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同伴协商行为的调查研究【字数:7559】

2023-02-18 14:5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同伴协商行为的调查研究
引论

  (一)研究缘起

  1.研究者的兴趣与思考

  首先,选择对幼儿之间的同伴协商行为进行研究是基于研究者的自身思虑,原因是研究者在与他人的人际交流中仍然缺乏某些交流技巧,而且在支教实习的过程中,经常观察幼儿一日生活。研究者发现,无论是中小班还是大班,都无法避免两个或者多个小朋友同时喜欢上一件物品或者是同一个区域,这个时候幼儿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争取机会,身为老师就会提醒幼儿可以进行商量。协商行为就由此产生了。研究者不禁想要深入了解协商的内容有什么?协商过程中幼儿都使用了哪些策略?协商的性别有没有差异?带着这些疑问,我选取了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同伴协商行为作为毕业选题,并在实践中对幼儿的同伴协商行为进行了密切的关注。

  2.角色游戏对同伴协商行为的促进

  在角色游戏扮演方面,通过预设情景,引带幼儿进入角色,培养与同伴协商的意愿,通过角色游戏与同伴进行分享玩具、分配角色、制定规则、利用简单的技巧参与同龄人游戏等。可以看出,在幼儿园,角色游戏对孩子的同伴协商行为具有很重要影响。

  (二)概念界定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来扮演角色进而对周围的生活作出反映的游戏。角色游戏的主题特定,例如娃娃屋,商店,医院等,这就是为什么称它为主题角色游戏的原因。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为:创作性、过程性和变化性。

  2.幼儿同伴协商行为

  关于协商的定义,国外学者Clarke提出协商是个体希望对于问题的解决得到相对一致的建议以及意见能被认可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将协商定义为;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陈莉学者强调协商是一个过程。

  基于以上观点,在本研究中将协商行为定义为:两人以上遇事能够通过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流包括获取物品、表达观点、争取活动空间,并能取得一致意见的行为方式。

  幼儿同伴协商行为是指:幼儿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与年龄相近、心理发展水平相近的个体之间以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交流信息、协调自己的需要、意见以及行为,以希望能与他们达成一致的过程。

  (三)研究意义与价值

  理论意义:通过阅读文献后发现:幼儿协商行为的研究并不少见,但角色游戏是一种基于假想角色的游戏,其中存在的协商行为必然与其他活动中的协商行为存在区别,这项研究正式以大型幼儿的角色游戏为基础,观察大班幼儿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的协商行为特征,并进行理性的分析。

  实践意义:一是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中合理的协商可以发展幼儿的协商技巧、增进友谊,促进社会化向更高水平发展。二是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以本研究为参考,针对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协商行为,进行适宜的指导。

  (四)文献综述

  1.关于角色游戏的相关综述

  (1)角色游戏的含义

  角色意义研究:前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对角色游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他表明:角色游戏具有发展性,儿童在这一游戏中充当着大人的角色,而且在相应的游戏条件下能将大人的活动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次呈现出来。基于在想象力的帮助下强调游戏脱离了现实条件,使用象征性材料再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游戏中的孩子们不仅可以进行模仿,而且可以在游戏中创造。

  另外,在海内,黄人颂(1989)指明角色游戏是通过模仿和想象的角色扮演对周围生活的创造性反应。它具有特定主题,例如娃娃屋,医院等,这就是为什么它们也被称为主题角色游戏的原因。刘焱(2004)表明,岁是幼儿角色扮演的开始。在他们4-5岁时,他们开始表现出多种角色的迹象,并可能扮演补充角色或在联想中扮演三个角色。

  (2)角色游戏的构成

  对于角色游戏的结构,它主要涉及角色游戏中的人、物、情节、规则。

  首先,幼儿可以通过角色游戏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等,幼儿可以将头脑中原有的角色形象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形象,展示他们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和体验。这些角色通常有三类,即技能型角色、互补性角色和想象性角色。其次,角色游戏中的物指的是在游戏中运用的物品。幼儿智力活动中出现代替物及被代替物的顺序分为两类:第一个是产生代替物的智力活动:此物品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如果你看到椅子,就可以想象它可作为马来使用。第二个是由被替代物产生的思想:什么可以作为被替代物使用?倘若在医院游戏中的幼儿想要注射器,他会根据自己脑海中注射器的外观寻找类似的代替物,例如笔。再者,角色扮演中的情节是指儿童对游戏的动作和情境的想象力。在进行游戏活动时,对幼儿来说,材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它们可以使幼儿能够作出各种假设,例如用玩具打电话给母亲:用玩具听诊器治疗病人等等。游戏情节与特定情境是分不开的,并且对游戏情节的想象又会产生出相应的情境。最后,角色游戏也有其规则,这体现在:正确表达人物角色的动作和顺序,人物及其在事件中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等,正如游戏中的幼儿经常说的那样:情况并非如此,医生必须在给病人开处方前检查病人,在给病人注射前用酒精消毒等。尽管幼儿知道自己是在玩游戏,一切都是假的,但他们总是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再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和经历的东西。

  (3)角色游戏的价值

  角色游戏的价值:刘焱(年)角色游戏的价值主要是在教育方向上有所体现,其涉及三个方面:语言交流能力、动作交流能力和社会性能力。首先,增强幼儿的语言能力。在进行游戏时,儿童通过在特定情况下与同龄人交流语言意见,进而促进故事的扩展,幼儿角色中使用的词汇和句子比其他游戏中使用的更复杂、更清晰、更具情景性和语法标准化。第二,促进发展幼儿的交流能力。岁是幼儿正处于不同动作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运动发展水平为成人运动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关键时期,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得到了改善,他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并结合大量的游戏材料来促进他们的成长。第三,推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角色游戏给予了孩子更多的的机会与同龄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将学习到其他同龄人可能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与他们自己不同,并可以学习与他们打交道,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加深同伴间的友谊,并且关于不同与自己的观点能够理性的面对等。

  (4)角色游戏的特点

  黄人颂()①角色扮演是幼儿对真实生活的印象,它是角色游戏的来源。角色扮演是现实生活中儿童的一种积极活动。角色游戏的主题、背景和材料的使用都与幼儿的社会经验有关。②虚构的活动是角色扮演的基础,角色游戏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角色游戏里,创造性的想象力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第一个假设是游戏的角色(以人代人),如母亲,老师,医生,驾驶员等,在幼儿生活中的已知角色。第二个是游戏材料的的想象(以物代物)。

  2.关于同伴协商的文献综述

  (1)同伴协商主题的研究

  关于幼儿同伴协商主题的研究:李瑞(年)在一项关于幼儿协商能力发展的研究中表明,协商使幼儿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体验成功或失败,也让孩子们通过协商来认知自己及他人,并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社会情感。学者们将同伴协商的主题分为四类:第一,环境协商,其重点更多地放在创造环境上,例如,开展分享活动,其中可能包括食品共享活动、玩具分享活动,并且能够和同伴共同展示和讲说,还可以开展一些演讲阅读活动等;第二,就各种问题进行协商,就幼儿协商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社会讨论,并制订具体的协商设想情境或主题进行咨询和讨论;第三,游戏的谈判,它遵循角色转换的模式进行协商,使儿童能够发展人际技能,这样不仅给他们带来幸福,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带来不同层次的交流能力。第四,社会协商,以模拟游戏为基础的社会协商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体验社会习俗,展望社会和感受社会生活,扩大儿童的互动的范围,并使幼儿有机会与陌生人交流和协商。袁晓明(2016年)研究了三个中班幼儿的同伴协商行为,将角色游戏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以便进行两种类型的同伴协商主题:以物体为重点的协商(获取物品、争取空间)和以观点为基础的协商(寻求帮助、协调意愿、加入游戏、帮助他人)。

  (2)同伴协商策略的研究

  在海外,(年)开展了一项关于幼儿协商行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年龄大约为9岁的男生。这些儿童的共有特征是,他们没有能力与他人建立适当的关系,也没有能力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学者们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并观察和分析了他们的协商行为,并且根据这些男孩的协商具体表现,把结果归类为两种协商策略:一种策略是指向自身的策略,另一种是指向他人的策略。其中,根据指向他人的行为策略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是不采取他人意愿或者是排斥他人意愿,对于自己想要得到的物品,以暴力相争且强迫对方服从;第二个级别是用蛮力威胁对方,强迫对方屈服于自己的意志,并且有着非常强烈的支配欲望;第三个级别是采取讲道理的方法,让对方采取自己的想法。根据指向自己的行为策略分为四个级别:第一个级别是对于对方的协商意愿不反抗,只是被动服从,没有办法和对方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第二个级别是对于协商自己没有什么目的,跟随别人意愿且服从别人意愿;第三个级别是非常关心自身的意愿与利益;第四个级别的幼儿心理比较复杂,主要综合了两种指向的特点,既在乎自己的意愿,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伤害,又比较在乎别人的反应。这一项研究持续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在研究结束时,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对成对的幼儿进行咨询,不仅要查看他们在分类方面是否先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协商的方向是否已改变。为了改善幼儿的协商战略和水平,儿童必须在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保持平衡的发展。加拿大学者(1997年)重点研究了父母在幼儿发生冲突期间,他们对其协商战略的影响。他选择了40个加拿大家庭进行调查,平均在3岁左右的年龄。根据其调
查结果,关于幼儿间的矛盾,幼儿通常采用以下方法:采纳或反转他人的观点,转移主题,澄清和交换信息以及根据个人意愿或规则进行协商。然而,当父母加入时,他们在孩子的同伴协商行为中发挥了作用,孩子显然减少了哭泣和攻击的负面策略,所使用的主要协商策略是转移话题和同意他人的意见等。Ram&Ross(2001年)挑选了48名4至8岁的儿童,就他们的分享玩具游戏进行观察,重点是观察他们的分享过程的协商行为。观察结果表明,幼儿通常会选择三种协商策略①争斗,采用体力攻击或言语攻击。辩论,说服对方做出让步或妥协。③问题解决,以双方的共同需要作为协商目标,努力尝试交流或和解。

  在我国,陈莉(2003)选择了南京市某省级示范园的大、中、小班,每个班各为期10天的自然观察和访谈,提出了13种幼儿协商中所用的策略,根据幼儿运用战略的起点可分为两类,即基于单方利益的协商和基于双方利益的协商。根据使用的次数从高到低是:解释说明、询问请求、寻求新选择、以己服人、延迟愿望满足、求助他人、利用威胁、拒绝他人、运用补偿等。王任梅(2006)对大班幼儿的同伴协商行为进行了近一年的观察,发现了幼儿在协商过程中主要使用了13种策略,分为以自我为导向(以己服人、服从、延迟满足、肯定对方、求助他人、补偿拒绝)、以他人为导向(威胁、询问请求、解释说明、劝说)和两种导向的融合(分享交换、寻求新选择)。在这里面,最常用的策略是以他人为导向的策略,占总策略次数的64.5%。刘畅(2017)在杭州一家幼儿园对90名幼儿和同龄班30名幼儿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他们的协商策略进行了划分,即积极策略(进入情景、劝说请求、轮流等待、交换资源、跟随服从、多方商议、解释说明)和消极策略(命令要求、利用威胁、争抢资源、言语攻击、哭闹告状),一共12种协商策略。

  (3)同伴协商过程的研究

  在国外,B.Adler(1992)分析和研究了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的协商过程,B.Adler表明,为了确保双方在协商中的利益,有五点是必要的:第一点,通过协商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意愿以及知道能给自己和另一方带来的好处;第二,必须尽可能多地考虑解决办法;第三,应就幼儿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协商,以便找到令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第四点,一旦确定了协商方法,按照商量好的步骤进行;第五点,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与其他各方保持经常的沟通。如果结果不令人满意,就必须扭转这种趋势,重新选择方法使得最后能够达成一致。E.Kersten(2000)

  深入研究分析了协商过程,并确定了五个步骤:第一个,协商的双方确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协商,比如面谈或者网络交谈;第二个,清楚了解到协商双方的意愿和分歧,并且就协商分歧进行讨论;第三个,明确协商的利益分配,并且做出具体的分析;第四个,明白对方的期望和意愿,为所有人谋取有益的结果;第五个,清楚双方在协商中的期望差别,并在考虑到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提供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使得最终达成一致。Clarke根据时间、地点将协商分为三个部分:①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的协商行为,称之为面议。②同一个时间但是不同地点的协商行为,以电话等手段进行交流。③这一部分则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进行的协商,主要以录音、传真、书信或者是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协商。

  (4)幼儿协商结果的研究

  在国外,B.Adler(1992)①满足一个当事方,只有一个当事方在协商后实现了目标;②双方都受到损害,这是因为在协商过程中双方都想各自战胜对方而造成的;③相互妥协,当双方讨论的资源有限或不存在时,这样的结果就会相继发生;④互惠互利,这样的讨论结果将使所有谈判人员满意。实现这一结果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各方的目标是相似或相容的;谈判人员必须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寻求既满足其单方面需要又满足另一方需要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把另一方视为需要被打败的对手。此外,创造性的思考和合作态度可以将潜在的双方受损结果向双方互利共赢的方向上转化。

  在我国,陈莉(2003)通过研究把幼儿结果分为双赢、互让了结、一方让步、不了了之、不欢而散,一共5种协商的结果。其中,一方的妥协是最常见的,再者就是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相比之下,不了了之和不欢而散并等局面并不那么常见。刘畅(2017)把混龄班的幼儿协商结果分为两类:成功结果和失败结果。成功的协商结果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一方让步,最少的是协助成功;失败的协商结果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交换无效,最少的是不欢而散。依据研究的最终结果来看,年龄越大的幼儿协商结果成功的概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一、研究方法及取样

  (一)文献法

  文献法是本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文献法是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可满足研究者关于同伴协商、幼儿角色游戏等方面的资料要求,以便协助其他方法的使用。本研究通过CNKI、谷歌等网络资源并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同伴协商行为的理论研究,以便于接下来更好的调查研究当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处在角色娱乐中的同伴协商现象。

  (二)访谈法

  鉴于本次无法阻挡的新冠疫情的影响,本研究不能使用观察法,所以将访谈法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访谈对象选取的是威海市文登区三家公立幼儿园的大班主班教师以及幼儿家长。主要了解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及教师对同伴协商行为的看法和教育措施。有助于研究者对幼儿同伴协商行为有深切的体会和感悟。

  研究者事先拟定访谈提纲,与11名幼儿教师及家长确定了具体时间,进行线上访谈。每位教师和家长的访谈时间为7-10分钟。。在线上访谈过程中,主要围绕对同伴协商的理解程度、协商方式、影响协商的因素等7个主要问题展开(访谈提纲见附录)在访谈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部分访谈问题。同时,一定要注意一点的是,研究人员要对谈话的全部过程进行录音,以备不时之需,这也是日后进行总结整理的关键资料,并务必要事先征得谈话对象的许可,当整个过程结束以后,研究人员要对录音进行一定的处理和保存。

  二、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同伴协商行为的现状

  (一)协商对象

  幼儿协商行为有主客体之分,这主要是针对协商的双方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原因很简单,在这个过程里,双方之所以选择协商,均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目的,因此,把发起协商行为的称为主体,被动接受协商行为的称为客体。在研究者对幼儿教师的访谈中,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分析和整理,最终将大班儿童的同伴协商行为的旨在对象分为了两种,即异性协商、同性协商。

  上一段提到的同伴协商的对象,其简单意思就是儿童双方在这个过程里自主选择的同伴对象。同性协商:指的是协商的双方均是同性,比如女—女、男—男。异性协商:即选择与自己不同性别的幼儿进行协商,比如男——女、女——男。具体归纳如下图所示:

 

  (二)协商主题

  经过研究分析,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幼儿的同伴协商现象均是以一个重要主题来开始的,研究人员把这些儿童进行协商行为的目的、想法作为划分的准则,划分出协商行为的主旨类型,即:观点、空间、物体、角色。与此同时,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地方,便是协商行为的主题往往不单单是一个,也会以多个的形式来出现,这便引起了调查者的浓厚兴趣。

  大体数据如下

 

  1.指向观点协商:表明协商的两方秉持各自的想法进行相互之间的协商。

  协调意愿:指双方为了活动能够成功进行,从而在游戏中相互理解和包容,相互协调,改变各自的看法。

  守护规则:指的是协商过程中,幼儿视自己对于规定的理解范围,让被协商的那一方可以顺利同意自己的意愿,规则来源于教师制定、游戏本身、幼儿生活经验。

  角色划分:表明儿童双方对游戏角色划分来进行相互协商,其中包含:首先必须要有一个首领,对其他儿童角色分配进行直接的干预和指导,其次幼儿之间就角色的选择相互商量,更有甚时,会相互争抢。

  找寻帮助:指的是发起协商的一方,在一些方面,若只凭借自己的一些行动,没有办法达到目标,因此转而向别的儿童请求协助,通过与对方的商议,来使得对方能够愿意帮助自己。

  参与游戏:发起协商的一方,想要凭借自己的一些尝试,来加入一个群体或是单个幼儿所开展的游戏娱乐当中。

  划分任务:这个指在娱乐游戏中,协商双方就任务如何划分来进行一定的商榷,这其中有角色任务的划分、常规任务的划分。

  帮助他人:指协商的主体看到别人有困难时,主动去帮助他人而采取的协商行为。

  主动邀请:指幼儿主动邀请别人与自己一起游戏的协商行为。

  2.指向空间的协商:是一种儿童之间就游戏所处的位置进行商榷的行为

  占取空间:表示儿童想要占领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空间位置而和对方进行交涉商量。

  3.指向物体的协商:含义是儿童之间就物体展开广泛商量

  获得物品:表示儿童以文字或非文字语言的方式就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与对方开展协商。

  争抢物品:表明两方用文字或非文字语言的方式争抢自己想要的物品而开展的协商

  4.指向角色的协商:表明双方就自己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划分而开展的协商。

  分析发现:占比最多的是以指向物体的协商的协商主题,为36.3%;次之是以指向角色的协商为27.2%,和以指向观点的协商,为22.7%,占比最少的是以指向空间的协商,为13.6%。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个,活动材料不足,角色游戏中,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否满足幼儿的需求很重要,如果活动材料不足,幼儿不得不与同伴协商来获取更多物品;第二个,儿童的从众心理,幼儿有时候没有自己的分析,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77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