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城区国有商业银行同行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字数:7675】

2023-04-14 14:4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城区国有商业银行同行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内容摘要
新时代经济形势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调整经营战略,制定经营目标,改变发展路径以提升综合竞争力,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是转型时期的商业银行所必须思考的问题。近几年,金融行业发展经历了艰难起步,粗狂发展到如今在监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上稳中求进。政府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着重提及实体经济了,强调科学合理的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提出要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为了金融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扶持下,股份制银行迅速发展,进入银行市场业市场,与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分庭抗礼。国有商业银行势必会受到外部竞争环境的冲击,因此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长期的发展成为诸多学者的研究课题。从宏观角度看,早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央在第二届企业金融会议上就强调过金融改革是每个国有独资企业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转型过程中所必须重视的环节。从2003年10月开始,各家国家所有的独资性质的商业银行迈出了转型的步伐,向着股份制经济的道路上走去。十年前,农业银行最终完成了股份制转型,紧接着敲响了上市的钟声。
至此,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圆满“落幕”。因此近几年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了宏观整体的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对区域性国有商业银行的研究微乎其微。因此,有必要对区域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研究。区域内国有商业银行要想获取长足发展,外部环境上与当地的经济命脉息息相关。对于内部环境而言,区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要找准自身在市场的定位,有的放矢提升核心竞争力。
本篇文章以A市5家商业银行为调研中心,就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通过查阅文献,选取合适的标准对于其在市场上的控制力进行科学的评估然后,根据建立的评价体系,在因子分析法的理论支撑下进行有依据的排名,最后,基于实证结果对A市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因子分析法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形势乐观,经济总量不断稳定增长。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控制较为得当。目前,我国处于这样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评估经济发展质量不再以速度为指标,而更加重视质量,这也切中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质量提升的经济发展现状。目前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增量与扩能,强调转换经济发展引擎,实现更高效率、更高回报率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改革与宏观政策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即由着重强调需求端到着重强调供给侧,经济运行的风险在改革的关键时期逐渐暴露,并且不断积累,就目前来说,金融方面的危机是当前最需要警示的问题。毋庸置疑,金融是当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当代经济体制转型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要想把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降到最低,使金融体系高效运转,必须要预先做好防范风险的危机预案,以促进整个体系再遭遇风险时仍能保持有效运转的能力,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内生保障,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良性空间。
影响银行运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经济运行周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和其他行业不同,金融有银行业对于经济运行周期的反应是最为明显的。经济运行周期对于银行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动摇银行信用贷款体系。为了最大限度保证放款安全,银行对于信贷资源的分配一般较为集中,偏向于对大体量客户的信贷投放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第二,降低银行发放贷款金额。经济形势下行的状况下,经营主体对于未来收入预期不乐观,因此对于贷款的意愿也会减弱,最终作用到银行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房贷金额受经济周期性变动影响而减少。第三,降低银行经营收入。一般来说,收取利息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但在周期性经济变动的影响下,央行会对利息做出一定的调整,这就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受经济下行影响的相关企业与银行的贷款交易也会想应减少,这同样也不利于银行的持续增收。为了预先防范、及时化解这些问题,银行亟需寻找到新的转型路径以灵活地应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寻找方法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与占有的份额,增强应对周期性金融危机的能力,在变换的经济局势中求得发展。
在我国的现行的银行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地位不可小觑,其资产总额和经营领域以及客户群体在中国银行中都占据了极高的份额,其发展与中国金融银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的发展出现了瓶颈,高速增长、高额盈利的情况已然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经济运行的周期性震荡,这种震荡的影响范围是宽泛的,包括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在此影响下,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速度放缓、利息收入降低、市场份额缩减、竞争力减弱。这种种变化都显示出外部环境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重大影响。本文围绕着L市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情况展开了分析,研究L市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当地具有主导力量的商业银行在面临周期性经济危机时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后续的解决方式。在研究中可以发现,L市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是较为复杂的。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其积极将理论结合实践进行了顺应时代发展的经营模式改革,在创新中不断寻找机遇,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率。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风险与不足,L市区国有商业银行着重于对新兴领域的开发,这种开发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的,在很多蓝海领域,其竞争力其实是不足以占据优势地位的,因此更要积极转变思路,以创新为引擎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在转型改革的同时注重防范金融风险,为银行发展提供良性空间。银行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对银行竞争力的评价其实时包括很多方面的,其中银行在市场上长久生存的能力与持续性发展能力是评估的重要标准。目前公众所认可的评价机制大抵有以下几个来源:第一,国际领域的专业杂志做出的评价。以英国的银行家杂志为例,银行家杂志以年为单位对世界范围内的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包括综合方面以及更细化的收支情况等方面。最后还会将评估结果进行汇总并排名,选出世界银行一千强。第二个来源是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机构在调研后的判断。这种判断的往往以标准普尔评级等专业性质的评价标准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这套判断体系下,银行经营中的资本总量、资产质量等方面都会被纳入评估的标准,涉及了银行经营中的各个领域,是具有综合性质的评价体系。此外,对于亚洲银行经营情况也有相关机构进行了专门的调研。《亚洲银行业竞争力排名报告》就是其中鲜明的例子。过去十三年,《亚洲银行业竞争力排名报告》一直坚持观察着亚洲银行的经营状况,将亚洲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做了较为科学的划分。涉及盈利能力、资本回报率、市场份额等各个方面,共计七个部门十八个维度。在《亚洲银行业竞争力排名报告》2018年的报告中,亚洲银行经营状况排名中仅中国一个国家就占了十强的六个名额、百强的六十三个名额,这进一步凸显了我国经济在世界金融体系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彰显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显著成效。但进入榜单并不意味着经营中没有风险,在后续的金融体系改革中,国有商业银行仍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切合市场要求,使得金融体系又快又好地转型升级,是国有银行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已逐步完善,与世界金融体系的融合发展也逐步深入,因此,银行经营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并不仅仅是国内的,而是来自整个世界的。这对我国银行抵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也不能够固步自封,而应跟随世界潮流,创新改革业绩评价方法,不断寻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与方法,挖掘银行发展潜能。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一般而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利用技术进行生产,加上包装等以提升附加值,而后进行推广宣传、市场营销将产品推向市场售出,以获得利润。为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在众多企业共同竞争的激烈环境下,为谋取更高利益,则需降低生产成本,即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内里附加值。核心竞争力对于不同的企业于组织来说,也存在其中具体差异,商业银行通过借贷等形式获得利益,就决定着其核心竞争力相较之下更为特殊。本文结合借鉴国内外不同的相关理论,以完善目前存在的不足,以促进银行增强竞争力。
(2)现实意义
现如今,在经济危机的余波仍然影响着社会更方面的环境下,全球银行都倾向于保守经营的发展路径,以防范不必要的风险。而国内目前正处于较快发展的阶段,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利益也随之上涨,但同时也意味着风险较大。为正确规避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在风险与竞争都高,存在着一定挑战的情况下,以取得更高利益。本文在此环境下,研究国内上市银行的经营发展案例,从中总结其现状特点,获得经验提出具有意义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我国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有关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界定是由Hamel和Prahalad(1990)进行的,提升生产技术,提高内部生产协调运作效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强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止是一个核心要素,即其是多维度的。在不同领域与不同行业的企业竞争中,针对企业内部与生产过程以及市场受众等因素,企业生产的元素各不相同,因此核心竞争力也有所不同,在此情况下,核心竞争力的多维度与不可替代性则为企业竞争提供优势,同时可促进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上文提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技术,且是科技技术,即知识型技术,通过提供技能智能知识、规范全面的服务等获取更高收益。在银行这一领域中,通过借贷,资金在符合金融规则下如何运转运行以获得变现更多资金,即获得更高银行效绩,通过创新金融理念,承载运营平台,创新推出更为适用的金融工具等手段,满足客户多样私人化需求,即
可增强竞争力。
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主题,其他学者存在不同观点。如徐维隆(2005)提出这一论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生产技能与附属运行的融合,即生产技术与管理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温彬(2004)认为核心竞争力可概括为组织机构的完善性、领导机制对于金融前景的前瞻性以及人力资源的主动创造性这三方面共同组成。其中,组织机构需拥有完善的机构部门,制定明确规范的运行流程,分工协作的有效进行,以确保内部运营的科学合理,为在外部进行竞争时打下基础。而对金融具有前瞻性,则要重点关注金融技术的转化升级,现如今高新技术正飞速发展,市场随之快速变化,客户群体层次多样化以及其需求个人化,在此情况下,如若能够把握市场机遇,率先进行金融技术革新,则会取得巨大收益,并且将引领整个行业。此外,人力资源的充足性,一方面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人员进行生产,才可确保生产的充足性;另一方面则是人力的质量高低,在生产各阶段各方位,拥有一定专业人才,才可做到提质增效。
2.有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李萱(2000)[2]对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分实证研宄,从市场规模、业绩经营、员工素质几个方面展开,并且和美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银行、资产利润率开展对比研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参与度还不够,需要提高市场参与的能力。焦瑾璞(2002)较早提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分析框架,从流动性能力、盈利性指标、资产质量指标、资本充足率和发展能力指标 5 方面进行了分析。李俊凯(2002)[3]将关于把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评判标准划分为九个部分,除了银行传统的“三性”指标,还从经营、管理、创造力、赚钱能力、收入组成和设备等六个方面进行分类。李元旭、蒋永祥和吴小静(1998)[1]关于把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评判标准要同时反映一般企业的特征还要反映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指标应该包括:业务能力指标、盈利性指标、资产质量指标和金融创新能力标准、应用能力标准、人力资源标准。许南、曾翠(2008)[9]两位学者认为评判的标准存在一定的难操作性,所以要从对其的定义出发,其中研究的内容包括银行的市场地位、市场影响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对其经营的综合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个实用性强的量化依据。迟国泰和郑果(2009)[12]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现有和浅在竞争力两方面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水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体现现实竞争力,人力资本、设备和业务创新上体现潜在竞争力。孟岩(2011)[13]以省级重点县支行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宁国支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了关键时点主要业务指标在当地四大国有银行同业占比。方先明、苏晓珺和孙利(2014)[15]采用因子分析法从盈利性、安全性、流行性、市场占有能力和成长性5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这种竞争优势正在逐年减小,少数几家股份制银行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孙娟娟和昌先宇(2016)[20]在评价体系中,加入了互联网金融的因素,重点提出了利用互联网代销理财产品的重要性。刘丽(2018)[21]提出要结合商业银行的业务、盈利收入和运营模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汪洋(2015)[16]在参考之前竞争力的评判标准,在通过分析现金的资产比例和借贷比例的基础上来得出资金流动性的数据。通过对现有的竞争评价的标准的更换和改进进一步完善了竞争评价的标准。张亮(2015)[18]对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他认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竞争环境下,必须选择最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各部门能力互相配合凸显核心竞争力。基于企业内部的结构的综合体系能力关于七个方面的因素他建立了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与国家控股的银行不能对比。前者更注重对人力资源和战略管理作为核心竞争力,而后者则依托传统业务获得核心竞争力。付新颖(2015)[17]构建一个较为科学的针对城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标准评,即现实竞争力指标和潜在竞争力指标。从得到的数据来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市场上有其特殊性,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但是它们与国有银行相比是弱,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则呈现出发展“良莠不齐”的失衡局面。郭冬(2016)[19]以我国现有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进行研究,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主要以盈利性能力、流动性能力、安全性能力、成长能力、创新能力、公司治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及市场占有能力等入手,通过建立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6家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并对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宋宇(2018)[22]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在前人的研究上增加发展能力、规模实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研究。建立一个综合全面的评价制度体系,形成商业银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框架,比较客观的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评价。
3.有关评价方法的研究
徐维隆(2005)[6]运用比较研究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 2002 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分析,得到了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费用控制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关键因素,主成分研究表明,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在分类比较研究中,民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水平体现出明显的优势。谭中明(2002)[4]对内外资银行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检验,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规模不经济、制度不合理和金融创新能力较弱导致效率相较外资银行低。周立、戴志敏(2003)使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各个银行的竞争力,并且主要针对提高其竞争力的途径提出建议。张筱峰、卢瑜(2006)[7]采用VAR方法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展开分析研宄,通过各种指标数据进行多维度评价研究,得到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甘小丰(2007)[8]釆用随机前沿方法(SFA)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五年的变动趋势进行评价分析,得到银行竞争力确实会受到无效率项影响的分析结论。罗瑞敏和田扬(2009)[11]将结构方程模型引入到有关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宄当中,构建对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研宄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根据研宄结论,对商业银行提高其竞争力提出相应建议。
赵猛(2009)[10]从四个方面设计了关于核心价值的评价标准,综合比较中国的四大银行从资金的流动状况、资金流转速度,企业的利润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来对四大银行进行竞争力的排序。张爱娇(2012)[14]运用比较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将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评判标准来对建设银行进行研究分析,从实际出发,开拓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新方向。张明月(2019)[23]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的理论层面分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关于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价值评判标准,最后构建了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初始理论模型。
(三)论文结构安排
本文首先提出了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探讨了当代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关于对商业银行所具有优势的评价以及如何研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作了探讨。本文的研究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依据。然后,基于世界各个国家的学者都对银行的竞争优势作了深层次的研究探索,以A市5家国有银行为研究对象,要有一个关于银行竞争力的评判标准,依据标准来对五个不同国家的本土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进行重要程度排名,最后,据得出来的数据来分析,并可以提出提高银行的竞争力的政策建议。论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1 所示: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概述
对于企业来说,从建立到发展再到壮大过程是一步一脚印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核心竞争力的凝聚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企业慢慢壮大的积累精华,其可以为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是这个企业可以延长生存周期的基础。其不仅仅是利润与行动活力的体现,还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对资源利用程度的高低,展现其组织能力。随着重工业的带动经济增长的动能消失,其核心竞争力转向了知识经济的竞争。新出版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作者是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他们在对核心竞争力的解释中阐述到,在公司组织内,一个组织自行发展出来的科学性的,前瞻性的知识底蕴,,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升级上,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两位学者对核心竞争力最浅显的解释就是谁能够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拥有最低且能充分利用资源创造产品,其就拥有很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要素


要素名称
特点
作用


竞争优势
独特
通过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带来特殊价值。


核心竞争力品牌价值
超过单个产品
体现在企业的一系列的产品上


核心竞争力价值叠加
特有的
技术实践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特定的技术轨道逐步积累起来的



每个企业所掌握的社会基础资源是各不相同的,一些企业掌握着技术,一些企业掌握专利等,资源对企业来说是生产发展的价值体现,并且有其特殊性,不可被其它企业复制和拥有。其利用其特殊性和不断放大其使用价值,其就会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而且是其屹立不倒,延长生命周期的核心。这个理论进一步说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是独一无二的,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其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不可被复制,很难有替代品。所以企业要培养其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它可以使得企业具有特色性的品牌价值,其还可以增加企业在市场中抢占市场空间,占据一定地位,并可以保持优势,外部的威胁会大大削弱。培养核心竞争力必须要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利用其掌握的资源来进行研究,主打一个关键领域集中资源优势,才能很好的提高企业自身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