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字数:7747】

2023-03-12 11:0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普遍重视智育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大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发展的总体情况较一致,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分化。此种现象是由家长的溺爱,培养自理能力的意识淡薄,没给幼儿提供锻炼机会,偏重智育教育以及家园不能达成有效合作等一系列原因导致的。针对此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家长要树立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意识,引导幼儿学会合理的方法与技巧,应耐心指导,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责任感等教育策略。本文旨在通过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以达到改善当今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的目的。

  关键词: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归因分析



  一、研究背景

  (一)背景分析

  家长对幼儿知识技能的偏重教育使得当今幼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重视与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越来越薄弱,若是这种现象日益加重,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还是全社会,都应该审视幼儿的教育方式,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为幼儿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不应揠苗助长也不能听之任之。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家长都本着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家长们很重视对幼儿文化知识的教育以及才艺的培养,好多学龄前儿童都早早地学习了各种数学运算口诀,也开始了拼音汉字甚至是英语的学习。但是,家长们如此急切地想着把幼儿培养成十全十美的天才,可恰恰忽略了最应该尽早培养的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纲要(试行)》指出健康领域的目标之一就是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可见,学龄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要靠家长和教师的一致努力,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就紧紧抓牢,因为这关乎幼儿一生的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学前阶段是人们一生中最适宜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各种良好习惯的时期。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家长以及教师应当从幼儿小时候开始就让他们完完全全地支配自己的一双小手,使之在不断使用中变得越来越灵活协调。幼儿思考能力的发展、语词的丰富、自信心的增强等都与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幼儿的双手充满着智慧与神奇的魔法,不应该使之荒废,有句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幼儿,正确的做法便是把正确的技巧传授给他们,这也是幼儿独立生活自给自足的基础。幼儿应当逐渐学会自理,慢慢地主动承担一些细碎的家务劳动,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以及家庭的责任感,使他们很早就有了担当。从幼儿年龄特点来看,幼儿越小越不懂事,也就意味着此刻的他们还是一张白纸,可以比较容易地吸收我们的教育思想等,也可以比较顺利地朝着我们想要培养的方向发展,这一阶段便是塑造幼儿方方面面的重要时期。

  (二)概念界定

  1.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包括自己做饭,自己购物,自主学习,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独自承受压力,独立思考等。

  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指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具体是指,幼儿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生活中的简简单单的小事,如穿脱衣服、穿脱鞋子袜子、收拾折叠自己的衣服、整理床铺,独立用餐和洗漱,能够自己刷牙洗脸、洗脚和洗小手帕等。

  3.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征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个体差异性,也有一定的外显性。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成人的监督与指导,还需要幼儿自觉的坚持。他律在这个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幼儿从一开始在他人督导下的依从过渡为自己主动地去做,是一个缓慢发展的历程。

  二、研究意义

  中国家长的传统观念一向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今家庭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了,每个幼儿身上倾注的都是家长百分之百的希望。所以家长们更加深信,不能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在幼儿小小年纪就一意孤行地为他们报名了各种兴趣特长班,家长们这样做仅仅是关注了幼儿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而幼儿最应该掌握的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却恰恰被广大的家长们忽略了,甚至有的家长为了让幼儿一门心思用在培养各种技能上,便包揽起幼儿所有的生活起居,这样更使得幼儿的自理能力的独立性发展受到强烈的冲击。没错,一个精通十八般武艺的幼儿确实会让人觉得惊为天人,啧啧赞叹,可若是连自己最基本的生活起居都照顾不了,那么,是否会贻笑大方呢?所以,本文希望通过论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独立性的培养的重要性来让家长们渐渐意识到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性,从而为幼儿打造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一)帮助幼儿顺利渡过心理断乳期,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蒙台梭利曾说:教育首先要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幼儿阶段是一个转折期,在这个时期幼儿逐渐脱离了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没有了大人的事事包办,幼儿慢慢地开启了自己动手实践的主动模式,这也意味着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好好把握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幼儿离开了家庭,又置身于幼儿园的新环境中,能够遇到许许多多有意思的玩具,也会遇到不同性格的同龄小朋友,这些对他们来说就好比丰富多彩的花花世界一样,对他们有着很强大的吸引力。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会喜欢上在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由此可以看出,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经历了一个环境上的变化,这也是一个加快他们自理能力发展的好时机。假设幼儿在入园后不会解决独立吃饭,正确洗手,穿衣服等基本生活自理的问题,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幼儿对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融入。因此为了幼儿能够更好地融入幼儿园教育,教师应当在恰当的时机扮演好教育者的引导角色,善于利用各方面条件来促进幼儿的能力发展。教师应当理性积极地把握住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幼儿能力的过程中,大方地给予幼儿针对性的表扬和赞赏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必要时伸以援手,这样有助于幼儿自理能力获得进步,也可以使幼儿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逐渐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这样的做法可以一举多得,既发展了生活自理能力又加强了幼儿的抗挫能力以及敢作敢当,自立自主等优秀品质。

  (二)有利于通过幼儿外显行为来确定发展目标

  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经调查可知,大班幼儿可以做到整洁地收拾书包、独立清扫居室、清洗锅碗瓢盆、能够折叠摆放衣物等。由此可见,有了具体行为作为标杆来为幼儿制定一系列要求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外显行为作为参考,才能更加准确地为大班幼儿提出这些合乎常理的行为目标,因为只要加以好好培养,他们完成这些行为举动可谓游刃有余,教育工作者一旦掌握了这类普遍的发展规律,那么在保教过程中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得他们在最近发展区中慢慢进步。维果斯基说过,教育应当先于发展,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应该结合最近发展区的理念,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制定出适合幼儿个人情况的发展目标。

  (三)增强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优良品质

  幼儿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比较基础的,幼儿并不是处于孤立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周边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活动,家长,教师,小伙伴,各种社会人士等都是他们经常接触的人。身处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大环境中,幼儿除了做好自己的事以外,更应该逐渐萌生乐于助人的意识。幼儿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和许多同龄小朋友一起度过的,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一步一步有计划地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要让幼儿感悟到,他们不但能够进行自我服务,而且还可以做到乐于为他人考虑,主动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尽自己所能加以帮助,并且,要让他们尝到帮助他人之后得到的快乐和满足。如此一来,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幼儿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的次数也愈渐增多,渐渐的,助人为乐便内化为幼儿的高尚品质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帮助别人而使得自身的能力得到增强,所以不仅使得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的性格也能变得越来越好。

  (四)有利于促进家园共育,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生活中有许多看似不值一提的小细节却能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生活即教育,教育从生活中来。只有认真生活,脚踏实地,那么才能使幼儿准确地找到成功的起点。众所周知,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活动的两大场所,要顺利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一定要结合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的努力。在平时家长接送幼儿的时候,教师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来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中的表现,使家长熟悉幼儿在班里的情况,同时也让家长明白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让他们多多鼓励幼儿乐于做自己的事。同样道理,家长也可以将幼儿在家中的种种行为表现反馈给老师,促进双方的交流合作。家园共育的意义如此重大,所以一定要家园携手,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将幼儿园的教育观念简单明了地宣传给家长,让家长及时有效的掌握幼儿园的教育策略并且加以配合,让家长反思自己原先教育观念的不足之处,使他们意识到在家中要给幼儿充足的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去轻易干涉幼儿,给他们留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尝试。只有家园一致,达到共识,才可以让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确定本次研究课题之后,经过相关著作,刊物,图书馆相关的电子库资源,以及英特网上搜集的相关国内外资料等的查阅,初步了解了国内外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大致情况,也看到了国外幼儿和国内幼儿在这方面的发展差距。

  2.访谈法

  本次访谈在无锡市A幼儿园的大班年级对几个班的幼儿进行了随机的访谈,以此来深入地了解大班幼儿普遍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情况。本次访谈共随机选取38位幼儿进行提问,38位幼儿都配合地完成了访谈任务,之后再结合被访谈幼儿的家长以及教师的说法进行了访谈结果的汇总分析,访谈的有效率高达100%。

  3.案例分析法

  此次研究重点选取了无锡市A幼儿园大班年级的幼儿甲和幼儿乙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对这两名观察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个案的深入观察有利于本次研究更好地进行。

  (二)研究结果

  1.文献研究

  通过广泛涉猎书本内容以及电子资源等,对目前国内外学龄前儿童尤其是大班幼儿在幼儿园和家里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使本研究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有了一定的保障。

  2.访谈结果

  此次访谈随机抽取了三个班级的38位幼儿进行了提问,幼儿自身普遍对自己的评价很高,他们的答案基本都是肯定的。结合幼儿此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幼儿的自评往往是不太客观的,这就会影响到访谈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在每个幼儿自行完成回答后,又将访谈提纲给所在班级的教师以及被访谈幼儿的家长过目,进行新一轮的分析整理,最终结合幼儿,教师以及家长三方面的回答进行了汇总,得出结果如下:34名幼儿中,89.5%的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程度都差不多,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都是处于中等水平,而1名幼儿,即2.6%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得比较好,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基本不用教师和家长操心,还能主动成为师长的得力小助手。另外2名幼儿,即5.3%的幼儿自理能力发展不太如意,存在着各种问题。

  3.案例分析

  案例一:

  大班幼儿甲,男生,六岁半,午休结束起床后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爬下床把睡前放在床底的鞋子先拿回床边,但是很多时候该幼儿经常会穿错左右脚。午休前该幼儿在脱衣服时往往是简单粗暴地生拉硬拽,完全不使用脱衣服的技巧,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会显得很焦躁。在起床后,之前被脱掉的外套又需要重新穿上,该幼儿因为之前脱外套的时候把正反面都搞乱了,所以现在需要重新穿上外套的时候就显得更加无从下手。尽管该幼儿会有意识地把衣服的正反面翻好再穿上,但是却依旧不能有条理地将衣服打理好,因此也就直接影响了下一步将衣服顺利穿上的步骤。此时他会向保育员阿姨或者老师求助,一开始,教师和保育员阿姨还会耐心的示范他该如何将外套翻好身,然后再接着教他如何把衣服正确地穿好,但是该幼儿没有认真学习,从来都是教了就忘,并且也不用心听教师和保育员阿姨的话,并没有想要好好记住相关技巧的决心。

  从班主任口中了解到该幼儿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他的爸爸妈妈由于外出工作的原因几乎没有参与他的成长过程。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加之各种替代包办,导致该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出现了一些问题。

  案例二:

  大班幼儿乙,女生,七岁,在用餐时,该幼儿每次都是用勺子吃饭的,而其他幼儿都是用筷子进食的。通过向该幼儿的家长询问才知道,该幼儿在家里也一直都只习惯用勺子吃饭,不太会使用筷子,一旦用筷子吃饭,不仅速度会减慢,而且米粒菜肴也会掉一地,家长一开始想要帮助该幼儿慢慢地培养使用筷子的好习惯,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依旧没有发现幼儿有所进步,再加上面对幼儿吃饭造成的一地狼藉,家长也懒得清理,觉得太麻烦,因此也就不再继续培养该幼儿使用筷子的能力了。而在幼儿园中,为了保证该幼儿吃得饱并且能跟上其他幼儿的速度,教师也只能贪图省事默许该幼儿用勺子吃饭。

  由此可见,该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家庭和幼儿园都出现了问题,但是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也就使得该幼儿这方面的能力一直都没有得到进步发展,与其他幼儿的差距也就拉得越来越大。

  四、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现状

  (一)多数幼儿发展水平一致,存在两极分化

  幼儿普遍的发展状况还是比较一致的,但也有发展比较迟缓和发展比较靠前的两极分化情况。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影响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一些家长有着较强的培养意识,所以这些家庭的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比较好,而一些受到家庭过度保护的幼儿,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明显地落后于其他幼儿的平均水平。由于当今社会中的幼儿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家里好多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代替,自己的动手能力没有足够的机会得到锻炼,而在幼儿园更是缺少专门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因此导致了发展情况不是很好的结果。

  (二)缺乏摸索探究的精神,容易遇难放弃

  大班的幼儿在自理能力方面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还不太喜欢自己摸索,当他们不能顺利地达到自己期望做成的事情后,便很容易放弃一件事,部分幼儿在起床后不会自己叠被子,当他们尝试着两三次还是依旧叠不好的时候,往往就会将被子胡乱地揉成一团,而不是选择继续尝试。还有许多穿裙子的女孩子,她们裙子上衣带结成的蝴蝶结经常会松掉,于是需要重新系蝴蝶结,但是这对于她们来说又是一件难事。以前揣测也许这是因为蝴蝶结是系在身后的,她们的手够不着不方便才不会打结,但是,她们从前面打蝴蝶结,她们依旧不会,遇到这种情况,她们也只是摆弄摆弄便向教师或者保育员阿姨求助了。

  (三)依赖成性,没有主动自理的积极性

  多数幼儿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长期被捧在手心上就使得幼儿对家长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感,也失去了自己动手的兴趣。多数家长都尽量不让幼儿做家事,一点小事都不让染指,甚至有些幼儿的牙膏都是爸爸妈妈给提前挤好的。很少有幼儿会自己系鞋带,每每提醒他们鞋带松了的时候,他们直愣愣地盯着自己的鞋子望了望,一开始会试图弯下腰去尝试自己系鞋带,但是当摆弄了两三次还是没能如愿以偿的时候,他们不会主动询问教师应该怎么系鞋带,而是不管不顾,继续玩耍,稍微有点小聪明的幼儿会把一双鞋带团成一个线球,然后直接塞进鞋子里去。

  (四)幼儿自身忽略自理能力的发展

  班上许多幼儿每周都有两三天在放学后或者周末要去兴趣班,并且多数幼儿还报了两三个兴趣班,学围棋,跳水,舞蹈,古筝,钢琴,拼音,轮滑等的幼儿比比皆是。这些幼儿也许是受了家长观念的影响,对于自己擅长的才艺感到很骄傲,会不失时机地告诉别人自己会唱歌,会下棋,会跳舞等,然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自理方面的小事,他们却是无从下手,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些幼儿依旧只是一味的炫耀自己的才艺,却不屑花点功夫完善自己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五、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归因分析

  (一)家长受隔代亲的影响溺爱幼儿

  现在的家长溺爱幼儿,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锻炼机会,觉得幼儿体质差,舍不得让幼儿做家事,即使对幼儿提出要求往往也不能坚持,尤其是祖辈间的隔代亲现象更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当今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幼儿在家长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下都会产生依赖心理,失去了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积极性。并且幼儿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非常任性,更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而当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就不愿意去挑战,而只是畏缩不前。孩子们过多的依赖家长的帮助,不能得到足够锻炼的机会,阻碍了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有的家长觉得幼儿身体素质不好,特别心疼,因此即便幼儿自己主动要求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也不忍心让他们亲力亲为,而有的时候好不容易决定要尊重幼儿的意愿放手给他们一个机会锻炼,但终究还是坚持不了,不忍心看着他们折腾。尤其是祖辈的家长,他们会更加心疼自家的小宝贝们,见不得他们吃一丁点苦,恨不能将自己的双手嫁接到幼儿的身上,为他们包揽起一切。

  (二)家长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意识淡薄

  如今的家长尽早为幼儿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太淡薄,常常忽视培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多数家长都觉得幼儿还太小,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用这么早就刻意地去培养,等他们长大自然而然也就能掌握了。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家长的想法太美好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在该阶段中这些能力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比较容易学会的,而一旦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就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关键期是幼儿的能力最容易培养的阶段,这期间如果不加以好好利用,家长真的会追悔莫及。

  (三)家长缺乏足够的耐心

  家长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也是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状况的一大因素。有很多家长在教幼儿的过程中都会嫌麻烦,有时候幼儿一次两次做不好,他们就没有了耐心,或者嫌幼儿动作慢做不好,或者就嫌幼儿给自己添乱,浪费了自己的时间。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吴静《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5):72-72]幼儿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他们的手部精细动作以及大肌肉群都会经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他们从完全不会做到一点一点地掌握各种技能技巧,从完全生疏到做的很有条理,这不但是必然的规律,也是不可避免的必经过程。所以幼儿一定要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

  (四)家长偏重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

  由于受多年应试教育的荼毒,我国现阶段家庭教育的普遍现状是家长往往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和文化知识的培养。多数家长都是一面倒地偏重智育,片面地在幼儿的知识技能等方面投入巨资大力栽培,却把幼儿本该掌握的最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给忽视了。幼儿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282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