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大就业后社会角色转换及其实现问题【字数:13084】

2024-02-25 12:2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3在经过与用人单位选择与被选择的矛盾冲突之后,大学生即走向社会,开始了职业生涯的道路,这是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这期间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角色转换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事业的成败与人生的走向。但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职业角色认识不清、表现不佳和角色冲突等问题,导致毕业生无法进入新的社会角色。通过对初入职场的大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学生自我调节与学校教育共同作用,帮助大学生顺利适应职业岗位要求,融入职场环境,促进角色转换问题的解决。
目录
引言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全球竞争的时代,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经济飞速发展中已成为对资源的竞争,其中人才资源的竞争最为激烈,信息、技术等资源的竞争究其根本都是对人才的竞争【1】。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群体,习主席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对其给予真切的关心并寄予厚望,“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这就要求大学生始终秉持着有责任有担当的态度,充分而深刻地把握社会期望的内涵,努力使自己的角色行为符合扮演目标的要求,在角色的具体实践中回应社会关切。大学毕业生告别校园踏上工作岗位,他们就拥有了一个新的角色:工作者,这个角色将代替学生角色成为其核心角色【2】。如何尽快实现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已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整体能力的重要标准。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活动场所、个人认知和领悟能力以及道德标准等的差异,大学毕业生在入职初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不习惯、不适应,其实践表现与社会所期许的行为模式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即出现角色偏差、角色冲突等。这将导致大学毕业生角色转换发生困难,难以适应新的职场环境,面临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心理的双重压力与情感矛盾。由此可见,帮助大学毕业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调适角色行为,引导其从“学校人”变为“社会人”,提高入职初期的工作适应度,是亟需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涉及多方面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以及就业政策导向的变化等。
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2、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
在高等教育急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速发展的大变革时代,我国在校大学生规模不断壮大,大学毕业生数量随之急剧上升。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比2018年同比增长14万人,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可以预见,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就业任务十分艰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必须继续将高校毕业生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
大学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是人生最重大的转折之一,这种心理“断乳”和角色磨合将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包括寻找职业机会的获取角色、适应职业生活和在职业道路上继续发展的承担角色【5】。这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对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与职业理想的实现都具有现实意义。从简单的校园生活步入复杂的职场环境中,容易使大学毕业生失去角色的平衡,对职场产生迷茫。其难以融入企业、难以进入工作角色、工作效率低下、态度消极等都体现着角色转换带给毕业生的困扰【6】,这无疑使得大学生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3、就业政策导向的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政策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统包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职业选择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个人的选择权、自主权都在扩大,由此走向了以市场为渠道的竞争性职业流动【7】。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毕业生必将面临着外部环境和内部心理、思想上的种种冲击与不适应,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环境下缺乏主动性,无所适从,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角色转换的障碍。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顺利过渡,明晰自己的角色职责,尽快地融入职场,否则就会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淘汰。
(二)研究意义
对大学生就业后社会角色转换及其实现问题进行探索,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综合、系统地运用多学科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和解释我国大学生社会角色转换问题。大学生是即将走入社会、将要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一个特殊群体,自这些毕业生离开学校起,他们就步入了一个崭新的生活环境,开始真正的社会生活。在这个主动融入社会的进程中,他们经历着对自己角色转变的认知和适应:从学生变为职场人,从依靠他人变为承担责任。职业人、社会人的自我心理认同的完成,是其身份认同形成的根本基础【8】。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后社会角色的转换进行研究,综合系统地探讨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其成因,为构建实现角色顺利转换的多方协同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共同帮助大学生尽快渡过适应期,增加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社会角色转换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内容,充实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2、实践意义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研究,研究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大学大四应届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急需有能力、有素质的建设者走上时代的舞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社会发展的栋梁。因此,在角色理论视角下分析新时期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角色转换问题,已成为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起点。这一角色转换的过程如果顺畅、成功,则有利于增强和推进毕业生对自身职业活动中身份意识的认同和内化,促使其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为事业成功奠定基础。反之,若出现角色偏差、角色冲突等过程困难,则会导致毕业生难以进入新的社会角色,面临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心理的双重压力与情感矛盾【9】。本研究以指导实践为目的,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过程中面临的角色适应问题进行分析,从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等角度全面阐述对策建议,在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适应岗位要求、融入职场环境方面有其必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rlzy/56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