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竞争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字数:9900】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2
(一)文献综述2
(二)研究假设提出3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描述4
(一)随机前沿分析法3
(二)银行竞争度指标的构建4
(三)回归模型的建立4
(四)数据描述5
四、实证分析6
(一)关于效率的测算6
(二)竞争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7
五、研究结论8
致谢9
文献参考9
银行业竞争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
——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
引言
引言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现代化金融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商业银行也逐步获得了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首先是1979至1983年,商业银行体制逐步得到确立,中各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得到恢复和重建,银行业开始出现竞争。第二阶段为1984至1992年,二元制的银行体制得到确立,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离,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央行的职能,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建立,地方上的城市信用合作社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纷纷成立并且迅速发展。1993年至1997年为第三阶段,随着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的银行业也纷纷进行商业化、市场化的改革,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开始分离,同时四大国有行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逐步完成从多级法人向总行一级法人的转变。第四阶段是1998年至今,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也不断加深,特别是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我国开始不断强调银行业的风险控制,促进商业银行的规范化与正规化,剥离了国有商业行的不良资产,向着股份化不断迈进。与此同时各大国有行的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地方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则不断上升,竞争趋于激烈。
现有文献中,对商业银行竞争与经营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少,而且许多意见相左,并成了不同的看法。譬如Berger和Hannan(1998)认为在缺乏竞争的市场中经营者将不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寻求最稳定的收益,从而造成低效。其反对者则认为银行在面对市场竞争的时候会付出更多的成本,比如维护原有客户或者增加新客户,从而造成低效。而随着中国银行业的不断发展与改革,也有许多国内的学者开始文章开始关注银行业竞争与发展。诸如杨云雁等(2013)与张国凤和何炼成(2015)经过实证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和效率没有显著性关系。这些都给本文提供了许多思路上的帮助。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竞争与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一方面根据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构建模型,对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估计。另一方面利用现有财报数据计算赫芬达尔指数,从而得出商业银行竞争度的指标,将二者结合进行回归从而得出商业银行竞争对经营效率的影响并进行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就平均而言银行业竞争会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但是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影响不同。对于贷款意愿和收入较高,权益资产率比较高的银行,竞争带来的正面影响较好。而对于规模较大的银行,其自身的机构较为臃肿,各项成本也较高,在竞争环境改善有限的情况下其较大的规模会抵消掉竞争环境改善带来的正向影响。据此本文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比于其他研究,本文的特色之处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检验商业银行竞争对银行业绩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往往是研究银行内部自身某一个或者几个特性对经营效率的影响,顶多是把竞争作为一个外部的参考因素带入对内部因素的影响之中。二是本文选取银行的总体经营业绩作为指标,而国内现有文献中,大多数将银行某一业务部门作为被竞争影响的因变量,譬如存款业务或者贷款业务,总体上把握银行经营效率的较少,本文选取银行总体经营业绩作为指标,也是较为有特色的一点。
本文的大体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和梳理,把握现在主流的几种假说,从产生正向影响、负向影响与无影响三个方面阐述竞争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相关研究,并且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假设。第三部分介绍研究方法和相关数据,包括基于前沿随机分析法构建的商业银行技术效率模型、赫芬达尔指数与回归模型,同时对实证数据进行描述。第四部分是报告实证结果并进行检验,然后对实证结果进行深入探讨。第五段是总结。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提出
(一)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竞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始终是金融学界重点讨论的话题,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相关的研究假说。在到现今进百年的研究历程中,逐步诞生了两类四种主要假说,这四种假说已经成为研究商业银行竞争与效率之间的基本范式。研究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对效率影响的假说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类,传统的“结构绩效”假说(SCP假说),“平静生活”(quiet life)假说,“相对市场势力”假说,“效率结构”假说。前三种统称为市场力量假说。Bain提出的结构绩效假说认为在高集中度的市场之中,垄断企业在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会形成寡头联盟取得高利润;Berger和Hannan提出的平静生活假说则认为,具备垄断地位的银行在市场竞争度不高的情况下将不会再追求利润最大化,转而寻求一种收入较为稳定的价格水平;Shepherd提出的相对市场势力假说认为市场占有率高,同时具有较大产品差异性的企业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利。与这些相对的是Demsetz提出的效率结构假说,该假设认为效率的差异将会导致盈利能力和市场结构的不同:它的观点是,具有高效率的银行可以通过更先进的管理技术来降低成本和获得更高的利润,而这反过来将进一步增强高效银行的竞争力。
而国内的研究大部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以上假说作为基础视角进行总体研究,一种是探究竞争对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的影响。其中大多数都得出了产生正向影响的结果,也有少部分研究认为产生负向影响或者无影响。在基于效率结构假说的研究中,王聪和谭政勋(2007)基于效率结构假说对商业银行竞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显示市场竞争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但只有在产权制度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冯传奇和洪正(2019)在利用结构效率假说研究地方银行效率,对76家城商行和12家农村银行进行的研究表明,市场集中度提升会导致银行存款的利率提升,同时市场垄断程度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定期存款利率,进而提高成本降低效率。而在基于市场势力假说的研究中,李明辉等(2018)研究了市场竞争程度与银行流动性创造效率之后得出,二者之间是倒U形关系,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效率低主要是由于市场集中度过高,竞争不足所致。在具体业务的研究中,蒋超和宋良荣(2015)在利用面板数据建立了存款定价模型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导致的竞争环境变化会促使银行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策略,喻微锋等(2019)在基于96家国内商业银行在20072016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后得出存款竞争会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效率的结论。刘莉亚(2017)的研究表明竞争会导致银行信贷结构的变化,促使银行信贷从公司商业贷款转向零售贷款,从传统担保贷款转向信用贷款,同时会导致长期贷款的上升。银行在面临竞争压力时,会自我转变以追求边际利润的提高,促进经营效率的增加。余晶晶等与宋凯艺和卞元超(2019)的研究表明竞争会通过存贷款业务影响到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经营效率。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5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