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农业公共投入基于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附件)【字数:11841】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 引言 2
二、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农业支持 3
(一)中国的气候变化和气候政策 3
(二)中国的农业支持政策 5
三、 文献综述 6
四、 数据与实证模型 7
五、 实证结果分析 9
六、 结论及政策启示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图 1 19812016年全国各省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3
图 2 19782016年全国各省年农业受灾率分布图 4
图 3 政策管理机制概览图 5
表 1 变量解释 8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9
表 3 不同公共投入对于滞后一期成灾比率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9
表 4 不同公共投入对于滞后三期平均成灾比率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稳健性检验) 11
表 5 有效灌溉面积对于不同种类的自然灾害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异质性检验) 12
表 6 不同农业公共投入对于气温和降水量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稳健性检验) 1
气候变化与农业公共投入——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农林经济管理 陈京
引言
引言
以气候变暖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气候变化已对人类和自然系统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劳动生产率,健康和死亡率,能源使用,冲突和政权稳定性,犯罪等等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IPCC,2014;Dell et al.,2013等)。农业是直接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部门之一,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在农业领域的影响主要是在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农业种植结构,病、虫、洪、旱等自然灾害的增加以及极端灾害对基础设施的破坏(周曙东等,2013;周洁红等,2015等)。然而,农业适应性行为和措施提供了减轻气候变化影响的机会。适应性行为可以分为自然行为和人类行为(Mccarl et al.,2016)。自然行为主要体现在动物的迁徙、生态系统的变化。人类行为可以体现在私人部门对生产行为的转变(如种植品种的改变、农业投入品使用的增加等)。而对于公共部门则更多关注生产设施的投资和风险策略,如增加基础设施、技术推广、培养抗逆品种、增加农业保险投入等。但目前针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研究主要针对私人部门,原因可能如Tol (2005)认为政府和国际组织由于气候变化的地方性特性不应该参与气候变化的治理过程。只有少部分学者关注政府行动和公共投入与气候变化直接的关系。在公共支出、收入和财政平衡方面,学术界主要运用IAM和CGE等方法,纳入气候变化因素,通过构建多部门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众多实证结果显示,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对于GDP和财政收支平衡显示出负面作用。(Steininger et al., 2016;Christian,2018;Bachner, G.et al.,2018)。也有少部分学者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动态面板、panel VAR等实证方法进行研究。Eliza M. Lis等(2010)对不同国家的预算支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极端天气灾害会对国家预算支出具有占GDP 的0.23%1.4%的负面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则更为严重。Ouattara和Strobl(2013)研究了加勒比国家飓风造成的支出反应,并发现了持续长达两年的显著影响。Leppänen等(2015年)利用1995 2009年俄罗斯区域数据研究发现区域预算支出和人口加权温度之间显示出负向(但非线性)关系,并且温度上升会降低寒冷地区的区域公共支出,但在温暖的地方关系较弱。学术界对于气候变化对公共投入的影响多采用多国模型,且大多关注财政总体收支情况,较少有文章分析单个国家内的投入差异,以及单个部门投入的差异。
中国农业是非常理想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特殊的地理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更重要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气候变化比其他国家更为明显。我们利用中国19942016年年度数据来分析26个地区农业支持投入的变化。我们的研究发现公共投入对于气候变化具有适应性反应,且有明显的长期持续特征。不同种类的公共投入由于自身性质的差异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截然不同。等外公路投入、乡村办水电站发电投入都对自然灾害成灾比率显示出了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地正向影响。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等级公路投入对于自然灾害成灾比率则是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我们还发现,气温的增加和降水的减少会使该地区的公共投入增多。在对这些结论的解释中,本文强调了不同公共投入自身性质差异的作用,而这一分析视角符合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现实特征。
本文其余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本文研究对象选择依据和背景介绍,即为何选择中国作为分析样本的依据;第三部分是一个关于政府行为和公共投入对于气候变化适应行为和公共投入的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第四部分是数据来源、变量选择和实证模型选择介绍;第五部分是一个关于气候变化与公共投入之间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及其政策启示。
二、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农业支持
(一)中国的气候变化和气候政策
中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3大国家,且大陆跨越纬度、经度较广。中国地形差异巨大,由于东部与西部以及高山高原海拔地势差异和海陆距离差异,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等。冬季南北气候差异明显,主要是受纬度控制,而夏季气温差异较小,但地形控制型气温差异明显(卢爱刚等,2008)。南北年均气温差异显著约为22摄氏度。近些来,中国气候变暖问题尤为显著,主要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年平均气温增加1.1℃的增温速率为0.22℃/10a,且明显高于全球的增温速率的同期水平。其中以北方和青藏高原增温明显,而西南地区的春夏季降温较为突出(丁一汇等,2006)。中国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其本身也很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地表升温幅度为0.50.8℃,相较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升温幅度0.6(士0.2)℃高。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3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