决策略的相关研究
游静在观察幼儿游戏活动时发现,幼儿在面对游戏材料选择的问题上,会采用比较法、试误法、替代法;在面对游戏材料运用的问题上,会采用观察模仿法、重复练习法;在面对游戏材料空间结构设计和呈现的问题上,会采用图示法、经验法[[[4]游静.幼儿园建构游戏中幼儿探索行为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43.]]。王晓霞提出,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解决能力,能够尝试错误法、代替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能运用协商、交换的方法来解决同伴间的冲突[[[5]王晓霞.在积木游戏中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J].山西教育(幼教),2015(3):23-24.]]。周宗奎根据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把幼儿问题解决策略分为以下几类:一、言语沟通和解释;二、向对方提供利益;三、妥协、让步或脱离冲突情境;四、借助第三方的帮助;五、其他[[[6]周宗奎.小学儿童社交问题解决策略的发展研究[J].心理学报,1998,30(3):74-76.]]。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对游戏活动中幼儿问题解决的方式主要集中在材料问题和人际问题这两方面。因此本研究将从这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三)有关游戏活动中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秦晴和孙民从发现,开放性、多层次性、多样化的材料可以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对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着显著的效果[[[7]秦晴,孙民从.通过区域活动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探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7(4).]]。钱迎华提出,教师根据幼儿当前发展的实际需求,不定期地对游戏活动中的材料进行补充和替换,能够让幼儿在与不同材料的互动中形成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有利于提升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8]钱迎华.幼儿区域活动中游戏材料投放的策略研究[J].教学研究,2019(8):36-37.]]。
王清丽认为,同伴之间有意义的社会协商能够极大促进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大班幼儿主要以合作游戏为主,具备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考虑同伴的想法和感受,与同伴进行协商和交流,大大地提升了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1]王清丽.在区域活动中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J].教学·信息,2019(32):171.]]。秦晴和孙民从通过对幼儿问题解决过程的观察,发现教师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为其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能够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2]秦晴,孙民从.通过区域活动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探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7(4).]]。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需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与材料、同伴进行互动,可以提升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本研究将针对大班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现状,对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出一定的建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大班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大班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宿迁市某幼儿园大班幼儿3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资源等网络数据平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能力等关键词,查找、搜集、研读了相关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分类和分析。为本研究课题的提出、论文大纲的思考、观察研究的方向,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
2.观察法
本研究以事件取样法为主,用白描的方式记录整个活动过程。对于没有观察清楚的问题行为,研究者会在游戏活动结束后立即询问当时解决
问题的幼儿或者在场的教师。在当日观察结束后,研究者对所有记录进行保存和完善,回忆产生问题以及问题解决时的整个场景,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历经阶段主要分为:
第一,文献整理。根据研究课题,查阅并整理相关文献,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资料收集。研究者通过事件取样的观察方式收集大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类型及问题解决策略。
第三,整理分析。将在幼儿园中收集到的样本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影响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四、研究结果
(一)游戏活动中的问题类型
通过一个月的观察,一共对宿迁市某幼儿园38名大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共获得了25个案例,其中18个为有效案例。根据观察记录对这些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类型可以分为人与物之间产生的问题和人与人之间产生的问题,每一种类型的问题又分为若干个更加具体的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表1幼儿出现问题的类型分析
人——物材料整理问题2个
材料数量问题1个
材料功能问题4个
人——人肢体或语言引起的问题4个
资源占有引起的问题5个
规则维护引起的问题2个
以下将对各个问题的类型及其具体案例进行详细的阐述。
1.人——物产生的问题
幼儿表现游戏、发展游戏的重要物质支柱是游戏材料,没有游戏材料,游戏几乎无法进行。但材料使用的过程中,时常会有问题的出现。
(1)材料整理问题
样本1:游戏活动马上结束了,老师让幼儿把自己用到的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建构区的木木和同伴们把自己搭的秘密基地推倒,把积木按照形状摆放在架子上。积木散布在建构区的各个地方,木木跑到一个地方开始捡,直到手里拿不下,再跑到架子边放下,又跑到别的地方捡积木,来来回回用了很长的时间。
样本2:在户外活动时,老师让幼儿把玩的纸筒收拾到筐里并把筐搬回原来的位置,浩浩一个人收拾了一整筐。他用双手拽着筐,拽不动,他喊道:谁来帮帮我?
在每次游戏活动结束时,教师都会留出时间让幼儿对材料进行收拾。幼儿在整理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材料太分散而不宜整理,有时会因为材料太重而不易搬运,样本1和样本2就是典型的问题案例。
(2)材料数量问题
样本3:在建构区进行游戏活动时,赫赫正在搭宝塔,他选择了纸杯作为搭建材料,搭着搭着,他发现纸杯用完了,但是宝塔还没搭好。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没有多余的纸杯了,他开始思考该如何继续搭宝塔。
样本3中的赫赫在搭建宝塔时,没有计划好自己要搭多大的宝塔,需要多少个纸杯,导致他在游戏进行到一半时就碰到了材料不够的问题。幼儿在游戏活动时,常常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想用什么就用什么,很少会事先考虑到材料够不够用,所以他们时常会遇到材料数量不够的问题。
(3)材料功能问题
在建构游戏中,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①目标问题
在游戏开始时,幼儿需要明确一个具体的目标,与同伴商量好搭建什么。
样本4:思思、萌萌和彤彤在建构区讨论要搭什么。思思说:今天我们搭面包店好吗?萌萌摇摇头说:不要,我不会。思思又说:那公主的家呢?彤彤也开口了,说:我们昨天才搭过这个,今天不想搭了。萌萌看了看地上的积木说:那我们搭一个动物的家吧。思思又不同意。她们三个围在一起,不停地讨论。
样本4中,在活动的开始,思思、萌萌和彤彤就面临了搭什么的问题,如果该问题解决不了,下面的游戏活动将无法开展。
②形状组合问题
幼儿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如何搭是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过程。
样本5:小冯想把积木垒到和自己一样高的位置,他选择了正方形的积木,搭到和自己肩膀一样高的时候,积木开始有些歪了,小冯再往上放积木的时候,积木晃动了一下,倒了。小冯连试几次,积木都倒下来。
样本6:萱萱在益智区想要用积木拼图拼出一朵小花,她把形状相同的拼图挑出来,把拼图拿在手里摆弄了一下,放在桌上一会这样拼,一会那样拼,怎么都搭不出来。
样本7:辰辰用积木搭建城堡时,发现在拼最后一层时,积木不够了,城堡的围墙看上去有一个洞,辰辰把最后一层已经拼好的积木又拆下来,换一种方式拼,但还是不行。辰辰拆了好几次,但还是不行,他陷入了思考。
幼儿在面对所拥有的材料时,会想办法让材料在搭建的过程中符合自己头脑中搭建物的形态,因此他们经常会面临如何对材料进行形状组合这一类型问题。
2.人——人产生的问题
大班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能主动地和同伴建立关系,进行合作性游戏,但是大部分的幼儿还是无法摆脱以自我为中心,企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控制他人,使得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多种问题。
(1)肢体或语言引起的问题
样本8:鸣鸣是医院的医生,宸宸是小吃店的厨师,小吃店排队的人很多,医院却一直没有病人去看病,鸣鸣一直盯着宸宸在炒菜,宸宸看到后说:你的一点都不好玩,都没有人来。鸣鸣转了过去,背对着宸宸说:等会就来人了。宸宸说:才没有人要来呢。鸣鸣很生气,走到宸宸旁边,把宸宸锅里的东西扔了出去。
样本9:在建构区进行游戏活动时,娢娢和清清正在搭建城堡,另一组的涵涵他们搭坦克。清清看到涵涵他们的坦克说:你们的坦克真丑,没有我们的好看,涵涵一边搭一边说:你们的才丑,我们的坦克还能动呢。清清又说:我们的城堡还能住人呢。涵涵看了一眼他们的城堡,不再理清清。
样本10:在童话小屋里,熙熙扮演国王,驰驰说:你好矮,哪有那么矮的国王。熙熙说:我有国王的衣服呀,我就是国王。驰驰走到熙熙旁边,对着旁边其他的小朋友说:你们看,还不如我呢。熙熙说:我就是!驰驰朝他吐了吐舌头。
从这三个样本中可以看出,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会因为争强好胜的心理不经意间说出类似嘲讽的语言,导致和同伴出现矛盾而产生了问题。
样本11:在户外跳绳时,熹熹在场地中间跳,元元路过的时候,熹熹的绳子不小心打到了他的头,他走到熹熹前面,让他道歉,熹熹朝他吐了吐舌头继续跳,元元直接用他的绳子去甩熹熹的绳子,熹熹停下来后,问他干嘛,元元说:你给我道歉。熹熹说:我就不。说完还推了一下元元,元元也马上还手推回来。
样本11中可以看出,熹熹在跳绳活动时,误伤到了别的幼儿,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并且还动手推别人,导致了两人出现肢体上的冲突。幼儿在游戏时很容易兴奋,有时候会因为太投入而产生一些无意的碰撞冲突,有些幼儿会误认为幼儿打他而还手,因此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冲突。也会有个别幼儿出现有意地碰撞冲突,他认为自己是在与别人玩耍,而别的幼儿认为是其有目的地挑衅,为此产生一些不友好的冲突。
(2)资源占有引起的问题
占有问题是由于大班幼儿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消退,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倾向于自己喜欢的,或者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占为己有。因此,在游戏活动中,他们会对材料、空间及同伴进行主观上的占有,问题便产生了。
①对材料的占有
样本12:游戏结束时,老师让幼儿收拾玩具,乐乐和雪雪一起将玩具放入了材料筐中,他们都想把材料筐送回去,两个人紧紧地抓住了材料筐的两端,开始争抢。
样本13:在建构区,浩浩和小羽都想要长方形木块,两人在建构区寻找,看上了同一块在角落的长方形木块,他们都跑过去拿,同时拿到了木块,开始争抢起来。
样本12和样本13都是幼儿对游戏材料的争夺。
②对空间的占有
样本14:思思、言言和小文在娃娃家进行游戏,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几乎占据了整个游戏区,鸣鸣和君君也在娃娃家,但只有很少的地方,他们开始往思思他们三个地方走去,争夺玩耍的空间,思思他们也坚持地方是自己的,不愿意和他们分享。
从样本14中可以看出,幼儿对于自己游戏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占有欲,不愿意与不是和自己一起游戏的幼儿进行分享,因此幼儿常常会在空间场地上的分配出现分歧。
③对同伴的占有
样本15:在选择游戏区时,小文对可乐说:可乐,我想要你和我一起去图书区看书。可乐点点头。柚柚跑过来拉了拉可乐的手说:可乐,你和我一起去建构区玩吧。小文马上拉住可乐另一边的手说:可乐已经答应和我去图书区了。柚柚晃了晃可乐的手说:可乐,和我玩嘛。可乐看了看小文,又看了看柚柚,陷入了思考。
样本16:社会游戏时,潘潘找若若一起玩过家家游戏,若若对她说:我要和他们一起开饭店,不能和你一起玩了。潘潘说:那我和你们一起玩吧。若若摇摇头说:不行,我们不缺人了。潘潘听到后,自己一个人走到了娃娃家,坐在那边的椅子上低头玩自己的手指。
样本15中,小文和柚柚都想和可乐进行游戏,样本16中潘潘想和若若玩但遭到了拒绝。研究发现,大班幼儿在游戏时更倾向于和同伴一起,因此经常可以在游戏活动中看到幼儿对同伴的占有。
(3)规则维护引起的问题
在游戏开始前,老师会根据不同的游戏制定一些基本的游戏规则,例如:在使用瓶子时,要轻拿轻放,不要发出很吵的声音;在穿脱服饰时,请小心一点以免弄坏等等。除了老师制定的规则之外,幼儿也会在游戏中自发生成一些小规则。但总有幼儿会不遵守规则,以自我为中心,想怎样就怎样,或是自控能力较差,导致与规则之间发生冲突。
样本17:户外游戏时,女生坐在一起玩丢手绢。丢的过程中,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479.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