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块规模和联耕联种模式对农机作业效率的影响(附件)【字数:11560】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问题提出 1
二、文献综述 2
(一)农业机械化现状的梳理和定义分类 2
(二)地块规模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3
(三)联耕联种模式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4
(四)文献评述 4
三、分析框架与实证模型 5
(一)分析框架 5
(二)实证模型 5
四、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
(一)研究数据来源 6
(二)调查数据描述性分析 6
(三)地块规模、连片作业与农机作业效率关系描述 7
五、实证分析 7
六、结论和总结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地块规模和联耕联种模式对农机作业效率的影响
引言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非农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摆脱重农业劳动的意愿强烈,为农业机械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侯方安,2008)。另一方面,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老年人劳动时间的增加和女性劳动力比例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业生产力,并增加了耕地撂荒、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降低的风险(纪月清等,2016)。在此情形下,积极推进农业机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械化,以机械替代劳动,缓解和克服农村劳动力供给短缺矛盾,实现农业生产的稳定高效增长,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成为保障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当前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快速更新和服务体系逐步社会化背景下,小农经营方式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弥补当前小农模式的短缺,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因此走向规模经济是必然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的坚实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中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机构和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进一步提升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因此,必须努力推动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冯启高和毛汉平,2010)。
然而,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先天的、良好的基础作业条件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是农户经营规模偏小,土地细碎化问题突出。土地细碎化是指同一农户经营多块互不相邻的土地(McPherson M F,1982),在人多地少、耕地资源非常有限的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这一现象非常普遍(卢华,2015)。根据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2013年我国经营土地的农村住户平均土地经营面积为9.8亩,并被分为5块,其中,面积不足1亩的占到农户平均总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地块面积狭小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政府应在有条件的地区对土地进行规整,降低土地的细碎化程度(纪月清,2016)。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联耕联种”,破除田埂,将细碎地块集合起来,并进行全国性的推广,这一选择有助于适应我国当前土地模式,并且有助于大面积农机作业的推广,以减少农业成本的支出。已有研究发现耕地细碎化阻碍了农机服务利用及其对劳动的替代,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并降低了农业生产利润(卢华,2015)。另外,尽管单个农户或单个地块规模过小可能妨碍了机械利用规模效率的实现,但广泛存在的农机作业服务市场以及联耕联种等统一化的组织模式可能成功地将农户与地块层面的内在规模经济转向跨农户与跨地块的外在规模经济,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机械与能源利用效率。
有鉴于此,探讨怎样的农业特征(地块特征)有利于农业机械利用、如何增加单位能耗的作业面积,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本研究中地块规模、联耕联种模式(连片作业占比)等是影响农机作业效率与农机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指标之一,连片作业占比约大越有利于联耕联种的实现,并试图用实证的方法探求其与农机能源利用率(农机单位能耗作业面积)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在于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能够有所保障(郭庆海,2009)。粮食生产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基础,努力促进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冯启高和毛罕平,2010)。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我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大量的文献也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包括播种面积、农业补贴、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农业制度的变化、农业机械化、自然因素等。总体而言,基于现有文献可以发现,在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农业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劳动力供给量的下降和农业劳动成本的提升已成为掣肘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农业机械化对于劳动力的替代效应也已经越来越明显。有鉴于此,深入分析地块特征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从而获取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的地块特征和联耕联种模式,对于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对已有研究所采用的农业机械化定义进行科学归类的基础上,将研究内容限定在地块规模、联耕联种模式(连片作业占比)这两个方面,然后分别对农业机械化及土地细碎化、联耕联种进行相关综述,阐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及现状和定义的相关文献,最后提出了涉及农业机械化与我国当前土地特征、联耕联种模式这三者的今后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农业机械化现状的梳理和定义分类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3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