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女大心理资本对就业选择的影响【字数:10943】

2024-02-25 12:2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平等就业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投入到就业市场中。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和劳动力市场存在就业歧视等问题,女性就业时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很多女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也面临着就业行业、工作地点、单位性质等问题,从而产生不同就就业选择。本文通过对女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和就业选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心理资本各维度对其就业选择的影响,认为心理资本对就业选择的道路选择、就业目标、考虑因素和就业前景等方面有显著影响。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3
二、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4
(一)国内研究综述 4
1、关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定义及维度划分问题 4
2、关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的研究 4
3、关于就业选择概念的研究 5
4、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研究 5
(二)国外研究综述 5
三、 调查设计 6
(一) 变量界定与赋值 6
1、自变量 6
2、因变量 6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6
四、 数据统计分析 6
(一)女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分析 6
(二)回归分析 7
2、就业目标 7
3、职业道路选择 8
4、就业考虑因素 8
5、就业方式 10
6、就业困难 10
7、就业前景 10
五、 结论与建议 10
(一) 结论 10
(二) 政策建议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2
女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引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进入了繁荣时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大幅度提升,近年来许多高校不断扩大招生,每一年应届毕业生的数量持续提高,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毕业生择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业困境也成为现阶段社会学家重点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随着男女平等政策的实施,有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也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但是受传统的劳动性别分工观念的影响,加上女性和男性在心理与生理两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导致大学生整体的就业压力很大一部分被转移到了女性大学生身上,造成了市场对女性大学生的歧视与抵触,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女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愈发严峻。同时随着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女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很多女性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就业选择。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积极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理论逐渐发展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学派——心理资本。积极组织行为学家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一种在独立个体成长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并认为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一个拓展方向,对组织员工的绩效考核和组织承诺方面有深远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理学家在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个体因素时,侧重于研究心理资本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层面。但是随着社会对于毕业就业状况与个人选择方面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心理资本层面出发,着手研究其对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可能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论述。
本课题拟从心理资本入手,通过研究女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维度划分,探索和分析女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特点和差异,追究对其就业选择上的影响因素和产生原因,并探索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选择时面临的问题,引导女大学生进行更好的就业选择。对女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选择的研究不能仅关注对心理资本维度划分和就业选择特点的研究,还应该在更广阔的就业背景下发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定义及维度划分问题
随着西方积极心理学与心理资本概念的引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资本健康状况。柯江林(2009)对《本土心理资本量表》进行整改与修订,将心理资本分为两部分,即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蒋苏芹(2010)则将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细化,将其划分成九个维度,即成就动机、自尊希望、乐观幸福、责任意识、自我效能、情绪智力、坚韧自强、包容宽恕以及创新能力。李林英(2011)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对心理资本各方面概念的界定与研究,而后将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概念定义为:“大学生在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所具备的积极能力的总和”,并认为大学生心理资本可以通过相关的测量得出结果,并帮助大学生在某些方面获得成功,基于研究数据结果,李林英将心理资本划分成五个维度,即自我效能、乐观、韧性、感恩与兴趣。王海燕(2013)认同柯林将大学生心理资本分成人际型心理资本和事务型心理资本。并基于自己的调查研究数据,将人际型心理资本于事务型心理资本作出了更细致的划分。
很多学者在将心理资本本土化的同时,关注到大学生这一群体内在的独特性,并在研究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心理资本进行了再定义。同时,根据心理资本的要素组成,从心理资本划分的不同维度进行进一步地研究与考量。
2、关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的研究
大学生这一人群处于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但又不能完全归属于其中,属于两者之间的边缘群体,具有特殊性,因此单独研究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现状与概念界定是十分有意义的。随着国内众多学者的调查,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与分析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基于女大学生心理资本情况的研究却仍旧很少。
饶从权(2011)将大学生的年级、文理与生源地进行划分并调查,他认为各年级的事务性心理资本并不存在很显著的差异,但是在人际型心理资本上,各年级的差异性很明显,而理科生和文科生在心理资本个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生源地方面,心理资本各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李林英(2011)等人则从社会经济地位、性别和年级来进行调查,在研究后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差异影响较小,从不同的性别研究得出男性的自我效能水平明显高于女性,但感恩水平则低于女性。从年级上看,大四的学生处于各个年级心理资本水平的最低端,其他各年级的学生的心理资本总分均明显高于大四。
3、关于就业选择概念的研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rlzy/562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