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目录导航:[]农业保险补贴的扶贫效用探究[第一章]扶贫作用的农业保险补贴绪论[第二章]关于农业保险补贴对农户影响的探究[第三章]农业保险补贴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第四章]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扶贫效用指标体系[第五章]农业保险实证模型与数据模拟探究[第六章]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与扶贫实践的国际经验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及启示[第七章]
第七章探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一节本文主要结论.本文在现有文献关于贫困内涵的相关定义基础上,结合前人构建的扶贫效用的指标体系的思路原则以及评价方法,认为农业保险补贴的扶贫效用包括经济上的效用和文化上的效用.并且分别对两个效用构建相应的模型剖析补贴的效果,得出最终的结论如下:一是根据模型中的检验得出农业保险补贴额对于扶贫的经济效用和文化效用都起到了正相关作用,这证明了国家的农业保险补贴额对于农业保险实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减轻了许多保险经营机构和贫困地区人民的负担,增强了农业保险的有效性.二是从上文可知农业保险保费支出对于扶贫的经济效用是呈负相关系,这一方面是由于保费支出是贫困地区农民一笔不小的开销,另一方面是因为的农业保险机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没有起到给农民带来福利的作用,反而加重了贫困地区农民的支出.三是农业保险赔付率的对于扶贫效用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一方面赔付率是一个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表现,说明了农业保险给人民扶贫带来了效果;另一方面,也是政府对自然灾害的预防举措没有到位,对于农民依然有很大的不利影响.第二节相关政策建议.为了保证农业保险补贴有一个更好的效果,使得对于贫困地区的补贴更加丰厚,扶贫效用增大.政府要在充分了解这些自变量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制度的完善性.因此,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有效建立互助合作组织形式,降低农业保险风险.一个有效的农业保险制度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的运营体系来运行,实施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有利于降低风险.从日本的三级风险分担运营体系看来,应该吸取经验,充分利用再保险的优势,形成一个垂直的网络体系.这样才能使风险得以分散开来,减少保险机构亏损的压力,也降低农户投保的风险.除了参考日本的运营体系照搬过来,我们需要考虑本国的各方面因素.首先这种三级风险分担运营体系实际上属于一种再保险以及在再保险的模式,所以必然面临着不同类型的道德风险等问题,例如:在由政府作为分入保险公司的情况下,有时投保人会以牺牲红利为代价,和上一级的组织机构即保险经营机构以欺骗的方式共同谋取更高一级组织机构即再保险经营机构组织的赔款额.而这种非正当的赔款额最终都是由政府负担,长此以往会导致政府负担过重.因此,我们必须找出政策性农保业务的盈余亏损的临界点,当赔款额超过临界点时,需要政府和两级经营机构共同赔偿损失.当然也应建立盈利基金,有盈利时共同享受盈余,增加保险机构经营的积极性.二.农业保险补贴差异化分类.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业保险的差异化需求,实施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这样才可以提高补贴效用.因此,我们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补贴比例规定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同地区经济对农业的依赖程度等进行差异化处理.例如:经济情况较好地区的地方政府往往财政压力就较小,应该比经济情况差的地区承担更多的财政补贴份额.对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的农民,应该采取不同的费率以及不同比重的保费补贴,例如对收入低的农民给予相对高比例的补贴,以刺激低收入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增加农业保险的参与人数.除此以外,还需要根据保险标的的不同给予不同比例的补贴,例如对于地区的主要农产品的农业保险给予更多的支持及财政补贴以提高本省的经济发展.这样才能使农业保险补贴起到它应有的扶贫作用.三.调整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贴职责和范围.各级政府共同承担补贴职责,但是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别很大,这就导致各个地方政府的财政收相差很多.如果对贫困地区的政府补贴要求和富裕地区的一样,那么贫困地区的地区政府就会非常吃力.所以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承担责任的比例应该不同.另外,为了保证地方财政补贴的有效性,省政府应该承担补贴的主要比例.总之,应该适当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多考虑实际情况,在不同地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分配不同,最终实现补贴分配的均衡.四.构建竞争机制,保证补贴效率.虽然的农业保险是政府参与,但是运营主要依靠保险公司.因为农险大部分是靠国家的扶持,所以往往农险公司缺少市场竞争.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很容导致公司经营效率的低下,导致一些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出现,保险公司有时为了利益可能会疏忽对于产品创新.补贴效率等考量.有可能使保险没有发挥到他真正应该起到的作用.所以应该重视构建合适的农业保险公司的竞争机制,让市场来选择他们.让他们有危机意识,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实施效率.参考文献[1]张伟,岑敏华,郭颂平.成本收益分配的我国农业保险补贴模式——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J].农村经济.2011(11)[2]黄亚林,李明贤.农业保险各主体风险认知与利益互动剖析[J].浙江金融.2011(11)[3]刘冬姣,张旭升.农业保险需求的相关因素剖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05)[4]张伟.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调整.需求演变及补贴差异——工业化进程的视角[J].金融教育探究.2011(04)[5]邓大松,刘远风.社会保障制度风险: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例[J].当代经济科学.2011(04)[6]郭颂平,张伟,罗向明.地区经济差距.财政公平与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模式选择[J].学术探究.2011(06)[7]罗向明,张伟,丁继锋.地区补贴差异.农民决策分化与农业保险福利再分配[J].保险探究.2011(05)[8]庹国柱.美国农业保险的变迁与创新[J].全球瞭望,2002(09)[9]冯文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J].金融探究,2004,(04)[10]赵书新,王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业保险补贴的效率与策略剖析[J].保险探究,2012(06)[11]张跃华,何文炯,施红.市场失灵.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本土模式-浙江.上海.农业保险试点的比较探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06)[12]陈晓安,叶成徽.农业保险中的政府角色:理论诠释与我国的选择[J].保险探究,2012,(02)[13]顾和军.2007年美国农业法提案的主要内容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8(12)[14]王维芳.多边体制下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审视[J].农业经济问题.2008(09)[15]陈亚平.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补贴法制化的启示[J].求索.2008(08)[16]陈宝森.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与多哈回合谈判[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03)[17]冯文丽,王芳,王学刚,黄英爽,耿江薇.金融扶贫阜平模式[J].我国金融.2016(18)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0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