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影响留守儿童升学的家庭因素学校教育伙伴关系以菏泽牡丹区为例【字数:11693】

2024-02-25 14:1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以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的农村地区为例,研究当地初中留守儿童意愿升入高中或职高的比例。家庭支持、学校教育、同伴关系作为三项重要因素存在于留守儿童的生活中,家庭支持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仅体现在陪伴,更多的是经济、精神上的支柱,家庭中父母的缺席可以通过电话联系等方式弥补,对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有积极作用进而影响潜在升学意愿。学校教育则作为孩子知识教育的重头戏,从一些方面弥补了留守儿童亲情上的缺失,并肩负传授知识和为其树立正确学习观念的责任,但目前许多农村学校无法做到这些。同伴关系更多的是作为父母缺失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安慰,这种社会关系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不同于长辈的关怀,是留守儿童能否融入学校生活,能否在集体中获得的认同感的关键,同样与其是否愿意继续读书有密切联系。
目录
摘要 3
关键字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引言 4
二、文献综述 4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4
(二)留守儿童课程成绩研究 5
(三)部分研究的不足之处 6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
(一)理论模型 6
(二) 数据来源 7
(三)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8
四、实证研究结果 9
五、讨论与政策建议 11
(一)结果讨论 11
(二)政策建议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表1 留守儿童样本不同升学期望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8
表2 留守儿童样本不同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9
表3 留守儿童家庭因素估计结果(OLS) 10
表4 留守儿童学校因素估计结果(OLS) 10
表4 留守儿童伙伴因素估计结果(OLS) 11
附录 14
影响留守儿童升学的家庭因素,学校教育,伙伴关系
——以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为例
农林经济管理 时慧芸
引言
引言
20 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地增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加。2016年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大约有1.693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2017年前9个月全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1.797亿人,外出务工人数同去年相比增加了1.80%,其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大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农村家庭的经济能力并不能支持他们将孩子带在身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新城市的社会关系网络十分狭窄,甚至很多城市存在排斥农民工的现象,这一系列因素都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们无法跟着他们的父母,只能跟着其他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在户籍所在地生活上学,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也因此而产生。全国妇联课题组2013年的报告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出全国有6102. 55万农村留守儿童,其数值为农村儿童的38%左右,为全国儿童的22%左右。近年来,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挣更多的钱而倾向于外出找工作,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多,并且人们预期留守儿童的数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可能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
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弱势群体之一,是推动教育精准扶贫不可忽视的帮扶对象。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状况,提高留守儿童升学意愿,也是我国政府追求教育公平价值的体现,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看,现有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多关注于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等,而且研究对象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后的相关研究较少。而本研究关注于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后升学意愿,了解留守儿童升学意愿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希望能为留守儿童研究领域添砖添瓦,丰富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同时因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之间的差异,他们的升学意愿也不尽相同。我将从家庭支持、学校教育和同伴关系这三方面出发,研究升学动力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文献综述
1.留守儿童的定义
在我国,有些儿童父母为改善生活条件,外出去经济发达地区打工赚钱,这部分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范先佐(2005)将“农村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子女仍留在农村老家的那些孩子;雷万鹏,杨帆(2009)认为“留守儿童”是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滞留在农村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9)提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并且每次离家时间超过三个月,由他人照管(通常是祖父祖母或者其他的家庭成员)的儿童;《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规定,留守儿童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第二,农村户籍;第三,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综上,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具有农业户籍且身处农村的学龄儿童。升学动力则被定义为继续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因。
2.1留守儿童课程成绩研究
同时,与父母联系频率越高,儿童的自我评价也越高。陈晨(2009)在商城县三里坪小学和庐江县汤池镇初级中心小学统计出约有8.5%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仍有人辅导功课,这些孩子的平均课程成绩也高于其余81.5%无人辅导的留守儿童。
2.2家庭支持、学校教育、同伴关系与升学动力的内在关系研究:
留守儿童升学动力的影响因素有许多,但家庭支持、学校教育和同伴关系对儿童升学动力的影响最为直观。家庭支持是留守儿童在尚未有完全行为能力时,升学的支柱。黄晓慧(2006)认为家长不仅是对孩子给予直观的知识、习惯教导,更是对培养孩子三观、上进心最好的导师,同是也是孩子教育上的主力支撑。学校教育则更像是小型的社会教育,李素梅(2013)表示学校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当孩子在某个集体中感受到温暖,会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潜力。同伴关系的正常发展是孩子在家庭之外能否有孤独感的重要部分,孙晓军(2010)考察了826名小学生,双亲外出的小孩在同伴关系中更易感到孤独。但是未发现同伴关系与留守儿童成绩或是升学动力之间的研究。
在这三者的综合作用下,留守儿童的升学意愿的源头变得有迹可循。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3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