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变动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字数:10806】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4
一、引言 5
(一)研究背景 5
(二) 选题意义 5
1、理论意义 5
2、现实意义 5
二、文献综述 6
(一)国外文献综述 6
(二)国内文献综述 6
(三)文献述评 7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动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论分析 7
(一)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及趋势 7
1、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7
2、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趋势 7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数据对比分析 8
1、图表对比分析 8
2、理论分析 9
3、研究假设 9
四、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动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分析 9
(一) 变量选择 9
1、银行风险承担变量的选择 9
2、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 10
3、其他控制变量 10
(二)构建模型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0
1、目标函数 10
2、数据的选择 10
3、描述性统计 11
4、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11
(三)多元线性回归 12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12
(一)主要研究结论 12
(二)建议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货币政策的变动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摘要
自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高度的重视。不少学者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或实证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这本文对货币政策的变动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进行研究,故本文选取20102019这10年间18家银行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作为其风险承担的衡量指标,以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宽松的指标,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越宽松,也就是存款准备金率越低,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就越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意愿就越强。在最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银行势必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增大,本文也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使全球经济进入低利率时代,2010年颁布的《巴塞尔协议Ш》将银行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的下限进一步提高,并要求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引入流动性风险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和净资产比率。2013年的“钱荒”让中国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5年中国股票市场出现的“股灾”事件,以及2019年的包商银行因为出现严重的信用风险而被监管。这不禁让我们深思,自08年之后,金融出现的大多数问题问题都与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08年的那场危机中,各国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过剩的流动性是造成金融风险与危机的主要原因。而在如今经济放缓的时期,各国央行实施低利率,负利率,或者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导致了资产价格上升,以及金融机构的杠杆率过高,这些风险在不断累积,一旦爆发,将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很大的波动,进而引发新一轮的金融风险。
而多数研究表明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进而影响其资产价值,进而影响股市价格,从而最终影响总产出。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而银行的倒闭或者问题的发生会引发很大的金融性风险,破坏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
随着我国金融深化的进行,以及监管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如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在金融改革中有着相当大的变化,在宏观经济指标中有着相应的体现,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其中的负面效应也一直存在。这需要我们监管当局履行相应的职能,降低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使得既能保证个人利益,不会发生银行体系的“挤兑”现象,也要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运行,这个在如今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 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现有的研究大多数都是2015年以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的影响,那时候我国的货币供给呈现的是较强的内生性,而如今我国货币政策的改革使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效应有了很强的提升,我国的货币供给呈现出一定的外生性,故本文在时间数据方面有着相应的进步,更贴合当今的实际。且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前部分研究中的模型的自变量出现了多重共线性,使得得出的结论不严谨,本文通过筛选和添加合适的自变量使得模型具有信服力。综上所述本文在学习借鉴以前文献的基础上,对于该命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现实意义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金融机构。央行通过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如:常规货币政策的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操作,以及非常规货币政策来影响商业银行投放到市场的信贷规模,但是却无法控制商业银行信贷的质量,而银行的信贷质量过低会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本文采用实证方法来研究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信贷规模的扩张是否与银行的风险承担存在冲突的关系,并提出合理的意见。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5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