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养老服务中心为例【字数:14394】

2024-02-25 12:4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社会多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众也越来越重视其在处理社会问题上的功能。本文通过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现状的了解,分析了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了解到目前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问题的成因主要是在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不合理。根据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特点,本文选取服务内容、工作人员、器械设备和日常运营管理四个维度构建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南京市养老服务中心为例,结合其实际情况,细化评价指标,验证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绪论 3
(一)研究意义 3
1.理论意义 3
2. 实践意义 4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4
1.研究目的 4
2.研究方法 4
二、文献综述 4
(一)非营利组织研究现状 5
(二)养老机构研究现状 5
(三)文献评论 5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现状和问题分析 6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现状 6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6
1.客观原因 6
2.主观原因 6
四、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案例分析 7
(一)案例背景介绍 7
(二)南京市养老服务中心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三)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7
(四)评价指标的选取 8
1.服务内容 9
2.护理人员 9
3.器械设备 9
4.日常运营管理 9
(五)问卷数据分析 9
1.数据来源 9
2.样本基础数据统计 9
3.绩效评价维度数据分析 13
4.评价维度排序结果 16
(六)相关建议 18
五、结论与不足 18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一)研究结论 18
(二)不足与展望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1:调查问卷 22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南京市养老服务中心为例
引言
一、绪论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和组织形式已深得各国认同,非营利组织的身影早已出现在医疗教育机构、基金会等组织的身边。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与政府、企业平行的部门,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准公共产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从系统的角度看,社会是由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三者构成的。营利组织可用盈亏指标来衡量组织的发展状况。政府因其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所以更侧重于公平性,然而非营利组织并无最低盈利要求,其所提供的准公共产品也不能单纯用公平性进行衡量,这便导致非营利组织目前并无明确科学的评价指标进行绩效评价[1]。
笔者参考现有文献发现,已有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平衡计分卡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探讨研究,且研究对象也多为某大学、学院。然而,相似的个案研究必然会导致研究内容价值的降低,因此,我们在进行研究时,对我们所研究的个案也要加以分类。如针对A学院、B高校、C大学等个案的研究,虽然案例内部存在细节差异,但理论本身却会大致相同。那么我们所做的研究其意义就会大幅下降,对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会缺乏全面系统的把握,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研究结论难以推广至整个非营利组织,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也就难以在更高、更深的层面上展开。因此本文创新性选取南京市养老服务中心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的特点,构建一种更为全面客观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期望能够以此提高养老服务中心的运作效率,为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2.实践意义
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绩效评价,有利于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经营能力和社会公信力,通过绩效评价我们才能够了解组织的运营状况,发现非营利组织在其运作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进行不断改进与完善,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促使非盈利在组织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能够向社会提供不断优化的服务,展现自身的经营能力和公信力,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我们还可以了解到非营利组织内部资源的配置情况,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重新对组织资源进行配置,提高组织资源利用率。总而言之,通过绩效评价,我们可以实现非营利组织外部循环和内部循环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二)文献综述
1.非营利组织研究现状
上个世纪8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涌向世界,人们开始考虑从更多的维度建立评价体系,如顾客满意度、学习创新能力等。R.Kaplan 和T.Johnson对财务指标适用范围的怀疑促使顾客指标被用于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补充[2]。Keegant,Eiler和Jones为了平衡成本和非成本、内部和外部指标则提出了绩效测量矩阵概念[3]。Lynch R和Cross K在绩效测量矩阵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测量和报告的新方法[4]。Kaplan & Norton从财务、顾客、内部运营和人力资源四个维度提出平衡计分卡理论[5]。之后,Kaplan和Norton更将平衡计分卡与组织战略结合,用以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6]。
Neely,Adams和Kennerley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提出了绩效棱柱概念。用棱柱的五个方面分别代表组织绩效存在内在因果关系的五个关键要素: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组织战略、业务流程和组织能力[6]。相对于平衡计分卡,棱柱模型的优点是关注所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主体并衡量他们对组织的贡献。
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研究较国外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一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先进理论,加以改造,使之本土化。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也创造性提出了一些理论。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将一些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用于绩效评价。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xzgl/562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