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与农村贫困减缓的关系研究【字数:13518】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财政分权与农村贫困的关系 2
1.相关概念的界定3
2.财政分权与农村贫困关系类型研究2
(二)财政分权对农村贫困的作用机理3
三、财政分权对农村贫困减缓的作用机制4
(一)财政分权的直接效应 4
1.公共支出效率4
2.公共支出结构4
3.收入分权与支出分权对称性5
(二)财政分权间接效应5
1.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5
2.财政分权与宏观经济稳定5
3.财政分权与收入不平等5
4.财政分权与政府规模6
四、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6
(一)计量模型6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6
1.变量说明6
2.数据来源说明9
五、实证分析9
(一)模型检验与估计9
(二)实证分析结果10
六、结论与政策含义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财政分权与减缓农村贫困的关系研究
金善宝实验班(经济管理类)学生 杨敬茹
引言
引言<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br />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政分权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财政分权会给中国带来什么的影响,会给中国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于是各地学者就财政分权这一政策开始了多年的探讨研究。财政分权是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特别是对中国、美国这样的超大型经济体来说,在中央政府与各辖区政府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比较明显,中央政府势必要向下级政府分权,其内容主要包括税权划分、事权划分和转移支付安排等。财政分权是否合理,将会对经济增长、经济波动、收入分配、地区差距乃至政治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农村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中国的“三农问题”仍然存在,并制约着中国走向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问题是我国的一个短板,补长这块短板也是我国这些年来一直在努力奋斗的事情,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民还在为生存而奋斗,天灾人祸导致老百姓更是食不果腹,挖野菜、啃树皮这些能用来充饥的方法都被人们尝试了个遍。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381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33.6元,农村贫困人口约有25000万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到2000年我们进入小康社会,在温饱的基础上,人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到2010年的中国,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早已翻了几番,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持续下降。那么财政分权在这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财政分权对减缓我国农村贫困有何影响,财政分权对农村贫困施加影响的传导路径是怎样的,针对这些问题,我将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详细阐明。首先第一部分查阅国内外的文献,整体把握本课题研究概况,了解这个研究课题学者至今做了哪些研究,他们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都有哪些。其次,在全面了解到学者对本课题的研究之后,进行数据搜集和选择合适的计量模型,并得出结果。第三部分进行实证分析,对于上一部分的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解释说明数字背后的含义。最后则是对整个课题的总结和反思。
二、 文献综述
(一)财政分权与农村贫困的关系
1.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进入对财政分权和农村贫困关系的讨论之前,需要澄清在学者研究中经常使用到的相关概念以及对这些概念的准确界定。财政分权是经济权利从中央向地方转移、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政资源分配权力,即在债务、税收和预算等方面地方政府获得中央政府更多的授权。对于财政分权,实证研究文献中出现了不同的财政分权衡量的方法,总的来说分为三种:首先,以地方政府支出占全部政府支出比重为基础的方法常用来构造衡量一国财政分权度的指标;其次,许多研究人员使用地方政府收入在总的政府收入中所占比重来衡量一国的财政分权度;再有,在财政分权对各种经济活动作用和影响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采用建立在地方自治概念上的方法,以地方政府的自有收入与其财政支出的占比来衡量。而在每一种方法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区别。
财政分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人口规模、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经济规模等。宁满秀(2008)采用人均各省本级财政支出与人均总财政支出的比值度量地方财政分权程度,这一指标既剔除了人口规模的影响,又排除了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的影响。朱晓龙(2016)为了消除经济规模对城市财政收入分权度的影响,将城市财政分权度定义为城市预算内财政收入占所在省的比重再除以城市 GDP 占所在省的比重,用相对指标衡量财政分权度。
关于农村贫困,长期以来,对于贫困的认识主要限于饥饿或基本生活不能得到保障,这是贫困的绝对内涵,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以收入( 或消费支出) 来测算贫困标准。目前,普遍认为贫困不仅仅是单一收入贫困问题,而是一个多维贫困问题,包括住房、财产、资源、能力、权利不足和抵抗风险能力低、脆弱容易返贫等多维贫困因素,需要用多个方面不达标或综合加权指数不达标来衡量(鲜祖德等,2016)。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