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字数:10735】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回顾2
(一)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 2
(二)商业银行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2
(三)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机制分析3
1.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缓冲与商业银行风险3
2.资产证券化、“表内外” 资产与商业银行风险3
3.资产证券化、监管管理力度与商业银行风险3
4.资产证券化、风险承担动机与商业银行风险3
二、研究设计4
(一)变量选取4
1.被解释变量4
2.解释变量4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4
(三)模型构建5
三、实证结果5
(一)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5
(二)资产证券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6
(三)异质性检验7
(四)稳健性检验8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
引言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之一,具体手段为发行方以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偿付为支持,通过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以此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资产证券化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将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重新包装、打包出售,降低信用风险,为银行注入流动性。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资产证券化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的潜在危害得以暴露,关注点从创新的红利转向其风险。目前,国内外对于资产证券化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研究观点不一,部分学者认为资产证券化释放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且将证券化的资产“出表”,实现了风险转移,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资产证券化涉及道德风险问题,使银行降低监督努力水平,增强风险承担动机,从而提高了个体银行的风险。此外,资产证券化中衍生产品的杠杆作用、存贷期限错配、逆向选择等问题均会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吕怀立& 林艳艳,2017)。
中国资产证券化实践起步较晚,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标志资产证券化在中国正式起步。但紧接着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使得刚刚开始的资产证券化试点任务停滞。时隔四年,直到201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以及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资产证券化才重新启动。随后自2013年开始资产证券化市场容量经历了6年快速扩张期。2013至2019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9%,2019年银行间信贷类ABS发行规模约9634亿元。很显然,中国正在进入新一轮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加速期。明确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意义,评估其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是在国内开展和普及资产证券化的重中之重和应有之义。
一、文献回顾
(一)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通常将银行面临的风险分为八大类,分别是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廖静仪,2019)。本文主要涉及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
信用风险指商业银行因交易对手的直接违约或履约能力的下降而造成损失的风险,例如资产业务中借款人无法及时还本付息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短期内大量提取款形成挤兑等等。这是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最主要的风险种类。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又一重要风险。狭义的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持有的可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资产不足以满足支付需要,从而丧失清偿能力的风险;广义的流动性风险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流动性风险的最大危害在于其具有传导性。由于不同的金融机构的资产之间具有复杂的债权债务联系,使得流动性风险不断在银行系统内转移,一旦某家银行资产流动性出现问题,不能保持正常的头寸,则银行系统内的资金链可能断裂,最终爆发流动性危机。正是由于流动性风险的这种传导性使得美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逐渐蔓延,最终肆虐全球,形成08年的金融危机。
(二)商业银行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的因素复杂多样,既有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国家货币政策、国家法律制度环境乃至国民信用消费观策等诸多宏观因素,又有银行内部的发展战略、产品设计、组织架构、资本结构、业务活动、风险控制措施等微观因素。
在宏观层面上,各国主要围绕货币政策、制度环境等来探究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徐明东、陈雪斌(2012)基于1998~2010年期间59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变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Klomp和Haan(2014)选取了非工业化国家371家银行 20022008 年数据,实证研究银行监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发现更严格的监管会降低银行风险。
微观层面上对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的因素的研究主要围绕银行的盈利能力、风险抵御能力以及银行规模。
通常而言,按照“高风险高收益”的逻辑,高盈利能力的代价是高的风险承担,相反盈利能力差的银行经营越保守,风险承担越低,一个代表银行盈利能力的较好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此外,Chen,etc.(2017)通过研究银行风险、非利息收入、高管激励补偿效果的关系发现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对银行风险有着正向显著影响。非利息收入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交易净收入、租赁收入等。孙秀峰等(2018)通过选取中国65家商业银行20082013年年度面板数据,以银行资产水平为门限,探究非利息收入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非利息收入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负向影响随着规模增加而逐渐减小。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5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