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字数:11310】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现状 2
1.我国农户融资难现状 2
2.我国农户融资渠道现状 2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3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
四、实证分析 5
(一)数据来源 5
(二)变量选取及定义 5
(三)描述性统计 6
1.农户借贷来源分析 6
2.不同来源的贷款规模分析 6
3.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7
4.其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
(四)计量模型设定 8
(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9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引言
引言
当下对非正规金融的重新审视也从侧面反映了正规金融发展的滞退性。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供给过程中存在着制度和功能上的弱点,无法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农村非正规金融也正是基于此而迅速发展。非正规金融融资组织的生命力越发凸显出来,且规模也开始不断的扩大。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农民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获得的贷款额仅仅为非正规金融市场的1/4。与正规金融相比,非正规金融在信息获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以及非正规制度带来的便利性,这可以有效降低高额的交易成本和简化繁琐的交易手续,这更符合以农户经济发展为根本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出发点的农村金融现状。非正规金融已经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着眼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和农民收入的关系,接下来将从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发展现状以及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两方面梳理现有的国内外文献。
二、文献综述
(一)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现状
1.我国农户融资难现状
朱喜和李子奈(2007)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农户普遍面临严重的正规信贷约束,这导致农户获得正规贷款的可能性降低从而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
具体而言,中国农村融资困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若干方面:第一,吴红卫和刘晓宁(2012)指出,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与农民的融资需求无法相配。当下的小额信贷不仅期限短而且贷款利率持续升高,信贷合约种类少且条款不灵活,而根据农民的生产性质,农民更倾向于期限短、利率低的贷款。第二,罗荷花、李明贤(2015)等人认为我国农户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户对信贷资金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需求。但是马永强(2011)通过研究发现从数额上来说正规金融难以满足农民融资的需求。一方面,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不断扩大利润,农业银行离农越来越远,其支农比例在很低的水平下仍有向下的趋势。另一方面,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的国家政策性银行虽然专门扶植农业但是目前对农业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还是偏少,基本不涉及农村的一般资金供给,从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农民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第三,马永强(2011)指出,为了减少道德风险,普遍会通过合约条款的设定让融资者承担更大的风险,例如要求农民提供抵押担保。然而,除了自己的低价值住房和畜禽之外,农民没有其它高价值财产。低价值的住房和牲畜基本不具有抵押的可能性也缺少能提供金融信用的担保人。在这种情况下,潜在借款者会因此不得不放弃贷款申请从而陷入融资难的境地。
2.我国农户融资渠道现状
对于中国的融资渠道,学者们普遍认为主要分为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导的正规金融渠道和以亲友之间相互借贷为基础的非正规金融渠道。
钱水土和俞建荣(2007)发现,1985年至2003年间,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户的年均借贷资金超过70%是来自于非正规金融。农信社自2003年改革以来,没有显著增加农户信贷的覆盖面,因此正规金融存在供给不足的现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农民会通过寻求熟人或者私人的民间贷款来解决融资需求。李锐(2004)的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借款中的60%以上是来自私人民间金融市场。从用途来看,农民通过正规金融融资获得的贷款直接用于生产投资的总量要少于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用于生产投资的贷款总量。这可以看出,非正规金融融资对农户的生产收入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马永强(2011)指出民间放贷的成本会因为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有所波动:西部地区的无息借款比例较高,而东部地区的有息借款比例较高。乌东峰(2013)认为,没有衣食担忧问题但是处于货币焦虑状态并且谋求其他收入来源的的农民构成了中国农民的主体。对于此阶段的农民来说,农村私人贷款和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彼此只是替代品,并不存在互补关系。因此,非正规金融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现阶段农户融资的首选渠道。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国外相关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序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Chakrabotrty(2003)认为,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可以推动传统部门转变为现代部门,因此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Bursess(2005) 调查发现,随着印度政府在农村大量开设商业银行的支行,印度国内的城乡收入差距显著降低。Beck(2007) 利用动态面板数据的研究证明,正规金融的发展不但降低了基尼系数,而且降低了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穷人比例。中国的许多学者也对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邰伦腾(2017)采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的调查数据,从城乡比较的角度研究了正规金融贷款给城乡居民带来的的收入效应和异质性。这一研究表明,农村居民正规金融贷款的收入效应要大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效应。黎翠梅(2015)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对长沙县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深入探究了农户融资对其收入水平、结构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该研究表明农户的融资显著地提高了长沙农户的家庭净收入,同时正规金融的支农效率也明显高于非正规金融。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2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