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机互助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字数:10827】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4
第一章 绪论4
(一)理论意义4
(二)现实意义4
第二章 文献综述4
(一)国内文献综述 4
(二)国外文献综述6
第三章 我国农机互助保险需求现状7
(一)我国农机互助保险发展历程7
(二)我国农机互助保险发展现状7
1.农机互助保险发展规模7
2.农机互助保险险种范围8
3.农机互助保险保费厘定8
4. 参保会员的农机事故与人员伤亡情况9
第四章 研究目标、方法和技术路线9
(一)研究目标9
(二)研究方法9
(三)技术路线10
第五章 实证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10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10
1.样本选择10
2.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10
(二)回归分析及检验11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11
2.数据回归与检验11
3.回归结论分析12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4
湖北省农机互助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引言
引言:农机互助保险是指通过各省农机互助安全协会,农机手互助共济、共同分担风险的一种农机保险经营模式,不以盈利为目的。第一个农机互助试点成立于2009年的陕西,后来不断推进在湖南、湖北、河南等地根据当地情况也开展了农机互助保险。虽然农机互助保险的开展初见成效,但是有效需求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不足、投保率低等难题也很显著。因此从需求角度入手打破农机互助保险发展的僵局是促进农机互助保险发展的关键。
第一章 绪论
(一)理论意义
近年来,国家把越来越多的焦点放在涉农保险上,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关于农机互助保险的研究成果还很匮乏,与农业保险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还相差甚远。定性研究为目前农机互助保险相关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现状来分析问题进而寻找对策,但相关领域缺少定量研究。本研究通过介绍我国农机互助安全保险的发展现状,以湖北省为例利用截面数据对影响农机手对农机安全互助保险需求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希望有助于为未来向其他地区推广农机互助保险提供参考意见。
(二)现实意义
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互助保险应运而生,但这一新的模运作体系对于农机手、农机互助保险协会、农机合作社等有关组织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项研究中,研究我国农业互助保险的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建立模型测算影响农机手投保的因素,希望给想要推广试点但不知如何开展农机互助保险的地区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1.关于我国农机互助保险发展历程的探讨
互助共济的思想观念并非舶来品,早在西周时期的制度中就有迹可循。西周时期,每逢风调雨顺的年头,官方都会征收各地余粮贮藏起来,以备灾年赈济救灾。这一制度也一直沿袭下来。汉朝建立义仓,起初由官府按土地和人口征收一定费用,后来改为百姓自己掌管,资源缴费,是当时的“互助保险组织”。[1]
1987年山西太原建成了第一家直接对农户开展保险业务的具有互助性质的合作社。该农业保险合作社再向人保办理分保业务,但经济独立、盈亏自负。虽然后来因为资金问题停办,但其所体现的互助的思想,给后来互助保险在其他农业方面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后来,1990年河南新郑县成立了农村统筹保险互助会来共同分担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并推广至河南全省。[2]90年代陆陆续续有了诸多农业互助保险的尝试,但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以失败告终。2005年,公司制形式的互助保险组织出现,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在黑龙江成立。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第一次登上我国互助保险发展历史的舞台。21世纪新的农业相互制保险的尝试开始活跃起来,相继在多地设立农业互助保险试点,中国渔业互助保护协会、北京市养鸡业协会等试点层出不穷,各地自发性的成立互助合作社,互助保险的发展又迈出了一大步。
通过分析和学习国外农机互助保险开展的经验,陕西省在2009年正式开始了农机互助保险的试点工作,构建了非营利组织陕西省农机安全协会,江泰保险经纪公司在原中国保监会的支持下开始运作。[3]湖北湖南省紧随其后开展试点工作。2015 年,河南省驻马店市开始创立农机互助保险试点,目前我国实现了农机互助保险试点三省一市联动的良好开端。
(2)关于农机互助保险特点及优势的探讨
农业保险具有公共物品和商品的双重特质,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农户承担不起商业保险高额的保费,种种原因导致商业性农业保险难以展开。与此同时,政府完全承包农业保险对财政水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各方开展农业保险都举步维艰时,相互制保险缓解了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成为值得考量的选择。[4]农机互助保险直接面向农机手开展,会员既是投保人也是经营者,会员不私自扣留利润,不以盈利为目的,作为非营利组还享有税收优惠,简化了很多费用支出,成本较低,给予了低收入农机手购买保障的机会,价格优势对农机手更有吸引力。从互助会员中挑选出实验经验丰富的会员接受培训承担农机互助协会职务,将委托代理问题容易产生的矛盾冲突内部解决,降低了交易成本。
“道义经济学”很好的解释了农业互助保险存在的必要性,农机互助保险给不想承担高风险但需要基本保障的小农经济提供了小型合作平台。[5]来自同一区域的农机手自愿入会,对当地农业作业的特点和风险较为熟悉,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给保险经营带来的缺点。同时,农机手互助共济,激发了会员的主人翁精神,聚集而居的群居生活和传统的道德约束促使农机手更加注重自己的品行,不仅降低了监督成本还有助于农机互助保险的长远发展,从很大程度上规避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农机互助保险会员不吃“大锅饭”,定期培训农机手关于农机驾驶、养护等知识,防患于未然。陕西省实行会员积分制度,如果农机手发生意外事故,农机互助协会按照规定章程勘察核实理赔后,用其他会员的保费弥补他的损失,但他就不能享受会员权益积分。其余会员可用会员权益积分冲抵保费,以此来鼓励农机手安全生产,防止会员恶意骗保。[6]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农机手从事生产和作业的消极念头会大幅减少,主动联合起来,利用自身对当地风险的了解程度,积极的建立防灾减损机制,同舟共济实现利益最大化。除了上述优势之外,农机互助保险精算成本低、费率设定比较灵活。农机互助保险组织可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调整会员需要缴纳的保费,对于农机互助保险机构为农机手厘定的费率不像对其他保险公司那么严格,降低了精算成本。[7]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5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