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利率场化改革为背景【字数:14411】

2024-11-02 13:3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是影响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和资金融通效率的一大重要因素,同时我国的企业融资仍然十分依赖商业银行贷款。因此,研究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水平,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尾声时研究影响其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依据一些商业银行经营性指标和其余指标,利用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综合分析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研究发现净息差、非利息收入比、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银行规模以及一些行业因素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显著影响,而一些传统经营指标如净利差、存贷比和宏观因素则影响不显著。根据实证结论,本文对商业银行在此期间的转型提出了合适的倡议,有助于商业银行在保持利润水平的基础上降低经营风险,也有助于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波动风险和经济不确定性。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引言2
文献综述2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4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5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5
1.数据时间跨度5
2.样本选择5
(二)变量选择及影响机理分析6
1.因变量6
2.自变量6
(三)描述性统计及分析7
(四)模型构建及估计结果分析8
三、结论及建议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背景
引言
引言
自1993年我国开始着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15年存款利率上限被取消标志着利率市场化在“形式”上完成,19年央行重新将LPR贷款利率市场报价提上改革日程,意在“两轨并一轨”,彻底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利率市场化至今已近30年历程,到现在已是尾声。利率市场化改革重点在于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定价,作为以存贷业务为传统主营业务的商业银行与此关系密切,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结构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即将完成之际,研究我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国商业银行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经营盈利结构及其变化意义非凡,既可以为改革提供发力点,又能对政策制定者如何在市场化过程中同时保持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稳定提供了参考。
一、文献综述
根据本文研究方向和已有的文献,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归纳分类为净利差、非利息收入、风险和流动性四类文献如下。
(一)净利差
国内关于净利差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的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利差的变化会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如游春、胡才龙(2011)的研究认为,利率市场化加剧了中小银行之间的竞争,并通过利率风险的途径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盛松成、潘曾云(2013)的研究认为,利率市场化虽然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都上升了,但存贷利差却缩小了。第二种观点认为,作为传统经营变量的净利差的影响力正在减少。陆静(2013) 等的研究认为,尽管存贷利差还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变量,但其受政策变动等其他因素影响严重,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何珊(2019)通过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得出了净利差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她认为尽管净利差仍然占盈利能力的比重很高,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深,银行不仅仅会通过增加或保持净利差来维持其盈利能力以便应对市场竞争,而是更多地转型升级业务。因此到现在净利差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已经不再显著了。
(二)非利息收入
由于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的净利差变得不稳定,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冲击,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
从国外研究上看,因为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所减少的风险带来的收益并不显著,但其却带来了更高的非系统风险,并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DeYoung,2004)。从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的关系来说,Nguyen(2012)等的研究认为商业银行出于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会争相发展其非利息收入业务,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性。还有一些研究通过微观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比如 Lepetit 等(2008)的研究认为非利息业务占比高的商业银行倾向于以低利率放贷,从而其盈利能力就相对较弱。
国内学者对于非利息收入所产生的影响研究根据研究对象不同主要分为国外国内银行两大类。第一类是对西方国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等业务的收入和风险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以便于为国内的商业银行推动非利息业务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如李芳、康承东 (2008)研究了美国商业银行从1992年到2006年之间的非利息收入波动比净利息收入的波动要大, 其中一些创新型非利息收入业务波动最大。与此同时,从非利息收入增幅和波动性角度来说,大型银行要显著优于小型银行, 但根据不同的非利息业务数据, 所有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和非利息业务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正相关;黄隽、章艳红(2010)根据美国从2000年到2008年之间的商业银行有关数据, 认为非利息收入占比越高, 银行越容易破产, 尤其对于10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来说,这一破产风险会更大;王志军 (2004)对欧盟商业银行的研究分析显示, 大银行往往会有更高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占比,这反映了非利息业务实际上会加剧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第二类研究着力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盈利结构,分析国内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情况。一些学者认为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有利于银行提高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如赫国胜、徐洁(2010)对上市商业银行 5年间的非利息收入总况进行分析,认为非利息收入增长显著增强了银行的盈利能力,所以发展非利息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强其竞争力;张羽、李黎(2010)通过对国内银行 1986年到2008年间的数据分析得到,虽然非利息收入占比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但对于非利息收入占比高的银行,这种风险分散的效果十分有限;盛虎、王冰(2008)根据我国上市银行2003年到2007年五年的数据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可以明显提高商业银行的ROA;魏世杰等(2010)对四十家商业银行五年间的非利息收入和ROA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中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显著;杨继荣(2011)表示传统盈利模式更容易受市场波动和政府调控影响,建议商业银行通过发展非利息收入使得盈利结构多元化。但是也有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显著,如娄迎春(2008)用ROA和ROE代表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利用 12 家商业银行9年间的数据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对 ROE、ROA 没有明显促进作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5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