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字数:9412】

2024-02-25 13:0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不断有新的金融机构出现使银行的利润受到挤压。贷款作为银行的主导业务,存贷利息差是其主要的利润来源,对贷款结构的安排是否合理势必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状况。本文选取了我国13家上市商业银行从2008-2017年财务报告中的相关数据,从贷款的客户结构和期限结构两个方面出发,分别以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跟不良贷款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贷款结构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得到的研究结果显示增加公司贷款的比例能够提升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并且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个人贷款的比例也会有同样的作用但影响效果不及公司贷款;由于银行贷款的期限结构成因复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方向还不是很明确。本文最后在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几点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2
(一)贷款客户结构对银行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进展2
(二)贷款期限结构对银行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进展3
三、银行贷款结构与经营业绩的现状分析和理论基础4
(一)贷款结构现状4
1.贷款的客户结构现状 4
2.贷款的期限结构现状5
(二)经营业绩现状6
1.盈利性现状6
2.不良贷款率现状7
(三)理论基础7
1.信息不对称理论7
2.契约成本理论8
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对经营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8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8
(二)描述性分析8
(三)模型假设8
(四)贷款结构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9
1.客户结构与经营业绩的回归分析9
2.期限结构与经营业绩的回归分析9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
引言
引言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改革开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放至今已初步形成一套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作为金融领域体量最大的行业,银行业在整个金融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商业银行不仅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传递者,也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转的枢纽之一。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影响银行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如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等增多,第三方支付的结构由原来的虚拟支付逐渐被综合支付所取代,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给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带来了冲击。
监管要求也日益严格,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末提出巴塞尔协议Ⅲ,大幅度提高了对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其出台引发了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调整和重组,银监会在2011年5月发布了《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提出“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根据国内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实际,构建面向未来、符合国情、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银行业监管框架,推动银行业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银行业稳健性和竞争力,支持国民经济稳健平衡可持续增长。”的总体目标。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三大类业务分别是存款、贷款跟中间业务,贷款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导业务,存贷利息差及利息收入是其主要经营利润来源,具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具备的优势,例如建设银行2017年的年报显示营业收入为5622.84亿元,净利息收入为4309.82亿元,占比达76.65%;浦发银行2017年的年报显示营业收入为1610.59亿元,净利息收入为1050.02亿元,占比达65.19%;北京银行2017年的年报显示营业收入为491.73亿元,净利息收入为389.37亿元,占比达79.18%。银行发放贷款最关注的是安全性和盈利性,但由于各个企业的盈利情况、行业特点和资产状况等大不相同,在贷款要求的各个方面的也有所不同,这就容易出现银行在提供贷款时贷款结构和企业所需的贷款结构不同,会影响银行贷款的质量,同时它也将在银行经营绩效方面存在影响。因此研究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对于其经营业绩的影响对如何增强银行业的稳健性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的研究显示在贷款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跟担保结构对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方面已有了较明显的结论。因此本文没有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而是从贷款的客户结构(业务类型)跟期限结构这两个方面跟银行经营业绩的关系去进行研究,期望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为提升经营业绩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二、 文献综述
(一)贷款客户结构对银行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进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的对象方面同质化严重,几家大中型企业成为银行间竞相投放的客户,使得银行在与客户议价时处于弱势地位,不得不提高成本缩减利润。将贷款集中于几个投放对象也会带来风险,这些企业一旦出现经营危机银行资金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便会出现问题。Loren Brandt等人(2003)以来自中国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银行的贷款过多的集中于国有企业,形成所有制“金融歧视”的现象。然而国有企业的总体经营效率低下因为没有适当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手段,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降低,同样,王秋懿(2015)指出从贷款客户规模来看,大中型客户主要是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企业类贷款的发放对象,而虽然小微企业的授信客户数量大,但其贷款余额占比不足两成。各家银行出现同质化的发展模式,相似的客户信贷结构、信贷业务与服务功能,不仅导致银行间发生恶性竞争,使利润空间压缩、经营成本提高,而且不利于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风险防范。王秀丽等(2014)也发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会显著影响银行的信贷效率,贷款集中度(用前十大客户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来衡量)越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就越髙。
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任秋潇,王一鸣(2016)以16家在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2007-2014的半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后指出,由于信贷客户结构数据仅限于前十大客户,且这些客户多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大型优秀国企,因此不论从长期还是短期角度看,提高客户集中度都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刘春志,范尧熔(2015)基于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贷款集中度对其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客户集中度与系统性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原因可能在于信贷资金越集中于前十大客户则银行可以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且银行能够发挥对借款人的行业知识优势,能及时处理好借款人的问题贷款,从而减少违约风险。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