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农村籍大城适应性对其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字数:11180】

2024-02-25 12:2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注不断增加,诞生出较为集中的相关研究理论。从一些研究分析中不难看出,人力资本贫乏是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而影响他们人力资本积累有诸多的因素。本文从农村籍大学生的城市适应性这一方面,针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三个构成知识存量、健康存量和能力存量,从学习适应性、经济适应性、心理适应性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性四个角度研究城市适应性对农村籍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引言 2
1.1研究的背景 2
1.2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2
1.2.1研究目的 2
1.2.2研究意义 2
1.3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应用前景 2
1.3.1国内外研究概况和评述 2
1.3.2应用前景 4
2.概念界定 4
2.1农村籍大学生 4
2.2城市适应性 4
2.3人力资本 4
2.4人力资本积累 5
3实证研究 5
3.1问卷调研 5
3.1.1研究假设 5
3.1.2变量测度和说明 5
3.1.3问卷调研 5
3.1.4调查样本 6
3.1.5数据结果分析 6
3.1.6实证结果汇总 9
3.2结论和建议 10
4总结和思考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农村籍大学生城市适应性对其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以大学为例
引言
1.引言
1.1研究的背景
大学生的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不仅对于大学生自身和家庭甚至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有重要的影响。一些研究者从宏观方面研究,认为国家整体就业情势、高校扩招等方面因素是引发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主要的一点;从中观大方向方面分析,则认为由于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或者是学校培养的知识和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等原因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造成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也有从微观细节方面研究,认为农村籍大学生的个人自卑心理以及家庭等原因影响他们的就业[1]。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劳动力在政策上、经济上的差异等使城乡大学生在人力资本的积累上存在差异[2],因此农村籍大学生难以在有限的大学阶段积累到足够的人力资本,难以同城镇大学生竞争并迎接就业难的挑战。而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农村籍大学生的城市适应性程度,是影响其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
1.2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是以大学的学生群体作为研究的对象,根据《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确定研究城市适应性的四个维度(分别为经济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心理适应性和人际交往适应性)。通过对这四个维度的研究调查,分析来自农村籍大学生城市适应性对其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程度。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当前所搜集到的文献多是从社会角度或经济角度研究农村籍大学生人力资本贫乏的问题,一些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也大多从经济学角度入手,鲜少有涉及城市适应性对农村籍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因此,本文将用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其他关于相关文献理论分析,对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因素加以研究,从新的角度完善和丰富农村籍大学生人力资本贫乏问题,并提出建议。
(2)现实意义
农村籍大学生在就业中难以同城市籍大学生竞争,他们的弱势在普遍就业难的趋势中日益凸显,因而导致农村持续蔓延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某项研究中显示,农村籍大学生面临就业难、自身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是其资本的匮乏[3]。邬婷在分析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问题时,着重关注其人力资本与就业之间的关系[4]。
1.3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应用前景
1.3.1国内外研究概况和评述
本文参考大量文献和书籍,对城市适应性要素进行详尽的回顾与分析,以确保每个变量具有明确的操作定义。收集、整理,归纳现有相关文献中相关变量的测量量表,多方面考虑原始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并结合理论构思、实际情况和概念界定,对相关研究量表进行编制和修改。最后确定城市适应性的四个维度,包括经济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心理适应性和人际交往适应性,以及人力资本积累量化为知识存量、健康存量和能力存量。
(1)经济适应性
家庭是大学生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因为大学生自身还不能参与社会生产,无法进行劳动去获得足够支撑自己生活的经济报酬,家庭承担着大学生大学期间各种费用支出(包括学费、生活费、学杂费等);Wei CHI(2008)分析了人力资本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5];温宝君和樊东霞(2009)提出农村贫困大学生贫困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贫困[6];杨金平等专家认为,农村地区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的人力投资贫乏,使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质量不高,学习教育和综合素质难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农村籍大学生和城镇籍大学生对比时会产生出自卑心理、不善交际等各种问题[7],这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依据杨清润的调查,江苏省公办高校每学年各种费用高达上万元,并且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农村籍大学生还要考取各类证书,它们的报名费、培训费以及书本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这些费用都由他们的家庭负担[8]。因此农村籍大学生经济适应性的程度取决于其家庭状况,家庭状况越好,经济适应性程度越高,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也越积极。
(2)学习适应性
(3)心理适应性
心理适应性对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方面。程雯雯等(2008)的研究发现,农村籍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接纳对其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预测作用[10]。谭雪晴(2010)在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中显示,农村大学生孤独感明显高于城镇大学生 [9]。卜鹏翠(2011)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自我效能感,而农村籍大学生被影响程度要高于城市大学生[11]。因而,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和学习的主动性,程度高的心理适应性会从多方面帮助农村籍大学生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rlzy/562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