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粉丝心理与非理性消费的相关性研究【字数:18407】

2024-02-25 12:3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大众传媒方式的多样性,我国娱乐事业发展到了新高,偶像明星层出不穷,追星已不再是少数人的行为,养成系偶像使得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距离缩短,影响粉丝心理与消费行为。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普遍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更是粉丝消费中的主力军,本研究在充分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视角分析了粉丝心理对消费可能产生的影响。调查研究以大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结合了问卷研究法与问卷调查法,探究粉丝心理及其下五个二级因素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并据以上研究结果对粉丝与企业分别提出政策建议。
目录
引言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大步提升与大众传播方式的日渐多样,我国娱乐事业发展到了新高。尤其在2018年后,“偶像养成系”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全民造星已成趋势。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们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被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一个全新的经济推动力——“粉丝经济”便应运而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笔者在梳理相关文献研究并结合实际观察后发现,粉丝心理因素及其变化,深刻的影响着粉丝对偶像相关商品的选择和消费,这一现象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并想要进行深入探究。
粉丝作为偶像相关产品的拥护者和主要消费群体,偶像影响着粉丝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心理层面,甚至刺激粉丝产生一些非理性的消费行为。粉丝在产生消费行为时,其主要目的不是商品本身或看中商品的实用性,而是商品背后承载的更深一层、且被粉丝所认可和理解的意义。本文以粉丝为中心,探究粉丝消费行为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本文所研究的粉丝消费行为主要指粉丝对偶像相关产品的消费情况,例如购买偶像代言产品、周边及同款,为了见偶像一面而购买演唱会、见面会或生日会等门票。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非理性消费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因此引发了大量学者的关注,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广泛。“粉丝”不再是一个新兴的名词,对“粉丝”这个群体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就笔者阅读相关文献后发现,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还没有统一的关于非理性消费的定义,且研究对象主要以普通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为主,很少有研究“粉丝”这个特殊群体的非理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性消费行为;“粉丝”方面的研究着重于表面的理论与概念领域,以体育明星和作家的粉丝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流量明星偶像”粉丝的内容较少,对粉丝心理与非理性消费关系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科学的量化结果较少。因此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以及研究价值。本文从大学生粉丝群体出发,以粉丝的视角来探究其心理变化与非理性消费之间的相关性。
实践意义
很多学者将2018年称为我国的“偶像元年”,一档爆火的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使得更多人开始关注我国娱乐事业的发展。无论是节目播出时通过购买冠名商产品为自己喜欢的偶像投票,助力偶像出道,还是节目结束后购买出道组相关产品以及现场观看演唱会等,粉丝付出大量时间和金钱,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影响力。2019年或将又是偶像迭出的一年,目前已有四档中外“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在网络上掀起大规模的讨论,微博相关热搜频频处于高位,一年之中近400位练习生出现在大家面前,由此产生的粉丝影响力是绝对不可忽视的。而所谓“偶像养成”,就是指偶像的企划公司让粉丝参与到偶像的成长过程中,一起见证偶像的成长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偶像的个人特质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大众面前,粉丝陪偶像从不足慢慢走向完美,增加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粘合度,增强粉丝的忠诚度,使得粉丝有参与感,拉近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促使粉丝将这份情感转化为经济力量,因此也是当下娱乐业发展推崇的主流形式。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及现有模型研究后,结合我国娱乐业的实际发展,将粉丝心理细分为粉丝认同、粉丝忠诚、粉丝迷恋、粉丝关注以及粉丝参与五个方面,探究以上五个因素对非理性消费的影响程度,并据此有针对性的对粉丝群体提出建议,使其正确认识追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形成理性消费的观念,采取更加合理的消费行为。同时,本文通过构建模型,提出了粉丝心理不同方面的变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为相关企业制定营销战略提供了依据,以粉丝需求为立足点,降低投资风险,注重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促进销量的增长,提高企业利润。
二、 文献回顾
“粉丝”是当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并产生了一个新兴的经济类型——“粉丝经济”,引发了不同领域多个学科的学者广泛关注,对粉丝和粉丝经济的研究十分广泛。非理性消费行为是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且深刻的影响。本文以粉丝在消费领域,受自身心理因素变化下而可能产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进行探究,在进行具体的论述之前,有必要对粉丝、粉丝经济及非理性消费进行概念界定和特点论述,并对影响粉丝进行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原因进行综述。
(一)概念界定
1.粉丝的概念
“粉丝”是 fans 的谐音,意为追星的人,是指崇拜某位明星的个人或者群体,没有特定的年龄限制,以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且以大学生为主体。笔者阅读大量中外文献后发现,粉丝研究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外,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大众文化的需求更加多样化,“粉丝”群体引起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兴趣,这在西方学术界中被统称为“迷研究”。而我国对粉丝的研究开始于21世纪之初,随着《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的出现,这一名词逐渐被中国学者提起并展开进一步研究。
对于粉丝的定义,学界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尤其现下粉丝种类多样,使得对粉丝进行定义和分类更加困难,但总体来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胡娟(2016)认为,广义的“粉丝”是指“介入某些球类、商业、娱乐节目的普通观众”,而“狭义地讲,‘粉丝’指某些较为极端的个体”,[1]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追捧自己的偶像,并对有相同爱好的个人或群体有高度的认同感,通常情况下,粉丝不是以单个个体来存在,而是趋向于由喜欢同一个明星或偶像的群体存在。[2]胡永盛、袁鹏(2018)认为,现如今,多种多样的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与更新换代,例如微博、Facebook等,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某品牌或一些精神、价值观念等有着狂热的追随和支持行为的个人或群体所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的群体,也被称为“粉丝”,例如电子品牌苹果的忠实用户就被称为“果粉”;电子品牌小米的重视支持者被称为“米粉”。[3]牛津字典中对粉丝的定义为“对特定的人或事物有着强烈情感的兴趣和赞赏的人”[4],对粉丝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与解释。粉丝一般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Smith、Fisher & Cole认为,粉丝是一群对某个特定对象有着极大兴趣、热情和关注度的人;第二,Thorne 和 Bruner(2006)认为,在一般大众眼中,他们的行为虽然可能难以理解甚至不同寻常,但仍旧是符合社会规范的。本文所探究和分析的粉丝群体是狭义上的粉丝。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rlzy/562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