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性人格对大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字数:12740】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2
引言 2
一、文献综述 2
(一)主动性人格 2
1.概念界定 2
2.主动性人格的结构和测量 2
3.主动性人格的相关研究 2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3
1.概念界定 3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和测量 3
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3
(三)主动性人格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4
二、研究设计 4
(一)研究假设 4
(二)研究方法 4
1.研究对象 4
2.研究工具 5
3.研究程序 5
三、调查结果分析 6
(一)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6
(二)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6
2.性别差异 7
3.年级差异 8
4.家庭居住地差异 8
5.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 10
(三)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10
(四)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10
四、分析结果讨论 10
(一)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整体现状 11
(二)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1
2.性别差异 11
3.年级差异 11
4.家庭居住地差异 12
5.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 12
(三)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12
(四) 研究的不足 14
五、结论建议 14
(一)研究结论 14
(二)建议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6
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引言
引言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 研究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其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对其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而主动性人格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品质,其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关于主动性人格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直接关系探讨尚在少数。一方面,本研究通过探讨主动性人格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拓展主动性人格在职业决策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另一方面,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主动地求职,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重大意义。对高校就业辅导而言,主动性人格也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利于高校完善就业辅导措施体系,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一、文献综述
(一)主动性人格
1.概念界定
主动性人格这一概念最初是Bateman和Crant(1993)在研究组织行为的主动性成分时提出的,它是一种新型的人格特质。他们将其定义为“个体在面临周遭环境所产生的阻力时,不受环境阻力的制约,主动采取行动以改变其外部环境的倾向性”。[1]
2.主动性人格的结构和测量
Bateman和Crant(1993)编制了最初的主动性人格量表(Proactive Personality Scale,简称为 PPS),该量表有11个项目,为单一维度。个体测量的分数越高,说明个体的主动性人格越典型。[1]之后国外学者还编制了不同项目的量表,其中10个项目的版本在实际应用中较多。
国内学者引进PPS量表后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编,分别开发了适用于中学生,职场员工和在校大学生的量表。如商佳音,甘怡群(2009)以大学毕业生为对象验证了PPS量表的信效度,修订了适合中国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量表;[2]
3.主动性人格的相关研究
(1)主动性人格与工作绩效
Bateman 和 Crant(1993)发现企业中具有高主动性人格的个体会积极从事一些工作范围之外的工作,而它们对工作绩效有重要的影响;[1] Thomas (2010)等人的研究发现个体的主动性行为与组织的关键成功要素显著相关,如团队和工作绩效。[3]
温瑶,甘怡群(2008)发现主动性人格可以有效预测个体的工作绩效,并且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个人和组织的匹配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4]
除了工作绩效,国内研究还涉及到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以及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和求职绩效的关系研究。单娟(2008)发现员工的主动性人格得分越高,工作的倦怠感越低,主动性人格通过个人成就感对职业倦怠感产生影响;[5]于海波,何雪梅(2014)发现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通过生涯适应力对求职绩效产生影响。[6]
(2)主动性人格与职业生涯
Seibert(1999)等人发现主动性人格对职业生涯成功有重要的影响,不论是在客观角度(如薪酬,地位)还是在主观角度(个人的职业满意度),主动性人格都产生了显著影响。[7]国内的李焕荣,洪美霞(2012)发现职业弹性在主动性人格和主观职业生涯成功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8]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rlzy/562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