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工资水平的户籍歧视研究【字数:9498】
drawn: 34.113% of the incomegapbetween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register workers can be explained by userregistration discrimination, includingeducation level, sex, age, Industry andregional factors also have an impact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differenthousehold registries. The higher thesalary is, the more obvious the economicdevelopment is in the areas where thehousehold registration discriminationis higher, and the higher the level ofeducation is, the more obvious the directincome gap between different householdregistries can be eliminated.引言流动人口是指一个地区的非常住人口,包括寄居人口、暂住人口以及在途人口等。推动就业公平,保障流动人口的平等就业权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至关重大的意义。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4亿,占总人口的18%。其中农村人口占比达到了81.6%,而流动人口中的不同户籍的劳动力在收入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1]。这种农村工人由于其户籍的农村属性,在工作准入和工资水平方面,都与城市工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的现象,被称为户籍歧视。长久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一直存在着因户籍歧视而引起的劳动力分割问题[2]。受到分割的劳动力,难以在各个地区,行业,职业之间进行自由的流动,这在某一方面也使得流动人口在就业市场上陷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户籍歧视的存在所引发的问题不止如此,一方面它缩减了劳动者的应得收入,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合法权益的保障,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地扩大了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致使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分割[3],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者与城市劳动者的经济同化过程[4]。同时,户籍歧视也给用人单位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带来较大损失。因而研究流动人口就业过程中的户籍歧视对于工资水平的影响,对于保障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经济水平,节约社会资源,和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现实意义。一、文献综述(一)概念与成因歧视这一概念相当宽泛,一般认为狭义的就业歧视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无法获得与其能力相对应的经济利益和权利,主要表现在就业市场准入和工资收入这两个方面;而广义的就业歧视则认为劳动者由于与其工作能力无关的其他因素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受的所有不公正待遇都属于就业歧视。就业歧视有多种成因,1972年Phelps提出了统计性歧视,随后Bergmann和Piore又相继提出了拥挤效应而产生歧视和制度性歧视[6]。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不同,西方学者在研究就业歧视时,重点多在性别歧视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等方面。但在中国,由于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对于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的研究也备受关注。在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歧视的主要成因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作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的农村人口由于具有农村户籍,而在就业方面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从而导致了户籍歧视的产生。学者普遍认为针对农民的歧视是户籍制度的结果,如周小亮认为针对农民劳动力的歧视,主要是二元户籍制度带来的。而王美艳等人则认为,针对农民工这一群体,应综合考虑偏好性歧视,制度性歧视等多种歧视,更有学者提到双重劳动力市场和拥挤效应所造成的影响[7],而双重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则是二元户籍制度的结果。(二)量化与研究方法针对农民工所受歧视的不同形式的量化,学者们的研究则更加多样。姚先国等多人在研究中指出从工资收入差距来看,不同户籍劳动力确实存在显著差距。孟凡江等人则从福利方面加以研究,也发现了户籍歧视现象,目前总体而言,对于户籍歧视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工资收入差距和福利制度,就业市场准入三个方面。而工资收入差距研究基础比较丰富,研究数据也容易量化,所以在户籍歧视的研究层面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户籍歧视的研究方法,较为主流的是通过各类分解理论,分解工资的构成,从而推算城镇和农村户籍的收入差距,具体的量化方法比较丰富。1973年,为了估计性别和种族对工资的影响,瓦哈卡和布莱徳几乎同时提出了以明瑟工资决定方程为基础的工资差异均值分解方法[8-9]因而被并称为Oaxaca-Blinder法。Oaxaca-Blinder分析法主要原理是利用方程把工资差异分为可以解释的个体差异和不可解释的其他差异,而这一类其他差异就属于歧视。该方法科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提出了Cotton 工资差异均值分解方法用于分析美国劳动力市场中种族歧视对工资差异的影响[10]。而后2005年,Machado和Mota又以工资收入不同分为点上差异为研究对象计算在不同的阶级当中关于户籍歧视所带来的工资差异问题,又被称为反实事分解法[11]。(三)主要观点及不足国内关于户籍歧视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上,也有诸多研究。2000年,王美艳运用Oaxaca方法对北京、南京、西安等六个个城市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户籍工资差异中大约有76%的部分是因为户籍歧视造成的[12]。而蔡文鑫使用无条件分位数分解方法对2007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户籍歧视程度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户籍歧视所造成的影响仅占33%。随后程诚等人在对全国八个城市的采样研究中发现个体要素已经超越了户籍歧视因素[13],成为城镇和农村工人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而孟凡强等人采用Melly的分位数分解法[14]在通过东中西10个省份的数据统计中发现,东中西部不同地区户籍歧视影响工资差距的程度各不相同,从东部到西部,所受户籍歧视影响越来越大[15]。通过对于各类研究的对比分析可以得知,户籍歧视对于不同户籍人口的收入差距影响程度随着时间,地点,以及各个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变化。其次,研究对象集中在城镇本地职工和外来农民工,这就使得研究不仅要考虑户籍歧视的影响,还受到地域歧视的影响。地域性的数据也带有地域性特征,不能适用于大范围的结论;这种横截面数据,也无法对比近年来户籍歧视造成的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目前已有的研究[15]都集中在外来农民工和本地城镇职工的研究上,对于流动人口内部户籍歧视的研究还较少。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急剧增加,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和就业状况需要更多的关注。研究流动人口内部的户籍歧视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比农村流动人口和本地流动人口的工资差距,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作为劳动力在城镇的生存现状。同时,增强流动人口对于自身平等就业和获得薪资的权益保障意识,也促使用人单位消除歧视,减少隐形的资源流失,对劳动者一视同仁。亦通过本研究,呼唤相关部门完善立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二、模型设定及数据描述(一)计量模型本次论文主要采用Oaxaca-Blinder方法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分解,影响流动人口内部不同户籍群体收入差距的因素有许多,为验证户籍歧视的存在,本研究将包括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因素与户籍差异这一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前者是特征差异所带来的收入差距,不属于歧视;后者由于户籍差异而造成了收入不平等属于歧视。针对这一思路,运用的计算模型如下 运算模型LnW =Xβ+/ (1)E(LnWu)/(Xu)βu (2)E(LnWr)=E(Xr)βr/ (3)R=[E(Xu-E(Xr)]βu+E(Xr)(βu-βr) (4)该模型中(1)式为Mincer工资方程,其中LnW是对实际的/月工资取对数;X是受教育程度,年龄,行业等特征向量,β为相对应的计算系数,/代表随机误差。运用Oaxaca-Blinder方法,下一步我们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两种劳动者的收入函数均值化,可得(2)式和(3)式,分别代表流动人口群体中,农村户籍和城镇户籍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函数,在此城镇劳动者用u表示,农村劳动者用r表示。将两式相减即可得到(4)式,在该式中,右式前半部分表示的是由于劳动者个体的特征变量所造成的收入差异,是可以用教育程度,年龄,行业等解释的,后半部分不可解释的即代表户籍歧视的体现。数据来源本次研究主要运用的是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次研究的调查样本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调查结果对全国范围内的户籍歧视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减少异方差,使得数据描述和回归结果误差更少,所以工资变量选取的是平均对数调整后的小时工资数。通过该数据,我们全方位了解样本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其工作的行业,地区,雇主所有制性质等情况,并且分析不同户籍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各类影响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三)样本的基本情况从调查样本的性别差异与工资的关系来看,无论农业户口还是非农业户口,男性员工工资都要高于女性员工,农村户口的男性工资甚至比女性要高出7.5%;无论男性员工还是女性员工,城镇户籍流动人口的工资都要高于农村户籍劳动者。男性当中,户籍差异所造成的小时工资差异达到了34.6%,女性当中 户籍差异造成的日工资收入差距则达到了38.4%,女性在流动过程中,因为户籍所遭受的工资损失要更多。从样本数据来分析,流动人口当中农业户口占多数,侧面验证了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的主力军。从性别差异所造成的工资差异来看,农村户籍的工资性别差异更加显著,农村户籍中,女性的小时工资仅为男性的86.6%。表3.1 调查样本中性别与工资水平男女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非农业户口8.9883.126 7.032.949 农业户口(含农转居)53.9292.831 35.5392.622 从流动人口中年龄与工资收入的差异来看,无论是农村户籍还是城镇户籍,流动人口中都是年龄为30-45周岁的劳动者工资收入最高,随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工资收入降低,整体来看工资收入和年龄大小呈现倒U型分布。从样本中年龄的分布来看,年龄在20-55周岁的青年和中年劳动力占了流动人口的80.54%,其中农村户籍的青壮年劳动力占到了67.08%。观察两不同户籍人口的年龄与工资水平关系可得到,在30-45岁年龄段当中,不同户籍对于工资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小时工资差异达到了6.68元,差异达到了28.81%。其中青壮年年龄段户籍歧视最为显著。表3.2 调查样本中年龄与工资水平20岁以下20-30岁30-45岁45-55岁55岁以上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非农业户口0.2142.6155.2323.0288.1343.1322.0162.8770.4242.746农业户口(含农转居)3.1872.47627.9122.78138.6802.78512.2922.6341.9102.456分析调查样本中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可以看出,农村户籍流动人口中学历占比最高的是初中学历,占到了44.61%,而城镇户籍中占比最高的是高中或中专学历,流动人口内,城镇户籍的受教育程度总体要高于农村户籍。从不同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工资差异来看,初中学历的城镇户籍劳动力比农村户籍劳动力小时工资高出7.04%,高中和中专的城镇户籍职工小时工资甚至比农村户籍的同学历劳动者高出12.5%,在研究生学历的劳动者中,不同户籍所带来的小时工资差异甚至达到了24.39%。总体而言,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上升,农村和城镇户籍的劳动者在工资待遇方面的差距会上升。表3.3 调查样本中教育水平与工资水平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中专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非农业户口0.06542.692 0.4382.637 3.4002.768 4.2872.898 农业户口(含农转居)1.3222.431 11.4322.580 44.6162.705 18.2602.815 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百分比 工资百分比工资 百分比工资 非农业户口3.7653.1163.6143.3950.4303.733农业户口(含农转居)6.2002.986 2.4893.149 0.0973.460 在分析流动人口样本中不同行业的样本时,由于问卷中划分行业过多,所以总结为居民服务业,住宿餐饮娱乐业,建筑采矿业,批发零售运输业以及其它行业,其中其他行业主要包括教育行业,金融房地产以及各类社会管理类行业。从表格中可见,流动人口中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户籍的劳动者都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事批发零售运输和居民服务业的城镇户籍流动人口占到了40.2%。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45.4%,总流动人口的44.47%。比较其小时工资收入差距可得,在住宿餐饮和居民服务业中,不同户籍的劳动者受到的户籍歧视最为显著,其工资收入差异分别达到了6.79%和8.06%。同时,从事不同行业的流动人口之间也出现了职业隔离现象,不同职业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非常大,以城镇户口的流动人口为例,其不同行业之间的对数小时工资差异最高可达11.7%。从地区上来分析,流动人口中最集中的聚集地是东部地区,同时工资也呈现出从东到西递减的趋势。而在东部,不同户籍的劳动者的小时工资差异最大,占到了16.67%3.4 调查样本中地区与工资水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非农业户口6.7713.296 2.4082.903 5.0952.797 1.7382.861 农业户口(含农转居)36.1812.825 15.3842.702 27.0442.620 1.0022.736 83.5调查样本中行业与工资水平居民服务业住宿餐饮娱乐批发零售运输建筑采矿制造业其他工资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百分比非农业户口3.15216.12.97312.72.82124.12.8238.452.89611.12.92428.5农业户口(含农转居)2.91716.72.7842.42.82228.72.9249.32.74917.92.82225.1 从雇主所有制来看,不同户籍的流动人口都在个体和其他行业集中,占到总流动人口的55.72%,不同户籍劳动者在流动过程中,大多在个体行业和私营企业工作,在外企,国企等相对高薪稳定的企业中供职的人数占比较小。3.6调查样本中所有制与工资水平国有集体外资(合资)私营个体及其他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百分比工资非农业户口4.117 3.1560.7893.5004.9602.8576.142 2.872农业户口(含农转居)8.017 2.8362.8872.86523.298 2.80149.780 2.675三、计量检验(一)OLS估计对所给调查样本作OLS回归可得,影响不同户籍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各个要素都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其中受教育程度,地区等因素占比比较大,对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重大影响。各个不同的受教育程度都显著地作用于工资差距,其中获得大学专科教育的劳动者,与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劳动者相比,收入高出了49.9%。从不同地区来看,中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收入都显著低于东部地区,毫无疑问这是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行业分布差异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将不同户口作为因变量,与城镇户口的流动人口相比,农村户籍的流动人口工资要低约9.68%,不同户籍的流动人口收入差异非常显著,这也印证了流动人口内部确实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户籍歧视。工资年龄,行业,雇主所有制等因素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占比相对较低,将在下文进行详细解析。表3.7 流动人口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其中户口以城市户口为参照)自变量系数t值户口-0.0968***-19.00性别 -0.193***-54.55年龄 0.00632*** 3.20 受教育程度小学0.102***6.69初中0.217***14.60高中(中专)0.329***21.58大学专科0.499 ***31.15大学本科0.704***41.76 研究生1.048***36.98行业制造业 -0.193***-26.70居民服务业 -0.150***-23.13住宿餐饮娱乐 -0.149***-21.16批发零售运输 -0.0885***-13.82 其他 -0.0686***-10.03续表3.7 流动人口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主所有制外资(合资) 0.135***12.71 私营 0.0378** 6.20 个体及其他 -0.0184*** -2.99 地区中部地区-0.245***-49.38西部地区-0.150***-35.60东北地区-0.133***-19.08Number of obs = 137601R2=0.1295 Adj R-squared = 0.129 Root MSE = 0.632 将不同户籍的流动人口的回归数据对比分析,从表3.8可以看出,在性别年龄行业和地区等各个因素中,不同的变量以及不同户籍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无论城镇户籍还是农村户籍,不同性别之间的工资水平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农村户籍的女性流动人口要比男性流动人口工资低19.4%,在城镇户籍中这一差异仅为18.5%,显然农业户口的劳动者比城镇户口的劳动者性别歧视要更强。受教育程度中,以小学以下学历为参照,在非农业户口中,小学以下与小学和初中学历相比较差异并不非常显著,而在农村户籍中两者的差异都是非常显著的。同时,农业户籍的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明显高于非农业户籍,以大学专科为例,与小学及以下学历人口比,农村户籍的流动人口工资要高50%,而城镇户籍中这一差异仅为32.9%。由此可见,对于农村劳动者而言,想要在就业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获得与劳动技能相匹配的工资,就必须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从从事的行业来看,与建筑及采矿业等重体力的工作对照,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户籍的流动人口,从事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零售运输业的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都要更低。而从事教育,金融以及其他社会管理行业的劳动者虽然所占比重较少,但其工资水平都要高于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对比不同户籍的劳动者所从事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职业之间的户籍歧视程度差异也很大,在零售物流运输以及较为高端的教育金融和其他行业,农村户籍和城镇户籍的劳动者之间工资歧视是最大的,以金融房地产和教育业等为主的其他行业为例,农村户口的劳动者工资仅占城镇户口工作者工资的47.82%。在所有制的分类中,以国有集体企业作为参照,外企和私企的工资都显著高于国有集体企业,城镇户口的劳动者在各类所有制的职业中工资差异要更大,同时他们的工资水平也要高于农业户口的劳动者。以外资企业为例,城镇户籍的外资企业从业人员比国企工资高出24.1%,这一差异在农业户籍外资从业者中,仅为8.57%。就不同地区而言,东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之间的工资水平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显著低于东部地区。而且地区差异对于两个群体之间的工资影响是不一样的,例如西部农村户籍比东部农村户籍工资低11.3%,而西部城镇则比东部城镇低了30.1%。表3.8 分户籍的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回归结果非农业户口h0农业户口h1自变量系数t值系数t值性别 -0.185*** -20.800-0.194***-50.370年龄 0.00343*** 6.6400.00285 0.130受教育程度小学0.06670.920.106*** 6.84初中0.0457*0.670.2193 14.44 续表3.8 分户籍的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回归结果中(中专) 0.155***2.720.333*** 21.31大学专科0.329 ***4.79 0.500*** 29.85 大学本科0.551***8.00 0.641 34.06 研究生0.828***11.27 0.94916.76行业制造业 -0.116***-6.08 -0.196 *** -25.15居民服务业 -0.1149***-7.41-0.163***-.22.95住宿餐饮娱乐 -0.102***-5.52 -0.162***-21.38批发零售运输 -0.0178***-1.09 -0.104***-14.96其他 0.0526***3.57-0.110***-14.2雇主所有制外资(合资) 0.241***10.94 0.0857***7.06私营 0.0689**5.74 0.0206*2.89个体及其他 -0.00314**-0.24-0.0312***-.0312地区中部地区-0.407***28.31-0.214***26.85西部地区-0.301***-7.74 -0.113***-17.75东北地区-0.309***-0.52 -0.0874***3.92样本数22042115559R20.2160.0853MSE0.6400.628注* p<0.1,**p<0.05,***p<0.01表3.9基于户口性质角度的工资分解(Oaxaca-Binder分解) 单位%变量特征效应户籍歧视性别-0.2960.375年龄-1.24211.919受教育程度17.824-66.142雇主所有制0.6813.812行业0.933-13.408地区0.379-8.316截距79.124总和18.2399.443百分比65.887%34.113%(二)Oaxaca-Blinder分解通过对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Oaxaca-blinder分解,在进行Oaxaca-Blinder分解的过程中,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含农转居)的劳动者样本分别用0和1表示。在分解结果中prediction1和prediction2分别为非农业户籍和农业户籍的劳动者平均对数调整之后的小时工资,stderr为估计标准误,difference为两户籍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之差。explained为模型的前半部分,即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行业等因素可解释的部分,其中gender代表性别,age代表年龄,deu代表受教育程度,ind代表行业。我们将可以用人力资本特征,雇主特征,个体特征和地域特征等特征因素解释的归结于特征效应,通过分解可得可以用这些特征效应解释的部分大约为65.887%,而不可解释的34.113%的差异是由户籍歧视造成的。 观察各项分解结果可得,性别差异的特征系数为负值,在男性为0,女性为1的设定下,这说明对于女性劳动者的性别歧视确实影响了收入差距。虽然年龄的大小与工资水平之间有着倒U型的关系,但年龄的增长对于收入差距起着减弱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增长常常伴随着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这些要素的提升,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异也逐渐减少。受教育程度对于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占比达到了64.316%,这可以说明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显著地扩大了收入差距,负值较大的系数效应也可以说明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可以大幅度减少由于户籍歧视施加在农村劳动者身上的不公平待遇,减少其与城市户籍劳动者的工资差距。这就使得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实现教育公平被摆在突出位置,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年龄因素虽然在特征效应中占比比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年龄在中青年阶段的样本占了绝大多数,但年龄在户籍歧视系数中占比较大,且为正数,这说明不同年龄阶段的流动人口由于户籍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差异是较大的,而且呈正相关。在不同行业中,户籍因素对于收入差距也起到了较大的影响,结合上文分析可得,越是工资水平高,准入门槛高的行业,其因为户籍歧视所造成的收入差距越大。分析地区也可看出不同地区的系数效应对于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占比重达到了30.041%,特征系数占比则比较小,仅占1.153%,这说明地区因素所能解释的收入差距是比较小的,而户籍歧视则起了重要影响。具体到不同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不可解释的部分,即户籍歧视要更小一些。从西往东,户籍歧视越来越明显。这可能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的分布差异有关。四、结论与对策建议本文以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为基础,在结合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显著性检验和Oaxaca-Blinder模型,系统化地研究流动人口群体中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间的户籍歧视现象,得出了以下的结论:流动人口惹我了资本特征以及雇主特征和地域特征也会对不同户籍的就业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对于降低工资差异,缓解就业歧视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不同地区的户籍歧视程度也不同,从东往西越到西部,户籍歧视能够解释的收入差距占比越重,缓解就业歧视也越紧迫。行业对比分析,从事高薪和重脑力职业的行业更容易产生户籍歧视。针对上述结论,本文试给出如下建议:1、完善立法程序和法律制度,解决户籍歧视问题。从宏观角度而言,国家必须出台严格的法律制度,对于企业的薪酬制度做出合理的规定。若企业对不同户籍的劳动者区别对待,则做出严格的处罚措施。其次,要降低劳动者运用法律维权的成本,保障其平等就业和获得合理报酬的权利。微观上,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增加法律援助机构,保障不具备维权能力的农村人口平等就业和获取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使其能够了解户籍歧视,遇到户籍歧视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2.增加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其劳动素质。一方面,要完善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制度,增加职业技能教育的投入,并且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以全方位地推动农村地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增强对于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技能培训,对其进行职业资格鉴定,提高其劳动价值,使其在劳动力竞争市场上能够占据有利地位。3.消除户籍歧视的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全方位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保证农村户籍的流动人口享有与城镇户籍的劳动者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社会保障。要消解城乡二元化的固定社会结构,同时,要消除某些行业,如国有集体企业对于户籍的准入门槛,消除对于工资的差别待遇,确保实现同工同酬。同时,制度性的消灭歧视要与消除心理歧视同时进行,国家机关,用人单位,劳动者必须三管齐下,才能真正消除户籍歧视,实现就业公平。致谢最后,郑重地感谢我的导师谢勇教授,您渊博的学术知识,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对待每一位学生的真诚和热情,深深感染了我,您的每一次指导对于论文的完成都有重要意义。论文多有不足,敬请阅读者斧正。参考文献 曾永明, 张利国. 户籍歧视、地域歧视与农民工工资减损—来自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新证据[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8(05):141-150.[2] 湛文婷, 李昭华.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差异的户籍歧视变化趋势[J]. 城市问题, 2015(11):91-97.[3] Wang Dewen. Chinese Census 2000: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Migration As Marketization: What Can We Learn from China’s 2000 Census Data?[J]. China Review, 2003 :73-93.[4] 温兴祥. 户籍获取、工资增长与农民工的经济同化[J]. 经济评论, 2017(01):137-149. [5] 艾小青, 冯虹, 李家琛. 北京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歧视——基于Oaxaca-Blinder模型的分析[J]. 调研世界, 2015(08):20-24.[6] 孟凡强, 初帅. 劳动力市场户籍歧视问题研究进展[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6, 32(04):128-134.[7] 王美艳. 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外来劳动力歧视的变化[J]. 中国劳动经济学, 2007(1). [8] Ronald Oaxaca. Male-female wage differentials in urban labor market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73 : 693-709.[9] Alan Blinder. Wage Discrimination: Reduced Form and Structural Estimates[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73: 436-455.[10] Jeremiah Cotton.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Wage Differential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8: 236-243.[11] 郭凤鸣, 张世伟. 教育和户籍歧视对城镇工和农民工工资差异的影响[J]. 农业经济问题, 2011, 32(06):35-42+110-111.[12] 王美艳. 转轨时期的工资差异:歧视的计量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20(5).94-98[13] 章莉, 蔡文鑫. 中国劳动力市场收入户籍歧视的无条件分位数分解[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1).[14] Melly B. Decomposition of differences in distribution using quantile regression [J]. Labour Economics, 2005, 12(4):577-590. [15] 孟凡强, 邓保国. 劳动力市场户籍歧视与城乡工资差异——基于分位数回归与分解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4(6):56-65.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 1
Keywords 1
引言 2
一、文献综述 2
(一)概念与成因 2
(二)量化与研究方法 2
(三)主要观点及不足 3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描述 3
(一)计量模型 3
(二)数据来源 4
(三)样本的基本情况 4
三、计量检验 6
(一)OLS估计 6
(二)OaxacaBlinder分解 8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流动人口工资水平的户籍歧视研究
引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rlzy/562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