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产品的贸易转移效应基于美国反倾销调查的实证分析【字数:11040】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引言 2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文献综述 3
三、美国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背景状况 4
(一)反倾销调查的产品类别趋势 4
1.美国自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 4
2.被调查的产品特点 5
(二)反倾销强度分析 6
四、机电产品的贸易转移效应实证分析 7
(一)涉案产品出口额的变化 7
1.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额的变化 7
2.涉案产品对其他国家出口额的变化 8
(二)涉案产品的贸易转移效应分析 10
1.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10
2.回归结果和分析 11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12
(一)研究结论 12
(二)建议和启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中国机电产品的贸易转移效应
——基于美国反倾销调查的实证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 王今一
引言
引言:根据WTO公布的数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产品取代日本、韩国等国产品成为美国启动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目标;而机电产品作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主要对象,被调查的次数和比重也居高不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和数据,研究其转向他国出口的这种贸易转移效应同反倾销的联系是否显著。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自90年代起遭受的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贸易壁垒阻碍就呈逐年增加的态势,2010年至2020年,全球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中,反倾销584起,占比67.67%,反补贴125起,占比14.48%,保障措施151起,占比17.50%,特别保障措施3起,占比0.35%。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反倾销为手段频繁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调查。即使是无损害结案的反倾销指控仍然对指控对象国的进口具有贸易调查效应,削弱了被指控国的输出能力;但此种贸易壁垒实际上也损害了申诉国的利益,涉案产品可能加大在指控对象国和非指控对象国之间流通,这种“贸易转移效应”部分削弱了这一手段的贸易保护预期效果。[]众多文献和数据证明指控对象国存在明显的涉案产品向非申诉国转移的现象。就申诉国而言,其目的是依据政治或其他意图调整进口产品的来源,通过反倾销手段造成的贸易转移效应作为管理市场供给的一种手段[]。由于本文旨在以被指控国立场分析相关产品的贸易情况,故对东道国的社会福利变化不做赘述。
尽管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有所改善,但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上升,给世界经济的稳定性和贸易增长带来重大不确定性。美国政府奉行“美国优先”,片面强调美国利益,忽视国际合作。近年来,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进出口贸易方面有着显著体现,反倾销调查作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进口贸易中的不公平行为的反制措施,针对我国开展的力度不断加大。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开始利用反倾销条款对输入美国的产品提起侵权调查,以期达到保护美国产品和企业的目的。而机电产品数十年来,在美国自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中一直占据领先地位。考察我国机电产品在反倾销调查下的出口转移效应,既是对现象原因的深入分析,也是对该产业产品在反倾销调查下应对策略的研究。因此,就贸易壁垒措施展开探讨,对分析机电产业的出口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对企业如何应对知识产权调查、减少知识产权壁垒措施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出口不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
在借鉴该领域已有研究之上,本文就国内有关美国针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研究,选择机电产品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贸易引力模型,回归估计美国贸易壁垒调查对中国商品与其他的互动关系,探讨反倾销知识产权壁垒造成的贸易转移效应。
二、文献综述
贸易转移效应理论是加拿大经济学家瓦伊纳在19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国外对于贸易转移效应的研究通常考察反倾销和反补贴引起的扭曲出口方对第三方市场的贸易效应。有观点认为,引起反倾销指控的直接原因是出口方低于正常水平的价格与较大的出口数量会导致进口国相关产业的生产商失去本国的市场,进而利益受损。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中国在2016年12月之前处于非市场经济地位;WTO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即替代价格)认定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由于中国产品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得中国出口商同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替代国(如新加坡、印度等)对比差异巨大,造成产品价格名义上虚高。杨仕辉和熊艳指出,国外的贸易壁垒调查机构不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采用“替代国价格”来计算中国产品的倾销幅度,是导致了中国的产品被裁定存在倾销的原因之一[]。
Prusa(1996)是最先对贸易转移效应进行实证的文献之一,利用美国19781993年贸易壁垒相关的年度数据,分析了美国贸易壁垒措施对指控对象国、非指控对象国进口贸易的影响,实证发现美国贸易壁垒产生贸易限制效应在指控对象国非常显著,而贸易转移效应在非指控对象国存在明显。Prusa 的另外一个发现是,贸易转移效应的明显程度同贸易壁垒案例中涉及的国家数量呈正比增长。在向申诉国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基于受调查和时间成本,产品必然会出现向其他出口地市场的转移[]。Blonigen和Bown(2003)认为,过去25年,国家已日益转向使用反倾销手段,以便为本国进口竞争行业提供保护。反倾销是一种贸易政策,围绕调查和裁决的诉讼过程有着显著的贸易影响,已超越可观察的反倾销税本身[]。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3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