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字数:12285】

2024-02-25 14:12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文利用了广东省梅州农村地区小学数据,研究留守对儿童学习表现造成的影响,并通过倾向指数匹配法控制样本选择性偏差,进一步分析不同外出形式对留守儿童的效应差异。文章得出的结论如下虽然外出务工可以提高家庭收入改善教育投资,但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总体影响为负,因为正向的收入效应难以弥补监管缺失的陪伴效应。父母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对儿童学习成绩的负面影响显著,只有一方外出务工却不显著,这表明在进行有关留守儿童学习表现的调查研究时,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更符合实证研究的需要。此外,外出务工对不同科目的影响程度不同,对语文成绩的影响大于数学成绩。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 2
(一)概念界定 2
(二)现有结论 2
(三)影响路径 3
1. 收入机制 3
2. 陪伴机制 3
3. 代际因果关系 3
二、模型构建及实验数据 4
(一)计量模型构建 4
(二)数据来源 5
(三)变量选择及主要变量描述 6
三、实证分析 7
(一)变量相关性分析 7
(二)匹配结果分析 8
(三)匹配效果分析 9
四、结论及讨论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
引言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之一。截至2015年,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77亿(国家统计局,2016),这些流动人口毫无疑问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以及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限制下,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无力解决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医疗、入学等问题,只好将子女滞留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催生出 “留守儿童”这一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叶敬忠,2005;段成荣,2013;胡枫、李善同,2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009)。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2443 万人。根据2008年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至2005年中国17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72%。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留守儿童人数已达6102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可见,留守儿童群体数量庞大且增长迅速,这一群体的教育、心理、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并引起了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领域学者的研究兴趣。现有文献大多认为,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监管缺位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负面影响(叶敬忠等,2009;李云森等,2013,;周宗奎等,2005)。例如,留守儿童由于缺乏长辈对学习的关注导致成绩下降(吴霓,2004)。母亲在外务工的留后儿童其营养状况显著低于受到母亲照料的非留守儿童(王震,2013)。在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中也发现,留守儿童的幸福指数、自信程度和人际关系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亲子分离阻碍了儿童人格的塑造(魏东霞等,2018)。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关乎我国下一代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城乡均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表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意图研究留守对儿童的学习表现,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不同形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考察父母外出对其子女的教育究竟存在何种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对策。本研究根据父母外出形式的不同将儿童分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父母其中一方外出务工和父母双方均不外出务工三种类型,通过倾向指数匹配方法比较分析不同的外出务工形式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造成何种差异。
引言
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
概念界定
国内外学者针对父母外出务工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产生何种影响进行过大量研究,但现有研究结果尚未形成共识。首先,留守儿童的定义上存在外出务工人数、外出务工时间长短方面的争议。叶敬忠、潘璐(2014)认为留守儿童概念界定需要把握四个要点: 父母外出数量、父母外出时间、儿童居住地和儿童年龄。综合现有文献,对于留守儿童定义的分歧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和父母外出务工时长。在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的定义上,部分学者认为,父母双方同时从农村流向城市务工才能归为留守儿童(吴霓,2004;袁桂林,2004;吕绍清,2006)。部分学者持另一种观点,即单亲外出就算留守儿童(段成荣等,2013;叶敬忠等,2005 、2006;胡枫、李善同,2009;侯玉娜,2015)。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进行调查研究时普遍采用第二种定义。在父母外出时长方面,多数文献要么不在外出务工时长方面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加以区分,要么为了统计数据操作化需要对父母外出时间自行界定。多数学者采用 “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6个月及以上”作为标准(叶敬忠,2006;李云森,2013;潘璐,2014),一些学者(段成荣,2008;郑磊、吴映雄,2014)将外出务工未满半年的也包括在内,胡枫、李善同(2009)则将父母外出务工年限设定为一年以上。也有研究者认为根据中国学期时长留守标准应为父母外出三到四个月以上(李庆海,2014)。本文研究的处理组对象为双亲中至少一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留守儿童,并将通过实证分析论证哪种定义更加有效。
现有结论
在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表现的影响方面也存在分歧。多数研究者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儿童的学习和成长主要产生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并呈现不均衡的两极分化,少数留守儿童成绩优异,留守学生中成绩中下的占比超过70%(吕绍清2006;胡枫,李善同,2009)。这些负面影响在小学生以及父母远距离跨省流动的留守儿童中更加显著(王东平等,2009)。通过对2000年甘肃省儿童和家庭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父母外出对儿童认知能力测试成绩的影响也显著为负(李云森,2013)。此外,随着农村教育落入“城市中心主义”的误区,农村教育资源上移一方面使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导致应试教育思想不断强化,留守儿童从学校教育中获得支持与关爱更加困难,大量无法适应的失学留守儿童提前进入社会,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后备军(潘璐,2014)。然而,由于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的形式多样,例如父母外出数量,外出距离,外出时长的影响并非是独立的,导致的结果往往比较复杂。例如段成荣(2013)在重庆市小学成绩调查中发现,父亲外出对子女数学成绩的负面影响较大,但郑磊、吴映雄(2014)认为母亲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一些研究者发现只有当父母双方都外出时留守儿童才会表现出比非留守儿童更低的成绩,而单亲外出影响不大(陶然、周敏慧,201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3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