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民满意度的城公共自行车出行分析(附件)【字数:15011】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绪论1
(一)选题背景2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2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2
1.国外概况 2
2.国内概况 2
二、南京市公共交通建设现状3
(一)公共自行车建设现状3
(二)其他公共交通建设现状3
1.轨道交通 3
2.公交 4
(三)共享单车发展现状4
(四)公共自行车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4
1.并行分流 4
2.衔接互补 4
三、初始因子的确定5
(一)实地调研5
(二)资料收集5
四、问卷调查5
(一)问卷设计5
1.问卷内容 5
2.问卷分发 6
3.问卷回收 6
(二)样本特征6
1.性别特征 6
2.年龄特征 6
3.频率特征 7
4.被调查者月收入特征 7
5.出行目的 7
6.总体满意度 8
五、因子分析8
(一)因子分析检验8
(二)主成分因子分析9
1.公因子方差计算 9
2.提取公因子 9
3.公因子命名 10
4.成份得分分析 10
(三)南京市公共自行车居民满意度评价模型11
六、结论与建议12
(一)结论总结 12
1.满意度情况 12
2.因子分析结论 12
(二)发展建议 13
1.加强政府扶持 13
2.改善租赁点规划13
3.优化服务体系13
4.硬件设施设计 13
5.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 14
致谢14
参考文献14
基于居民满意度的城市公共自行车出行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引言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一、 绪论
(一)选题背景
公共自行车系统,又称自行车共享系统,绝大部分又政府组织和管理,在城市中人群密集,人流量大的区域,如集中住宅区、大型商场、旅游景点等地区设置公共自行租赁点,提供租赁服务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这一概念始于1968 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被一群社会自发组织成员首次提出。这些组织成员将一部分自行车粉刷成白色,供首都市民免费骑行[1]。此系统能够随时为城市居民提供适于短途交通的公共自行车骑行服务,满足城市内部短途交通需求,根据租赁时间收取一定租赁费用或者免费提供服务。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较为创新的公共交通方式,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传统公共交通方式的特质,例如绿色无污染、健康出行、租赁便利等。这些特质使得公共自行车在如今追求低碳环保,讲求效率的时代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各国各地政府都开始将其纳入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交通服务,使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内部衔接更加顺畅,整体更加完整,南京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于2013年年初率先在河西地区正式开通运营,由于其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的特点,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大量市民的支持。截至目前,南京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已经运营了5年,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和广泛好评。但是其在管理,调度,规划,硬件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研究目的及意义
轨道交通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然而伴随着公共交通的发展,城市居民出行中“最后一公里”问题,即公共交通末梢的衔接和循环问题也逐渐凸显。城市公共自行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城市公共自行车作为绿色交通工具的一种,具有生产成本低、节能环保、灵活机动等特点,在公共交通网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提倡绿色交通,环保出行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随着国内公共自行车的兴起,有关公共自行车的租赁点选址,管理模式,居民满意度评价,车辆调度等方面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其中,居民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成果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论文立足于居民满意度评价,对南京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构建评价模型,评价运营现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科学的发展建议,为南京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未来的建设提供参考。
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外概况
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顾客满意度理论中的产品就是指诸如地铁、公交、公共自行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顾客即公共交通的使用者——城市居民。顾客满意度是一个新生的论文,而将其运用到公共交通的分析之中,也是近十几年才开始的。2003年赫舍尔和斯多芬收集了大量的居民出行特征数据,构建出了适用于公交车系统的满意度评价模型,并对整个系统的运营时长、车上座椅的安置情况、公交车垃圾清理情况和公交车司机技术及服务态度等指标对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科学分析[2]。
而国外在上世纪就已经展开了对公共自行车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自行车系统总体布局等方面。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Karel将荷兰、德国和英国三个国家的自行车系统对比,发现市民通常在出行距离为2至5公里时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并且使用意愿明显受到机动车拥有情况的影响[3]。Noland通过分发问卷,收集了费城居民的出行数据,分析后得出天气状况、自行车性能、出行目的地远近、车道状况等因素会对市民选择自行车绿色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