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泥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惠山泥人基本介绍1
(一)惠山泥人的来源1
(二)惠山泥人的历史变迁2
二、惠山泥人保护和发展现状及分析3
(一)惠山泥人保护和发展现状3
1.政府引导与监管不到位3
2.惠山泥人手工艺者后继无人、缺乏运营意识3
3.经销商存在违法销售“山寨品”现象4
4.民众缺乏互动性和交流渠道4
(二)影响惠山泥人保护和发展的原因分析4
三、对构建保护与发展惠山泥人网络提出的建议5
(一)以政府为引导和监管的网络构建5
1.加强对惠山泥人的政策支持5
2.正确定位惠山泥人,引导正面宣传5
(二)以泥人手工艺者为创新和发展的网络构建5
1.人才队伍的构建和优化5
2.加强产品创新和品牌运营6
(三)以经销商为支持的网络构建6
(四)以民众为互动和反馈的网络构建6
四、总结7
致谢7
参考文献7
无锡惠山泥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引言
惠山泥人作为中国首批非物质遗产之一,发展状况曾盛极一时,名满江浙。其因主要使用惠山地区的“黑泥”制作,故称为“惠山泥人”。并且主要分为“粗货”和“细货”两大类。“粗货”多为玩具,用模具大批量生产,题材多含喜庆吉祥的寓意。“细货”也称为“手捏戏文”,主要取材于戏剧中的精彩场面,人物刻画精美,场面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惠山泥人存在的后继无人、产品单一、山寨横行等问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题逐渐暴露,使其保护和发展面临巨大考验。本文通过行动者网络理论[1]对惠山泥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行动者网络理论,又称转译社会学,属于科学知识社会学领域,以行动者、转译和异质性网络三个概念为核心[1],通过关注行动者和网络之间的并置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来揭示网络构建的动力与模式,分析网络的稳定性与可能发展。[2]其对行动者的动态追踪研究和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对了解惠山泥人的保护和发展关键因素有积极作用。
一、惠山泥人基本介绍
(一)惠山泥人的来源
惠山地处无锡西郊,这里山清水秀,风光绮丽,尤以民间手工艺品“惠山泥人”闻名。惠山泥人的来源,史书上无确切记载,而相关民间传说,说法不一。
一说,始于春秋战国时的孙膑。惠山泥人行业一直尊孙膑为祖师,说泥人是孙膑为破庞涓的五雷阵,用泥土捏制兵将人马,摆阵研究战术。另说始于明朝初期军师刘伯温,为免江南出现帝王将相夺取明朝江山,因而挖取惠山泥土制作泥人,以破惠山的风水。
而依据明末张岱的《陶庵梦记》中的所写:“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泥人等货”。[3]这是关于无锡惠山泥人最早的文字记录,也是推测惠山泥人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基础。
(二)惠山泥人的历史变迁
惠山泥人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时期是明代,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并且其在明代末年已初具规模。依据明末张岱的《陶庵梦记》中的所写:“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泥人等货”[3]可以验证。
在清代,关于惠山泥人也有丰富的历史记载,也初次出现了惠山泥人手工艺人的记载。据徐柯《清稗类钞》(卷四十五《工艺录、泥人条》)记载:“高宗南巡,驾至无锡惠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艺万端,至此命作泥人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之,大称赏,赐锦甚丰。期物至光绪时,尚存颐和园佛香阁中,庚子之乱,为西人携去矣。”[4]文中便提到了当时的著名的惠山泥人大家“王春林”,其作品精妙,甚至皇帝也大为赞赏。
不仅当时的惠山泥人工艺达到顶峰,由于惠山泥人声名鹊起,为了应对飞速增加的泥人订单,惠山还出现了泥人作坊,进行季节性生产。当时,惠山泥人的从业者基本上都负责祠堂和农业,在农闲时进行泥人创作和销售。这一时期泥人主要为“耍货”,即儿童玩具。到道光、咸丰时期,才出现了另一种取材于戏剧的泥人作品,被称为“手捏戏文”。
当时流行的泥人品种有《小花囡》、《大阿福》、《蚕猫》、《张仙送子》等。这些作品只是现在收集到的一部分,远远不能包括这段漫长时间的所有作品,但已经可以看出早期泥人题材的多样性。
近百年来,随着无锡工商业的发达,惠山泥人的生产和发展也随之变化。辛亥革命前期,惠山泥人产业由清末的季节性生产转化为常年生产,泥人作坊的数量逐渐增加,行业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也日益完善,生产水平到了极大的高度。
五四运动以后,这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引起了国家的关注,惠山泥人的发展迎来了历史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艺人们技艺进一步提高,他们经常到上海普益习艺所去交流学习,吸取彩塑经验。在生产技术上,改用了石膏模子、生产速度大大加快了。惠山泥人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的养分,艺术成就突飞猛进,外来的品种丰富了泥人的品种,也丰富了当地艺人们的表现手法。
抗日战争时期,无锡沦陷,惠山泥人也陷入了低谷。抗日战争结束后,惠山泥人的发展也随着手工艺师们的振新而复起。并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抢救与保护工程,使惠山泥人成为了重点发展对象。1954年建立了全国最早的省属民间工艺研究机构——江苏省惠山泥塑创作研究所(现无锡市泥人研究所),同年成立丁无锡市泥人合作社(现无锡市泥人厂),使改行、失业的艺人们有了新的从业属地。[5]这一举措被誉为保护、抢救传统民间工艺的典范。
1986年批准建立了泥人博物馆(现中国泥人博物馆),并于1999年建成并开放,这是国内首家彩塑艺术博物馆。它融博物、艺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于一体。馆藏惠山泥人历史珍品和现代精品1000余件(套),设有历史珍品厅、当代作品厅、惠山泥人演示厅、民间工艺演示厅,展出面积1800平方米。馆藏品以历史沿革的顺序陈列展出,生动地展现了无锡惠山泥人艺术的发展史。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6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