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媒介素养对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字数:15631】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文献回顾 2
(一)概念界定 2
(二)研究回顾 2
二、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3
(一)数据来源 3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描述分析 4
1.媒介接触 4
2.媒介使用 5
3.媒介认知水平 5
4.媒介素养评价 6
(二)大学生择业意向描述分析 6
1.择业倾向 7
2.择业态度 7
3.择业标准 8
三、 大学生媒介素养与择业意向的回归分析 8
(一) 研究方法 8
(二)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9
1.自变量 9
2.因变量 9
3.模型设计 9
(二)回归分析结果 9
1.媒介素养与择业倾向 9
2.媒介素养与择业态度 10
3.媒介素养与择业标准 11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2
(一)研究结论 12
(二)政策建议 12
1.政府:宏观引导,联合经营 12
2.媒介:加强把关,净化信源 13
3.高校:因势利导,培育师资 13
4.学生:拓宽思路,自我教育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5
大学生媒介素养对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引言
引言
文献回顾
概念界定
媒介素养的含义是伴随着媒介自身的发展历史不断被丰富的。1933年,英国学者ER•维利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汤普森在书中介绍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系统论述“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议书。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认为,媒介素养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媒介内涵、媒介常见技术手段的识别力和判断力;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1992年为媒介素养赋予了新的定义:人们面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对媒体信息时的一切行为能力。国外媒体素养的定义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强调了媒介信息、受众本身、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认知、使用和评估能力。综上所述,所谓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择业意向的概念至今也仍在研究中不断发展。黄希庭(2004)认为意向指对某个目标或状态的信念和欲望,其中择业表现为个体在对企业、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内容考虑后的职业选择过程(杨松,2002)。此外,有些学者将择业意向理解为就业动机,认为择业意向以求职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即就业动机能否被满足为基础。综合意向和择业的概念,择业意向可被定义为个体在选择职业时对于择业结果的期望或信念。
(二)研究回顾
国外的媒介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英国的起点相对较高,以保护贵族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为开端,更加积极并且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始于如何减小媒介对年轻人的不良影响,形式上更加被动,强调应用性,除了要求其掌握媒介接触和使用方面的技巧,更重视自我消化和运用能力;加拿大学者则关注媒介在年轻人中的积极影响,以艺术的眼光看待媒介产物,并不要求青年始终保持对媒介的猜疑心理。纵观媒介素养相关文献,我国学者对媒介素养的研究以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为主,且集中在教育经验上,倾向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维度不断研究与探讨我国本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对美国(赵云铃,2010;陈晓慧、杨菲,2011;耿益群、刘燕梅,2012) 、加拿大(王卓玉、李春雷,2010;代香顺,2011;王莹,2011)、英国(姚进凤,2010)等国家与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研究。在国内的媒介素养研究过程中,卜卫(1997)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被学术界视为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的开端,该论文第一次较为系统而详尽地阐释了媒介素养的内涵、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介绍。陈力丹(2006)概括了媒介素养在理论与实践中相互衔接的三个环节,分别是媒介素养理论的讨论、受众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针对大学生群体,燕荣晖(2004)首次发表了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提出了网络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针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缺失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在随后的研究中,我国学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拓宽了研究的领域,对于媒介素养的本土化研究工作也有了一定的推进。
择业意向是映射大学生择业行为的重要因素,为此,很多学者都将择业意向纳入了就业相关的研究范畴。很多国内关于择业意向的研究集中在择业观念上。从社会视角出发,樊建芳(2001))调查发现,大学生择业的价值观逐渐多元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择业意向产生着负面影响,很多学生对在偏远地区从事基层工作产生了抗拒心理,更愿意于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从事简单工作(高艳红,2006)。从就业视角出发,择业意向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就业期望过高可能会严重影响大学生择业情况(王晓红,2004);二是过分在意择业稳定度会限制大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周长茂,2004);三是大学生择业盲目从众,使其在求职过程中定位不清,在既定的岗位上竞争力不强(王洪鸣,2004)。后来,我国学者张洁(2013)将择业意向的研究分为八个维度,其中包含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毕业后的去向、就业企业类型的选择、具体就业地点的选择、工资期望、就业信息的获取、就业发展前景的自信程度、就业标准。同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择业意向的决定因素还包括岗位价值、企业氛围、劳动强度、人际关系。国外多数学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择业预期都高于现实水平,其中包括薪资标准、工作地标准、所从事行业的标准以及企业类型的标准等。大学生择业认知方面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和对自身能力认知存在很大偏差。Deirdre KellerPatterson 和 Christine George 两位学者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和多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生更关心的是工作平台、薪资福利、发展机会和工作条件等因素,而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更关心的是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工作价值和工作技能。可见,毕业生对于自己工作能力的过高估计与过高择业标准,可能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rlzy/56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