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利率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字数:21684】

2024-11-02 13:3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目录
摘要3
Abstract4
一、绪论5
二、文献综述7
(一)相关概念界定7
(二)关于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的研究7
(三)关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8
(四) 关于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对其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9
三、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的现状11
四、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业务多元化水平的衡量13
(一)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衡量13
(二)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水平的衡量14
五、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对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17
(一)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17
(二)描述性统计19
(三)模型的检验19
(四)回归结果分析21
(五)稳健性检验23
六、结论与建议24
(一)研究结论24
(二)对策建议24
致谢27
参考文献28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
摘 要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伴随着我国金融深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为顺应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其中挑战与机会并存: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我国商业银行从主营借贷业务中获得的存贷息差减少。同时,金融脱媒的发展使得交易结算的去中介化程度提高,减少了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另一方面,净利差的收窄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寻求改革创新,刺激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拓宽收入渠道。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的困难,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能否提高其盈利能力从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仍饱受争议。因此,本文以中国十六家上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多元化程度和盈利能力的关系作为研究课题,使用单一财务分析法(ROA)衡量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运用赫芬达尔指数(HHI)衡量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的发展水平,并基于商业银行是否为LPR报价行的异质性,分类研宄不同类型商业银行提高多元化发展水平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如何在保持核心业务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合适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提高其盈利能力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引言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金融管制有所放开,金融领域迎来了新一轮监管放松、业务创新的浪潮。传统金融行业的分工布局出现了新的突破,各种业务中间开始彼此交叉。与此同时,金融脱媒的出现,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交易去中介化程度不断提高,削弱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中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余额宝等新型基金销售模式降低了商业银行存款的竞争力,挤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削减了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的作用,减少了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P2P借贷和众筹等新型网络借贷模式降低了融资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对银行贷款业务产生威胁,不利于传统信贷业务规模的扩张。商业银行面临史无前例的压力,生存空间被各种金融机构挤压,其中包括许多实力雄厚且可综合经营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的超级外资银行的冲击。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也进一步减少了商业银行从存贷业务中赚取的息差收益,对其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而盈利能力对于商业银行的评价指标来说具有最本质的意义,追求盈利既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也是其改善经营业务的动力。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是不会只停留在传统的存贷业务而不为自己拓展新的盈利渠道的。拓展某项业务,无不视其能给银行带来多少利润决定。所有这一切都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通过拓宽收入渠道,并利用多元化资产结构分散风险,来实现提高盈利能力的目的。
从国际上开展业务多元化经营的经验来看,像日本、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银行占据金融体系中的绝对优势,它们比较早地推行了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和多元化发展。日本在1998年颁布了《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容许商业银行跨行业经营其他如证券、保险等业务。美国的金融制度经过多次调整,1999年颁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代了代表分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取消了商业银行跨行业经营的限制,实现了“全能银行”。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使美联储限制商业银行过度多元化经营,以防过度投机可能对金融稳定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之后,《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了新的监管条例,构建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并通过采取逆周期性调节等措施防范“大而不能倒”导致的道德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现今,发达国家实行的混业经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一家银行内开展包括传统存贷、投资、保险、信托等诸多业务;二是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间接地经营发展各种金融业务的公司。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的困难,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能否提高其盈利能力从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仍饱受争议。分业经营的模式使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很好地发挥规模效应,降低了资金的配置效率和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尽管中国金融业监管机构仍是分业监管的模式,未明确表明支持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业务,但近年来随着银监会、保监会的合并,银行业的业务多元化已形成势不可挡的趋势。银行业为应对现实挑战、提高盈利能力,必须要积极改革创新,调整自身的业务结构,不再局限于依靠单一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创造利润。通过丰富自身经营业务种类,开展金融理财、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中间业务,进行优化转型升级,从而拓宽收入渠道。而这些都需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例如,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高,达到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宏观经济调控水平的提高;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相关金融法规的健全;金融市场运营机制的良好运行等。商业银行绝非经营种类越多,涉足领域越广,其盈利能力就越强。多元化业务经营直接影响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商业银行在拓展业务类型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也会对表外业务进行创新。表外业务在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伴随着更高的风险。商业银行通过发行表外业务产品筹资,容易造成短期负债和长期投资的期限错配,产生流动性风险。同时,部分表外业务的经营不善则有可能转换为商业银行的或有负债,导致资产负债表质量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各业务之间风险的传染,产生系统性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低水平的产品创新和小银行的盲目跟风使得理财产品市场趋向于饱和状态,同质化现象明显,并且中间业务也存在单项业务收入波动较大的风险,资本充足率呈现下滑趋势。因此,《巴塞尔协议III》中还专门设有表外业务风险系数划分的条款,用以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考量要素。2020年4月21日的中国银行原油宝穿仓事件震惊了国内外金融市场,中国银行在操作其理财产品“原油宝”时未能及时平仓,延误换期,给投资者和自身带来了巨额损失,其中暴露出产品设计不合理、风控机制不完善、违反适当性匹配原则、操作有误等一系列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业务发展的中断,对中行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引人深思。这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多元化业务经营的过程中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5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