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对企业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以上公司为例【字数:12099】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4
二、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5
(一)文献综述5
(二)理论分析6
三、数据说明与模型构建 7
(一)数据说明7
1.数据来源7
2.数据处理7
3.要素收入分配的确定8
(二)模型构建8
四、回归结果与描述性统计9
(一)hausman检验9
(二)GLS回归9
五、结论与建议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图1 2004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现状4
图2 19992013年中国要素收入分配趋势4
表1变量符号与来源8
表 2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9
表 3劳动与资本要素收入份额回归结果9
表 4劳动与资本要素收入总额回归结果9
对外贸易对企业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以上市公司为例
引言
引言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我国大力推进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外贸水平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进出口总额不断增加。如图1所示,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表明我国的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加入WTO以来,货物对外贸易总额飞速增长,出口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出口世界范围也不断扩大,与不少国家建立了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要素流动速度加快,贸易结构也得到了改善。其中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出口商品量最大的行业,这主要依赖于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断升级,出口商品的贸易密集度也发生了改变,商品的资本要素密集度不断提高,部分企业开始主动摒弃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商品模式,开始注重科技创新与产品研发,生产资本和技术要素密集度高的产品,不再单纯依靠低附加值的产品。如图2所示,19992013年间,劳动要素收入份额从1999年的52.38%下降到2008年的29.06%,近年来又出现了小幅上升,原因是政府政策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和关注,资本要素收入份额与劳动份额趋势相反,从1999年的34.08%上升到2008年的45.9%,最近几年出现轻微下降趋势,19992013年之间劳动收入份额大于资本收入份额,20032008年资本收入份额出现上升,同时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资本超越劳动,之后几年要素出现反转,可以预期后期的走势,劳动收入占比将会出现下降趋势,资本收入占比倾向于波动上升。商品结构的改变导致了收入分配的调整,认为劳动要素收入分配不变的卡尔多事实受到了质疑。根据SS定理,资本要素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加会导致资本要素收入分配的提高,以及劳动要素收入分配的减少,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要素收入受到资本积累的影响不断增加,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更为深入的讨论。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各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断完善,政策导向更加多元化,对外贸易与要素收入分配的关系已经难以用现有的理论机制来解释。从HO定理到特定要素模型,都从进出口商品要素密集度的角度说明了要素收入分配变化的原因,本文将在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思想下,研究对外贸易对劳动与资本要素收入分配的关系,从宏观视角转向企业微观层面,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在检验理论的同时对要素收入分配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如何顺应世界变化趋势、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占据一席之地,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的同时,需要注意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会促进企业利润扩大、政府和居民收入提高,要素收入分配关系着社会稳定、产品结构优化等问题,因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注意要素收入分配的合理区间,适当做出政策调整,保证健康平稳的经济发展态势。研究对外贸易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进一步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协助有关部门对经济发展形势和要素收入分配做出准确预测,研究从主要影响因素着手,更加直观化地理解要素收入分配变动的原因和结果,有利于政府制定和调整相关贸易政策。
本文的创新之处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从要素收入分配的角度着手:目前研究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居多,从要素收入分配角度的较少;第二,对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进行研究:以往研究大多着重于地区或行业收入贸易额等宏观研究方向,本文缩小了研究范围,以企业微观数据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中国上市公司的要素收入分配。在数据收集整理方面,本文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国泰安数据库进行一次或二次匹配,从而得到所需信息;第三,将对外贸易额作为外生变量:通过外生机制变量值的变化来探讨各类机制发生变化或外生冲击发生时,其对国内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一)文献综述
收入分配按收入性质可以分为功能性收入分配和居民收入分配,功能性收入分配也称要素收入分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后者,对要素收入分配的研究较少。对外贸易对居民收入分配的研究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不断兴起,其中包括地区收入分配(可以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和城市化渠道等角度解释,与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技能密切相关)、行业收入分配等,行业收入分配又包括两种,一种是不同要素密集度的行业如农业和工业的比较,另一种是某一大行业如制造业内部细分行业的收入分配,这些收入分配主要分析了国家级、省级或行业层面的宏观数据。
对外贸易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的研究最初可见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其后的HO理论、SS理论都从要素收入这一角度进行了探讨。对要素收入分配的研究还有著名的卡尔多特征事实,尼古拉斯•卡尔多用六个程式化事实描述了20世纪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现象,其中一个事实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即劳动密集型农业部门和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资本和劳动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保持稳定,依据是索罗的新古典理论,增长核算公式为产出的增长大概等于投入增长的加权和,因此要素投入的权重正好就是在总产出当中这种要素所占的份额,而且这个份额是不变的。CD生产函数也广泛使用了这一结论,他们认为劳动收入占比不受价格变化的影响,因此保持稳定状态不变,但这一事实总结的是发达国家上世纪60年代的情形,今天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对于中国来说,由于收入分配的改善,资本大概占50%,劳动大概占45%左右,这一事实引发了许多人对要素收入分配的重新讨论。近年来贸易与要素收入分配已成为第四大主流研究领域。国内直接对要素收入分配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集中于2005年之后,大多数学者对初次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达成共识,认为对外贸易使得发展中国家资本和劳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白重恩、钱震杰,2009;张莉、李捷瑜,2012),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FDI、工会谈判能力、税收、教育、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资本的深化等复杂因素。还有学者提出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单纯依靠劳动力优势来提升企业出口贸易增加值的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技术进步模式应向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研发投入方向转变(郑丹青,2016)。而对要素收入分配的核算往往关注劳动、资本之间的关系,从已有文献来看,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从过剩到不足,中国劳动要素报酬在要素收入中所占比重相对资本报酬占比而言,先后经历了前期占比较高,后期相对下降,而后又在“双提高”的政策刺激下再次上扬的波动过程,因此有必要使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收入之差保持在合理区间。王云飞、朱钟棣(2009)的研究表明,对外贸易对资本和劳动要素收入都有促进作用,但是对资本要素的作用大于对劳动要素的作用,因此要素收入分配产生差距,同样类似的研究也表明, 对外贸易使得收入分配偏向资本,导致资本密集型部门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劳动密集型部门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最终使得我国近几年资本收入份额上升,总体劳动收入的份额持续下降,劳动密集型部门与资本密集型部门收入差距扩大(赵秋运、张建武,2013)。李丹(2017)认为全球化导致资本的深化,从而引起劳动要素收入分配的减少,李磊、刘斌等人(2012)的研究结果显示:开放贸易能够提升高技能工人的工资水平,对低技能劳动者存在不利影响,普遍来说资本报酬者的收入大于劳动报酬者的收入。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3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