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研究以无锡锡山区为例【字数:12060】
the research of scholars, this paper takes Xishan District of Wuxi City as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macroeconomic background of Wuxi Xishan District, this paper understands the material basis of tea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Xishan District, and investigates the views of the people of Xishan Distric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 culture industry through questionnaires. Investigate the promotion path of tea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Jiangnan water town, and establish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this, provid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ea culture in Jiangnan water town.(一)研究背景 自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后,文化产业就因其兼具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文化产业是从地域上对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进行细化而来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是指发生在农村社会的、农民为参与主体的、具有文化表征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来说,乡村文化产业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为创作与生产主体,以民间文化传统为产业资源,将地域性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现代产业形式。千百年来,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脱贫致富、生活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的改良与提升,更有内在凝聚力、创造力的壮大和提升,涉及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和经过历史积淀的文化创造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和战略意义上重视文化发展,在城乡、在基层、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推动力和凝聚力,文化成为发展经济、凝聚民心的重要力量,产生了现实、深远、持久的影响。(二)课题意义乡村文化是维护和保持中华民族团结与稳定的基本因素,事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更事关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习主席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乡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乡村组织振兴”,“其中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核心目标之一。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二十一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三)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无锡市锡山区人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现以下研究目标1.在分析区域宏观经济背景的基础上,探讨该地区茶文化建设的物质前提;2。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区居民对于茶文化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的看法主要影响因素;3.在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的基础上,从消费者角度分析茶文化产业园建设可行性,以此为基础,探讨江南水乡乡村茶文化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案例分析。(四)研究内容 1.无锡市锡山区茶文化产业园建设宏观背景。本部分内容又分为两部分基于锡山区统计数据,分析该区域近十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产业结构、人均GDP、乡村文化事业等发展现状;基于锡山区历史传承,探讨本区域特色茶文化的主要载体、表现方式以及传承路径;2.研究区消费者对于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认知。本部分内容是研究重点,首先基于锡山区宏观环境,构建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调查问卷;其次,在研究区内,根据问卷统计消费者对于,为构建消费者个体因素与茶文化产业园建设定量模型提供数据基础3.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第二部分的问卷调查,在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分析4.锡山区茶文化产业园发展路径。基于上述分析,探讨研究区茶文化发展方向,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案例参考。(五)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为研究作准备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区消费者对于建设茶文化产业园可行性的看法3.计量分析法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户角度分析茶文化建设可行性。二.乡村文化发展研究现状(一)相关概念界定乡村文化, 是源于乡土并依存于乡土的文化, 具有很强的在地性, 具体而言是存活于乡村田间地头、以活态形式存在于乡村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体现村民生活方式和精神意识的文化。乡村文化发展与乡村人民息息相关。农民是农村社区的规划者、建设者、参与者,只有农民把乡村文化建设当成自己的大事,政府好的政策和大的投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和中国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二)文化在乡村发展中作用Anna Pudianti等(2016)研究认为社区拥有的固有的文化力量在社区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高度的文化力量可以促进乡村发展。根据Rondinelli在1978年提出的理论,空间发展有七个主要联系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流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联系互动,服务提供联系,政治,行政和组织联系,但是有一种称为文化联系的主要联系。文化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考虑因素,可以作为优先发展郊区农村地区的工具之一。通过创建社会和经济体系,利用郊区优势将文化转化为更好的经济活动。在文化嵌入经济的情况下,政府应当更加重视通过文化帮助农村地区的发展。由于文化具有良好的转化能力,拥有文化力量的农村地区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三)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乡村文化内涵以经济形式表达出来,为农民创收增收、为农村保护和有效利用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下面将通过分析无锡市锡山区发展现状,探究阻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无锡市锡山区位于无锡市东北部,总面积约396.79平方公里,区域农业产业条件较好,拥有耕地在无锡市所有区中排第一,同时它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政府提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街镇培养壮大特色产业,差异化建设不同特色主题的乡村文化公园,推动现代农业与乡村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赋予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体验、文艺表演等新功能。然而锡山区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也有很多不足。一是文化建设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另外文化建设硬件荒废, 比如村村都有文体广场、广播电视网络、卫生室等硬件, 村民利用率却不高,传统的锡剧表演断层;二是城区的经济活力吸引大量中青年村民进城务工, 中青年村民是文化消费、传承的主体, 但是乡村文化建设出现空心化。三是虽然政府一直大力倡导发展文化小镇,但是在农户之中反响平平。三.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文化发展主要因素研究现状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农户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对于乡村文化特别是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可以说,农户参不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参与到何种程度,将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当前学术界关于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进展。当前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农户自身特征、社会环境等因素。(一) 农户是乡村文化的执行者任慧、乔德华等(2018)通过对酒泉银达村调查发现,农户对发展乡村文化具有很强的参与意愿, 其中23.0%的村民提出,通过改善基础条件来发展乡村文化;同时38.2%的村民认为农户家庭收入的提高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基础;此外还有 26.9%的村民提出乡村文化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战略,12.0%的村民提出了发挥传统民俗文化的具体措施。。从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之间的交叉关系可以看出, 文化程度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 文化程度越高, 收入越高;经济收入越高, 农民投入文化娱乐活动的费用也就越多, 经济收入和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吕斌、俞睿(2018)则认为农民的文化认知、文化态度和文化自信心是影响其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乡村社会变迁中,受农民乡村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追求的改变、乡村文化的衰落、行政化的乡村文化治理模式、乡村文化教育的弱化和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农民乡村文化自信培养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二)乡村社会环境一定程度上与农户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相关刘媛(2016)分析了当前乡村文化面临的挑战,指出由于不同乡村文化之间的同化趋势,外来文化的冲击,还有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农户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意识渐渐衰退,让乡村文化建设受到冷遇。勋在庭(2017)认为在当代中国, 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 现代工业展现出高效率, 新兴城市垄断着现代性, 这些都对生活在低效、落后、封闭乡村的村民形成了巨大吸引力。随着现代性的持续侵入和工具理性地不断萌生, 村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伦理价值取向等无一例外地都发生了变化, 乡村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体系相继解体, 而新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系又尚未完全生成, 乡村社会面临价值失序。乡村文化空间的萎缩使得乡村文化再生产力大大降低,农户们更不愿意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去。季丹军(2018)认为首先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基础较薄弱,其次由于在农村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因为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村文化的精粹大量流失,另外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无法构建好的农村文化氛围,再者就是农村文化产业缺乏人才储备,现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缺乏重视。最后便是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三)无锡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乡村文化内涵以经济形式表达出来,为农民创收增收、为农村保护和有效利用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下面将通过分析无锡市锡山区发展现状,探究阻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 无锡市锡山区位于无锡市东北部,总面积约396.79平方公里,区域农业产业条件较好,拥有耕地在无锡市所有区中排第一,同时它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政府提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街镇培养壮大特色产业,差异化建设不同特色主题的乡村文化公园,推动现代农业与乡村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赋予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体验、文艺表演等新功能。然而锡山区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也有很多不足。一是文化建设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另外文化建设硬件荒废, 比如村村都有文体广场、广播电视网络、卫生室等硬件, 村民利用率却不高,传统的锡剧表演断层;二是城区的经济活力吸引大量中青年村民进城务工, 中青年村民是文化消费、传承的主体, 但是乡村文化建设出现空心化。三是虽然政府一直大力倡导发展文化小镇,但是在农户之中反响平平。 由此可以得到初步结论乡村文化产业的主要阻碍来自于农户,农户参与积极性高,乡村振兴就有了活力;但是若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与农户脱轨,将无法得到真正经济、文化、生态效益的统一。四.无锡锡山区茶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一)无锡市锡山区经济发展现状乡村文化发展以及农户参与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户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参与性越高。作为我国外向型制造业基地,无锡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居民人均纯收入稳步上升(表1),这些为区域乡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首先来看一下锡山区、江苏省、全国2010-2017人均收入、GDP情况,以下是无锡、江苏和中国统计年鉴上摘录的数据表1 2010-2017锡山区、江苏省、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统计指标地区频数单位人均纯收入锡山区年元人均GDP锡山区年元人均纯收入江苏年元人均GDP江苏年元人均纯收入全国年元人均GDP全国年元20101400291943 9118.2528405919.05944.4201116438106183 10805.0622906977.37042.74201218509115468 12202.0683477916.67934.36201320587122318 12866.88753549429.69506.0201422266128756 148448187410488.910475.61201524155133515 161039345711421.711465.01201626158143985 17438.6710112312363.412412.86201728358180706 18178.2110715013432.413469.34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中国统计年鉴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以来,无锡市锡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于稳步上升态势,从2010年的 14002 元到17年的28358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14.65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更具有很强的优势,2010年人均GDP是全国平均值的 15 倍,2017年该值是11.93 ;从锡山区与江苏省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同样具有较强的优势,2010年锡山区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江苏省平均值的 1.74 倍和 1.54 倍,到2017年,这一比值为 1.75 ,锡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对比江苏省全省平均值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图1),充分说明锡山区经济增长的强劲以及农民的富裕,这些都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图1 2010年来锡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江苏省及全国平均值的比较经过锡山区和全国以及江苏三次产业产值的比较(表2),锡山区的第一产业从2010年的17.10亿元到2017年的22.53亿元,增长了31.75%;第二产业从2010到2017增长了53.4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125%,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明显,在2016年就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的产值。全国2010-2017第三产业增长134%,锡山区增长幅度小于全国增长,而与江苏相比,锡山区第三产业增长率是江苏的1.47倍,发展势头还是比较良好。表2 2010-2017锡山区、全国、江苏三次产业产值指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地区锡山区锡山区锡山区全国全国全国江苏江苏江苏频度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单位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201017.16 539.34 406.71 39362.6191629.81820384920.32523953.72522754.75201119.90 621.65 491.77 46163.1227039.8216098.65770.387528379.97527012.325201222.09 667.19 551.78 50902.3244643.3244821.96362.787530580.412530602.7375201321.74 697.95 600.29 55329.1261956.6277959.36916.137532744.57534744.9125201423.03 707.09 663.05 58343.5277571.8308058.67292.937534696.47538507.325201522.96 726.58 698.12 60862.1282040.3346149.77607.762535255.037543268.7125201622.55 744.32 797.77 63672.8296547.73833657959.137068.462547920.625201722.53 827.41 902.03 65467.6334622.6427031.58183.4541827.82553378.9375数据来源于中经网中国经济数据库从区域产业结构看,与江苏省平均值相比,锡山区产业发展中更倚重第二产业(图2),这与锡山区外向出口型产业发展一致。从图2可以看出,锡山区呈现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都很大,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的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这一趋势为区域产业转型、尤其是新形势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图2 2010-2017锡山区三大产业产值变化(二)锡山区文化事业发展现状根据上述分析下可以看出,锡山区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生产向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转型,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在这一背景下,区域文化产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为了实现经济转型,在无锡市政府的引导下,锡山区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势头(表3)从表3可以看出,2005年锡山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43亿元,2017年为11.92亿元,增长了4.9倍,平均增长速度为37.73%。与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相比,锡山区具有较强优势。2005年,锡山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22%,而全国的占比为1.34%;到2017年锡山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7%,而全国的占比为1.29%。而与江苏的文化产业发展相比,锡山区的优越性也比较明显。2005年锡山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是江苏省的1.7倍,到2017年该值达到1.77.锡山区文化产业有着比较良好的发展势头,未来将会成为其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产值拉动点。表3锡山区、江苏、全国文化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标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行业增加值_文化行业增加值-文化行业增加值文化 地区 全国 锡山区 江苏省全国江苏省锡山区频度年年年年年年单位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200577427.8109.08396489.141043.2287.252.434322034200691759.758.77849.231204.55262.143.0689830512007115784.669.479618.521362.67310.633.4799152542008136823.984.511548.81631.29445.044.6189830512009154762.2103.513629.071922.4578.365.7488135592010182058.6124.1517131.452231.01610.986.0252542372011216120153.120842.212674.67819.137.7892372882012244852.2190.1623517.983134.5845.218.8577118642013277979.1219.4726421.643530.6842.799.6846610172014308082.5249.2430599.493867.7994.459.2752015346178274.4334085.884274.5889.410.079661022016383373.9292.5638691.64931.2991.3210.943389832017425912.1322.2643169.735483.7906.8211.92220339数据来源中经网中国经济数据库(三)锡山区茶文化1.锡山区茶文化历史中华传统文化犹如浩瀚之海洋,博大精深、源渊流长、经久不息。茶文化即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而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内涵丰富,绵延至今,成为我国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大众文化。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形式和中华文化的实质及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锡山区茶文化有一定的历史了。锡山区太湖翠竹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作的名茶,最早是手工制作,1994年引进多功能茶机机械加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锡山斗山地区的茶叶种植面积2009年达到233.42平方公里。清明前后“太湖翠竹”的市场销售价由原来的每500克600-800元,提升到每500克 1000-1500元,且供不应求,当地茶农的经济收入也迅速提高。到2009年全镇每年产茶300多吨,收益达到5000万元。每亩茶园的收入由原来的1000元增加到7000元左右,并且为当地安置了大批剩余劳力。发展 “斗山太湖翠竹”品牌茶叶,成为斗山地区茶农的致富之路和锡北镇的一大特色产业。随着 “太湖翠竹”茶叶的产业化发展,斗山地区17家茶场成立了 “锡北镇茶业协会”和“茶叶研究所“,成为了锡山区的文化名片。2.锡山区茶文化表现方式锡山区的茶叶种植主要是以家庭农场方式经营的。自16年第一届锡山茶文化节举办成功后,茶叶节已经成为为农民增效、农民受益的“增收节”、“民心节”和政府打造形象,提高区域知名度的“经济文化节”。18年无锡举办了首届茶文化博览会,会上太湖翠竹、毫茶等无锡地方特产均出展,会展期间,大会还举办茶文化讲座、书法笔会、专家品鉴、艺术品拍卖,以及制茶、炒茶、“民族茶艺”汇演、紫砂工艺大师现场制壶等各项活动。3.锡山区茶文化传承路径探讨锡山区茶文化该如何传承下去,应该从茶文化与旅游经济结合入手。茶文化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无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具有开发茶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茶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促进旅游市场的消费。锡山区的茶场规模普遍较小,经常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可以借由茶文化产业园,打造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将茶文化、茶产业有机结合,由政府主导,宣传锡城茶文化形象的同时,又能为农民收入创造增长点。同时宣传对象不只限定于外来游客,本地对茶文化了解甚少的人,也可以通过茶文化知识竞赛入校园、茶艺表演等方式让他们了解本地茶文化.五.锡山区茶文化建设中农户参与意愿统计(一)数据来源和样本总体情况为了能够准确了解锡山区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户参与情况,设计了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农户基本社会属性,第二部分是农户的个体收入、受教育程度、是否为乡村干部等目标变量,第三部分是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户的生产要素投入,第四部分是农户参与乡村文化的意愿和对乡村文化的认知的调查。本次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40份,其中28份来自于锡山区东港镇港南村实地调研,另112份来自网上问卷调查。以下是对样本总体情况的汇总表根据样本统计结果(表4),调查对象中以男性居多,所占比例为75.8%,女性受访对象较少,占24.2%;45岁以下的劳动主力军占比为17.84%,人数较少原因可能是由于土地流转加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青壮年多向城市集中。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以小学、初中居多,共占72.4%,拥有大专以上的高学历人群仅占8.5%;140名受访对象中,有24名村干部。表4受访者基本社会属性受访者社会属性选项人数 所占比例性别男10775.80%女3324.20%年龄30以下85.67%30-45岁1812.77%45-65岁10373.05%65岁以上128.51%文化水平不上学32.10%小学4632.60%初中5740.40%高中/中专/技校2114.80%大专及以上128.50%是否担任村干部是2417%否11683%(二)农户对乡村文化建设认知以及参与意愿统计分析问卷针对农户是否了解乡村文化产业概念及是否愿意参与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提出问题。在“是否了解乡村文化”这一问题中,了解与不了解人数几乎持平,本来设置的选项为了解、很少了解和完全不了解,这里把很少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统一归为不了解。在“是否愿意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工作”这项,设置了“非常愿意”、“一般愿意”和“不愿意”三种不同程度选项,不愿意的人数比较少,只占10%不到;为了使问题更细致化,对于生产要素中的资金投入意愿进行了调查。表5农户对乡村文化建设认知以及参与意愿 目标频数百分比是否了解乡村文化是6848.51%否7251.43%是否愿意参与到本村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来?非常愿意5035.71%一般愿意7755%不愿意139.29%如果您村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向村民筹集资金,您愿意出资吗?非常愿意6244.23%一般愿意6546.29%不愿意139.29%在农户对于乡村文化事业建设参与意愿情况统计完毕以后,接下来就是分析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对其进行实证分析。(三)农户参与乡村文化事业主要影响因素分析1.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模型是logistic回归模型,所用软件为stata。因变量的选取即参与茶文化建设的意愿,根据不愿意、一般愿意和非常愿意划分为1,2,3这三个数值,需要控制的自变量为性别(sex)、年龄(age)、受教育程度(educ)、是否担任村干部(leader)、个人收入(income)和是否了解茶文化(know)。2.回归结果与分析本次回归所用模型为logistic回归模型,以下是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表7 各变量统计描述变量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是否愿意参加2.2642860.6187794 13性别0.23571430 .4259685 01年龄2.764286 0.6527277 14受教育程度2.9785710.9250149 25是否担任村干部0 .17142860.378236301个人收入2.7285710.8209738 14了解茶文化与否0 .69285710 .4629656 01总体来说,该模型是能够被用来解释的(表8)。以一般愿意组为参照组,先看性别这一变量对于模型的解释,首先标准误为0.0001,说明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偏误不大;它的p值为0.997,说明是相对于一般愿意的人来说,男性更有可能不愿意参加乡村文化建设。对于这一结果的解释是,男性与女性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看法有明显区别,因此他们的参与意愿也显著不同。其次是年龄这一变量,标准误为10,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偏离程度比较大。回归结果显示p值为0。008,同样是显著的,但是可以看到年龄前面的系数是负的,也就是说负相关性很强,说明参与意愿可能与年龄存在着负向关系,年龄越高,参与意愿程度也越低。青壮年虽然外出务工,但是思想活跃,对于乡村文化建设会有更多的热情,而中老年尽管时间比较充裕,但可能由于岁数较大,且思想一时难以转变,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与精力不足。再看受教育程度对于农户参与度的影响,这一变量的p值为0.891,不是显著的,这一情况的一种解释是样本容量不够,无法满足检验需求,因此这一结果只能被定性为不确定的,而不是否定。对于是否担任村干部这一项的回归结果是显著的,这一现象很好解释,村干部作为一村的管理者,支持乡村各项工作的建设是理所应当的,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的政策环境下,村干部更应起到带头作用,对于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理应参与进去。支出的回归结果也是显著的,对于它的解释是平常开销的钱越多,说明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以现在的经济发展来看,农民的钱除了消费,也逐渐将用途拓展到了投资事项上,而乡村文化产业是一个正蓬勃发展的产业,其对于实现创收增收的能力也是对农户的一大吸引力。表8 回归结果 自变量 相对风险比率 标准误 z值 p>z 性别 4.23e-08 0. 0001703 -0.00 0.997 年龄 11.60103 10.80377 2.63 0.008 1 是否担任村干部 11.00278 13.27122 1.99 0.047 受教育程度 0.89818 0.3826031 -0.25 0.801 个人收入 1.036135 0 .447535 0.08 0.935 了解茶文化与否 0.6614967 0 .4844232 -0.56 0.573 2 (参照组) 性别 103.1668 106.8131 4.48 0.000 年龄 0.0847975 0.0708977 -2.95 0.003 3 是否担任村干部 18461.96 45038.93 4.03 0.000 受教育程度 2.488383 1.464293 1.55 0.121 、 个人收入 1.421298 0.6947216 0.72 0.472 了解茶文化与否 2.83e+10 3.41e+13 0.02 0.984 根据豪斯曼检验结果(表9),7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解释程度为57.38%,且验证了IIA假设,总体来说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表9 Hausman检验选择P值>chi21.不愿意1.0002.一般愿意1.0003.非常愿意1.000六、结论与建议(一)结论本研究以无锡市锡山区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锡山区农户参与乡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影响因素。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性别、年龄、是否为村干部、受教育程度、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等五个要素对其参与乡村文化事业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农户性别是重要影响因素在本次调查75%的男性占比和25%的女性占比的情况下,发现女性对于参与乡村文化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更高,而男性相对没有表现出很强烈的意愿。原因在于男性可能承担了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大部分,也就是承担了更多的工作重担,对于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这种工作之外的事业,无法分暇;而女性平时照顾家庭成员生活方面事项比较多,也就是在家呆的时间比较长,因此有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时间精力,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既能打发时间,又能赚取额外收入,因此很受女性欢迎。此外,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锡山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是茶文化,包括茶叶采摘、加工以及茶艺等,这一文化产业更倾向于女性就业,在传统文化中,茶文化也多与江南女性的温柔、美丽相关,因此这一茶文化标签下更适合女性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锡山区农民文化建设中的性别偏好。2.农户年龄与受教育程度是不确定因素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但是这并不能说这两项变量与农户参与意愿无相关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本次调查样本容量不足,使得数据准确度和有效性方面受到了一点影响。究竟这两个变量与目标变量有何相关性还需要更广泛的研究。3.农户中村干部参与意愿很高村干部作为一村的管理者、治理者,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的政策环境下,支持乡村各项工作的建设是理所应当的,因此村干部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导者和支持者。4.农户个人支出对参与意愿影响很大平常支出多的农户,对于乡村文化建设表现出比较高的支持态度,经访谈发现,原因在于支出与收入表现出高度正相关性,支出多的农户大部分情况下收入也更高,因此有支持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条件。(二)建议通过对本文相关文献研究和实际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锡山区农户对于乡村文 化事业建设参与意愿还是比较高的,这和当地的宏观经济发展以及农户自身情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此案例可作为参考探讨乡村文化发展方向1.加大区域女性教育投入,发扬江南文化锡山茶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女性参与为主的旅游文化方向,建议未来发展中以女性教育提升为核心,一方面促进其他偏女性的产业发展,如刺绣、手作、茶艺、农家菜等,另一方面大力数理锡山茶文化的品牌意识,以太湖翠竹等品牌茶叶为抓手,促进茶文化立体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根在于它的乡村性,因此必须结合当地乡村文化的特色进行创新发展。锡山茶叶80年代后期才制作出来,但现在已经成为知名品牌,根本愿意在于它把茶文化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创办多样的茶文化形式,避免了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各个地区的乡村文化是有区别的,如何利用差别化打造自身文化优势是关键,这也能为农户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农户的参与热情。2.从政府管理者角度来看在乡村文化发展中,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成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强有力支持者。村干部要积极宣传,调动农户积极性,自身可以打好头阵。政府给农民提供新的品种、新的生产方式,但农民最了解自家的土壤、气候等,要推广必须得让他们认可。通过规范的机制,对农户投入的土地和资金进行有效管理,为其投资有效把关,能使农户分享更多乡村文化发展带给自己的利益,这样才会有更多农户参与其中。3.从农户自身来看乡村文化发展和农户自身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调查中显示女性有着更大的参与度,所以既要让乡村女性切实参与到乡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劳动中来,也要让男性提供更多的支持,例如资金投入。让农户参与到实际的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中,切实享受到乡村文化发展的经济效益,是吸引农户参与的重要因素。农户作为乡村文化发展的直接受益人,他们的参与是乡村文化产业兴起的关键环节。乡村文化的执行者和继承者都是农民,乡村文化振兴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农户,农户即使乡村文化的缔造者,又是传播者,更是受益者,只有充分发挥农户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才能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常新,也才能传承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致谢参考文献[1]Anna Pudianti,Joesron Alie Syahbana,Atiek Suprapti. Role of Culture in Rural Transformation in Manding Village, Bantul Yogyakarta, Indonesia[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6227.[2] Rondinelli, Dennis A. & Ruddle. Kenneth. Urban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 Spatial Policy for Equitable Growth.[M] Praeger Publishers, New York. 197856-78[3]Catherine Lee. Culture, consent and confidentiality in workplace autoethnography[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Ethnography,2018,7(3).[4]Zhou Yongbin. Reflections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Loc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A]. 计算机科学与电子技术国际学会,2017:5.[5]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 《启蒙辩证法》[M] 194411-20[6] 何白鸥,齐善兵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D] 领导科学 2018.12期4-5[7] 吕斌 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主体地位被弱化的原因和对策[D] 中国乡村发现 2015.02期[8]嘉丹.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19(03):37-38.[9]赵昌林.地方特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分析——关于宜昌农村问题的调研报告[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3):231-232.[10] 刘媛 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 科教导刊 2016135-136[11] 任慧、乔德华 酒泉银达村乡村文化现状与需求调查[J] 甘肃甘肃农业科技 20185-12[12]王卫才.中原地区传统乡村文化重构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8(03):17-19.[13] 勋在庭 现代性视域下乡村文化的变迁、困境和选择 [N]北京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51-55[14]翟向坤,郭凌.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04):635-640.[15] 朱菲菲,包先康 乡村文化治理的主体确实及其改进措施[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53-57[16]何景明 傅佳慧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旅游研究 [J] 现代营销 2016166-168[17]何景明 西方国家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维度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0205-208附乡村文化建设农民参与情况调查问卷尊敬的朋友您好!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为了了解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参与的有关情况,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我们特组织了这次调查活动。本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保护您的隐私权,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和配合。十分感谢!Q1性别男 女Q2年龄30岁以下30-45岁45-65岁65岁以上Q3您的文化程度不上学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大专及以上Q4您的政治面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民主党派群众Q5您的职业农民村委干部乡镇干部农村文体骨干乡镇文化员其他(请注明) Q6你的婚姻状况未婚已婚丧偶离婚Q7你的健康状况有很严重的病有点病,但不影响生活基本没病很健康Q8您个人年收入大概为1万元以下1-5万元5-10万元10万元以上Q9您平时了解过茶文化吗?比较了解只是听说过,不太了解没听说过,不了解Q10您愿意参加锡山茶文化建设吗?非常愿意一般愿意不愿意Q11您平均每年生活支出是?5000以下5000-1000010000-3000030000以上Q12您认为您愿意出多少钱投入锡山茶文化事业发展10000以下10000-5000050000以上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一、 导论 2
(一)研究背景 2
(二)课题意义 2
(三)研究目的 2
(四)研究内容 2
(五) 研究方法 3
二.乡村文化发展研究现状 3
(一)相关概念界定 3
(二)文化在乡村发展中作用 3
(三)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
三.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文化发展主要因素研究现状 4
(一) 农户是乡村文化的执行者 4
(二)乡村社会环境一定程度上与农户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相关 4
(三)无锡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5
(一)无锡市锡山区经济发展现状 6
(二)锡山区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8
(三)锡山区茶文化 10
1.锡山区茶文化历史 10
2.锡山区茶文化表现方式 10
3.锡山区茶文化传承路径探讨 10
五.锡山区茶文化建设中农户参与意愿统计 10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总体情况 10
(二)农户对乡村文化建设认知以及参与意愿统计分析 11
(三)农户参与乡村文化事业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2
1.研究方法 12
2.回归结果与分析 12
六、结论与建议 13
(一)结论 13
1.农户性别是重要影响因素 13
2.农户年龄与受教育程度是不确定因素 13
3.农户中村干部参与意愿很高 13
4.农户个人支出对参与意愿影响很大 14
(二)建议 14
1.加大区域女性教育投入,发扬江南文化 14
2.从政府管理者角度来看 14
3.从农户自身来看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农户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影响因素
——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
作者 农经152 顾佳林
引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