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效应研究以a股上公司为例【字数:10322】

2024-02-25 13:1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股权激励计划是用于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有效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股权激励也日益成为现代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发展方向。其中,人员流动性高、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最快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股权激励的主力军。本文选取沪深A股发行的高新技术企业,搜集其2018年全年公告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相关数据,构建市场模型,研究股权激励的市场效应。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宣布股权激励计划会带来正的超额收益;与基于股票的激励计划相比,期权型股权激励计划带来的市场效应更为显著积极;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第二次公告股权激励计划所产生的市场效应相对于第一次来说更为显著。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2
(一)股权激励效应的理论基础 2
(二)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研究 3
(三)股权激励效果与影响 3
(四)文献评述与假说提出 4
三、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 4
(一)研究样本选取 4
(二)描述性统计 5
(三)实证检验 7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8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效应研究
——以A股上市公司为例
引言
股权激励最初起源于50年代的美国,经过60余年的探索,在现代企业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它已然成为企业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实现人才保留与人才吸引的重要机制。股权激励计划的诞生原因是为了解决经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从而使股东利益最大化,也即公司绩效的最大化,其本质是利用市场为管理者定价并支付市场报酬。而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创新性地利用股票增值所带来的价格差异作为对高级管理者的薪酬奖励,从而将高级管理者的薪酬水平与企业的长期经营状况与业绩挂钩,将以代理人身份存在的高级管理者的利益转变为公司价值的增长功能,促使了经营管理人员与股东利益形成渠道层面的统一性,降低了管理者行为上机会主义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对其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进行监管的成本。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知识技能相对密集、技术层面升级更新迅速以及竞争十分的激烈,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队伍平均年龄相对较低、有较强的流动性,同时对于报酬的要求比较高,所以高新技术企业需要面对人才需求高,但人才却又大量流失的问题。因此,能够打破员工短视、降低员工离职率的股权激励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6年8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此后我国企业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得到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股权激励也迎来了高峰期,高新技术企业也成为了实施股权激励的主力军。并且,海内外学者在短期上对股权激励的公告效应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同时在长期上对其业绩效应进行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股权激励计划将会导致股价在公告日期左右产生波动,并从长远来看将给公司业绩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因为海内外市场存在环境上的差异,社会经济不断地进步发展,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上并未产生一个共识,在研究细节上由于研究时期的不同结论也有一定的分歧,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在推行股权激励的实践中,随着研究的深入,高新技术企业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这个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实施数量与日俱增的新生事物,我们的研究还尚处于萌芽阶段,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A股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现状,同时选择A股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定量研究,分析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发现其中的问题以及实施前后的效果,分析方案设计的有效及失效之处进而为其能更好的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提供建议,希望能为以后高新技术企业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时提供借鉴意义。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公司治理水平亟待改善提高,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机制,股权激励对公司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进行反思与变革是有必要的。要使股权激励机制真正为公司服务,为公司提供帮助,只有与时俱进,依据经济形势,针对其自身特点,进行切实有效的变革。因此,本文对高新技术企业公告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后市场效应的相关问题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很高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股权激励效应的理论基础
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经理人的代理问题主要包括懒惰、过度投资、投资不足、效率低下、多元化、过分的在职消费等,并提出通过给予管理层以股权为基础的薪酬,可以有效的实现掌握控制权以及剩余索取权的优化配置,进而有效防止管理层产生道德风险,一定程度上降低代理成本,达到增加股东财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Hall和Liebman(1998)引入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研究美国478家大型上市公司股票市值与CEO报酬之间的关系,指出高层管理者股权激励与股东价值之间的相关程度要远远大于工资奖金与股东价值之间的相关程度。Fama(2010)指出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当代企业运作的重要特征之一。若给予经营管理者一定数量的股权,则能够使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相趋同,因此股权激励是解决两权分离问题所带来的矛盾的有效措施。
国内对股权激励理论的研究源自于2006年以后,即我国正式开始施行股权激励以后。袁寒(2006)提出股权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代理成本和激励成本的降低,并将帮助企业提高管理的效率,加强员工向心力,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叶陈刚(2007)指出相比于控制权激励,股票期权的激励取得的效果更好,公司管理者在对股票期权的效用不断增长的同时,对控制权激励计划的效用不断降低。魏贤运(2013)提出股权激励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股权激励对公司的积极影响在股权集中的上市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冯星和贾尚晖(2014)指出当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主要目的为激励型,激励型的激励方案推行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2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