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影响因素研究【字数:11473】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绪论 4
二、 文献综述 4
(一)国内研究概况 4
(二) 国外研究概况 5
三、 理论基础与研究模型 6
(一)理论基础 6
(二)研究模型 6
四、数据来源、变量说明和描述性分析 6
(一)数据来源 6
(二)变量说明 7
(三)描述性分析 8
五、实证研究结果 10
六、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12
(一)研究结论 12
(二)政策启示 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引言
一、绪论
据《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比51.5%,并且比重逐年增长。新生代农民工相较老一代农民工,既具有农民工群体的一般性特征,同时因时代特点、社会发展水平影响而表现出特殊性。相较于传统的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低于老一代农民工,且总体收入层次处于下层。同时消费理念上更倾向于精神消费以及高级消费品消费。新生代农民工往往学历较高,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对各种政策的关注程度也更高,因此更加善于利用各种工具行使自身权利,获得更大收益,并且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身份认同与老一代农民工差异巨大,他们更倾向于融入城市,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还低于城镇居民,而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一环,也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目前,因为种种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但又渴望融入城市,走上市民化,参保意愿强烈。普惠制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需求,而商业养老保险的高昂费用更与其经济收入不适应,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不出意料地成为解决这一群体养老问题的最佳选择。本文旨在分析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要素,站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立场上解决他们的养老难题。
论文选取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研究的主体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不论是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城乡建设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能够深入了解该群体中社会养老保险已参保者和准参保者的需求和想法,提升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的预见性;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会面临各种社会风险,而其中的老年风险基本上是每个农民工都会面对的问题。为了维护这个群体的长远利益,迫切需要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降低甚至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概况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逐渐壮大的一个群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愈发重要,虽然现阶段有大批学者投入到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中来,为我们及今后的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但目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所研究内容多集中在该群体的个体特征、就业和城市融入方面大部分都很表层,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相对较少,而且新生代农民工极具地域性特点,现有研究也多分地区进行统计,缺乏全国范围内的数据支撑。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受到各界关注,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取代老一代农民工,该群体越来越多得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作为上有老下有下的一代,新生代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邵劼和郭世英(2011)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研宄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积很小,养老保险因自身流动性的特点,改变工作城市后往往退出当地的养老保险,他们仅能得到个人缴纳的费用,无法从企业承担的那部分获益,新生代农民工变相被剥夺了工资。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
从本质上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就是老一代农民工一直在经历和长期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现有研究多数对农民工总体进行宏观上的分析,忽略了农民工内部的分层以及保险种类的多样性,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微观的研究较少。史叶婷、金丽馥(2018)在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中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开放,渴望融入城市,但是受外界因素影响大,就业稳定性差。赵建国、周德水(2018)运用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养老保险显著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养老保险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之间具有正向关系。但该群体的高流动性,工作不稳定,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难以兼容。
现有的针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部分选择从个体及家庭,工作,政策制度等方面展开,研究方法较为相似,通过构建回归模型,探究某一可能因素对其参保率的影响是否显著。孙倩(2010)通过构建二项分类 Logistic模型,研究了影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因素,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学历水平、对城市融入水平、当地养老政策以及城市治安等因素对参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意愿有显著影响。
依据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说,吕学静(2012)在研究影响流动人口参保因素后提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主要制约因素为个体特征以及职业属性,家庭情况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汪华,章金玉(2013)在南通、石家庄等地的实地调查却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影响参保的要素基本与个体以及其职业特点关系不大,而现行养老保险的政策以及农民工对此的理解程度对其参加养老保险影响显著。胡芳肖等(2019)基于西安市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结合相关性分析,对于农民工参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指出政策认可度对农民工参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直接正向影响,显著性明显。面对当下农民工参与职工基本养老问题中的问题,国内研究多倾向于从政策制度和企业方面入手,站在个体角度提出解决方案的的相对较少。伍珂(2011)指出不少企业单纯追求利益,将农民工视为廉价劳动力,不予签订劳动合同,拒绝为其办理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各类社会保险,农民工的权益受到损害。除开此类企业,还有不少企业对社会保障缺乏认知,为了避免给自身带来负担而拒绝为农民工参保,而企业的问题也需要政策方针来改观。杨燕英,韩斯宇(2012)从政府层面和企业角度提出若干建议,通过加大对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流动人口的利益、保障流动人口就业以及规范企业合同意识,增加其收入以此提高农民工参保的经济基础、拓宽基本养老保险宣传途径,提高其参保的基本意识。韩月(2015)基于城镇化的背景下,通过对北京市门头沟的农民工的研究得出,要根据参保意愿与参保能力的不同,养老保险应区别对待,但基本宗旨仍为将农民工划入务工地的职保体系。汤兆云(2016)通过分析 2014 年广东省农民工动态监测数据,指出农民工个体的差异性,应该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专门的养老保险政策。章莉(2016)认为应严格规范企业用工、监督其为农民工缴付养老保险,并且还主张提高农民工的学历水平,增强该群体的软实力,使其缴费能力和经济支持得到有效保障。陈恒(2018)还从侧面提出,加大政策宣传,让农民工对于养老政策有更多的认知与接触,这一做法的基础在于,当下便捷的网络条件,新生代农民工的养老意识淡薄的现状以及社会保障部门的逐步完善。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