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保护与传承【字数:8321】
through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terviews,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概况研究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也是各民族精神情感的象征,更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但在今天,社会经济的迅速进步使得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处境一天不如一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也不如从前顺利,遭受了许多的困难与挫折,越来越多的拥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更有甚者,因为缺少传承人而逐步走向消亡。所以在利用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余,也不能忘记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对的危机提出解决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是将歌、舞、乐包含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文化,它结构复杂、音乐形态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自 2005 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其传承、传播与保护问题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形成了一个木卡姆学的新兴学科,在音乐本体、音乐史、音乐教育、音乐传承、保护和传播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很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1]。本文将从维吾尔木卡姆的现状研究、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重点研究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在未来发展中的继承人的培养、十二木卡姆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十二木卡姆保护措施等方面,并提出有效方案。 概念界定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通过艺术、文学、语言、口头传说、手工艺、民间传说、神话、信仰、习俗、礼仪等来呈现的文化[2]。2.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概念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是一种大型传统音乐,汇集歌、舞、乐为一体。现在的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艺术是由从汉唐时代传承至现在的木卡姆文化整理编撰而成的,经过长久时间的发展,一代一代的流传到现在,继承结合了多种类型的不同的传统文化。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主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区传承与发展,其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哈密、吐鲁番、喀什等地区的木卡姆以及刀郎木卡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是新疆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同时被国家列入了“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外国学者Peter.J.Nas在他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杰作》一文中,主要描写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衍生相关部分的文字概念界定。Harriet Deacon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规划》一文中,重点表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该学者表示政府与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应该和对物质遗产的重视相同,并且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式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执行。Rex Nettleford在其文章《非物质遗产的迁移、传承和维持保护》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并详细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迁移过程中受到外界种种影响而造成的遗产流失、衰亡现象以及在迁移中促进传承和创新的积极影响,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Kenji Yoshida在其《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可以通过物质具象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时很难展示的价值和重要性,增强大众的保护意识。由此可以知道,国外研究重点侧重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保护和管理措施等。2.国内研究现状(1)十二木卡姆概况 著名学者赛福鼎·艾则孜在其专著《论维吾尔木卡姆》中详细的介绍了维吾尔木卡姆的发展与传承的历史,提出维吾尔木卡姆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并指出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3]。学者张伯瑜在其文章中描述了木卡姆的区域分布、称谓、含义等,从不同角度描写木卡姆所具有的地域特性,还从传承角度详细分析了木卡姆[4]。周吉在《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及对策》中提出,新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是由刀郎木卡姆以及吐鲁番、哈密、喀什等地区的地方木卡姆组成的[5]。(2)十二木卡姆的传承学者王建朝在其《新疆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的当代变迁及其原因探析》一文中,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口述资料,从不同角度对和田地区木卡姆的变迁进行分析,并寻找原因,为深入研究提供资料依据[6]。阿布都外力·克热木在其文中,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交流得到了很大的空间,也对一些民间艺术带来了毁灭性的冲击。该文从木卡姆面临的危机出发,分析了木卡姆艺术濒临灭亡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7]。在《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传承方式述略》文中,余艳认为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如何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生存、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新传承方式的建议[8]。赵艳、宋沛在《当代社会变迁对维吾尔族木卡姆传承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维吾尔族木卡姆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剧大变化,社会变迁在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9]。在《略论〈哈密木卡姆〉的传承及面临的问题》一文中,作者认为,哈密木卡姆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些许的成绩,但文化传播的现代化已影响到其生存[10]。纯舞台化纯文字化不能满足传承的需要,结合木卡姆民间传承方式才能解决维吾尔木卡姆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问题。王艳玲在《多元化的传承与创作传承———再谈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传承与保护》一文中通过对当前传承与保护这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几种有效方式进行梳理,着重阐述创作传承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所承担的历史使命[11]。肉克亚古力·马合木提在《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一文中指出,我国每个民族都有它们独特的音乐文化,新疆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也是其中之一。在当今市场化背景下,木卡姆艺术面临很多不利于传承发展的新情况,因此要重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12]。曹立中在他的《文化大发展时期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探析———以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传承与保护为例》中明确表示,由于现代多元文化和经济大发展的影响,传统文化正在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巨大挑战。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久社会实践中累积得到的智慧产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紧密联系,同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人类自身的努力,然而在人类文明发展到城市文明之后,工业化的脚步逐渐侵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地区,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在文化博物馆、民俗表演以及民间传说中,慢慢的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化出去了[13]。在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来看,有些是希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取经济利益,有一些是继承并发扬祖先优秀传统文化,但更多的人则是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很少。(一)建立传承中心为了让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得到更好更完整的保护和传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等法律条例,通过国家立项的方式,分别在十二木卡姆活动最为频繁的几个地区建立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传承中心。截至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已在吐鲁番、哈密、喀什以及阿克苏设置了文化传承中心。 木卡姆传承中心对木卡姆传承与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散的民间木卡姆传承人在木卡姆传承中心积极开展各种表演宣传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木卡姆的传承保护。(二)与民间习俗紧密联系调查结果显示民俗活动中木卡姆演出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店铺开张以及大型的民间节日活动等场合,木卡姆更是重要的活动。 从很久以前传承下来的民风习俗为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播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也成为木卡姆艺术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民间传统的娱乐休闲活动之一,是维吾尔人民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为木卡姆传播发展提供重要机会的平台,更重要的一点是在麦西来甫活动开展时会有更多对十二木卡姆感兴趣的年轻一代,更加有利于培养木卡姆继承人。在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要送孩子去学校学习,如若不然就送到麦西来甫”就是对其很好的证明。由此可见,木卡姆与民间的麦西热甫已经形成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格局,为木卡姆在民间的传承提供了舞台和发展空间。(三)政府的帮助各地区的木卡姆艺术由于在同一片区域形成,经历同样的发展历程,拥有同样的物质基础,在内容或传承方式等方面肯定有共同的特性。然而新疆地域广阔,地理因素会影响各地区木卡姆的自我发展,对十二木卡姆的整体发展与传承有着消极的影响。这时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其次,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作为具有口口相传,一对一教授的传承特性的民间艺术,首要考虑的就是将长久以来传承下来的便于记录的资料利用可保存手段记录下来。一九九八年出版的《吐鲁番木卡姆》一书是政府提供帮助下的现今研究吐鲁番木卡姆的第一手文字资料。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一)公众缺乏保护意识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体现在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因此各族人民是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但大多数人根本不了解其内涵与价值意义,并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消亡视若无睹。如今政府专注于经济发展,人民比较热衷于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对经济发展的热情远远大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再加上全球化,各级地方政府不停盲目发展经济,造成文化资源的破坏,但普通民众却无暇顾及。反映了普通民众对政府过度依赖,缺少积极主动的保护意识[14]。 (二)社会变迁造成文化失传很久以前的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优势和民族的天赋,在文化艺术方面得到了很多的优秀成果,当时的每一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文明。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交流与互相排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继续发展的优势。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脚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被占据。社会变迁因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于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而逐渐被遗忘。传统文化渐渐走向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造非物质文化的民族和其流传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会以民族和地域为载体代代传承。在现代社会中,非物质文化经常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与排挤,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生存空间逐渐被侵占,有些非物质文化正在面临逐渐走向消亡的局面。而这些逐渐走向消亡的非物质文化中的许多优秀部分却成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15]。(三)十二木卡姆继承人的缺失随着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大大小小的破坏,由于过度的开发和不合理的使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继续传承发展。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逝去后便再没有了传承者,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不知所踪,曾经流传最广的文化遗产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以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为例,如今的维吾尔族年青一代,对木卡姆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至都对其不感兴趣,更别提了解木卡姆的价值。甚至作为维吾尔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木卡姆也将要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培养工作迫在眉睫[17]。四、保护与传承十二木卡姆的对策(一)提高公众保护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提高公众参与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度不够高,有公众自身原因,如个人价值取向的不同、责任意识有差异等,也有外在原因,如公众参与的保障或配套制度不健全、渠道与方式不丰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在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而这一工作需要从政府和公众两个层面着手。从政府的层面来讲,要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氛围。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公众尽快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其自觉利用、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公众的层面讲,要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公众自发自觉的行为。。公民保护是进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提高新疆各民族公众的保护意识,要转变思想,找到适合的发展传承道路并进行合理规划,紧跟时代的脚步。将公民保护上升至社会保护,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保护途径。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手段,向公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政府门户网站应该做好宣传工作,及时在网上更新保护工作的最新情况让普通民众也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借助群众的力量[18]。(二)培养十二木卡姆继承人很多民间说唱工艺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的。因此,应该提高继承人的社会地位,积极抢救失去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优秀民间艺人教导徒弟传授技艺。还需要注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者和研究者,同时要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和弘扬者以适当的政策扶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代人薪火相传,不断努力地进行下去。(三)完善政府保护1.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全面实施。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还没有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价值极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尚未得到法律保护。政府机构和民间文化工作者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缺乏相应的明确法律依据。应当要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样既可借助法律法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法律形式保护起来。立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国家应该尽快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全面实施,保护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真正做到法律层面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行起到了指导作用,并且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2.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需要充分利用机会,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16]。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始迟于其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不容乐观。把国外先进合理的经验引进来,结合实际情况,便可以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添砖加瓦。 五、总结现如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处于初步阶段,但是也正在走向规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更加的适应社会发展。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更加进一步的规划,也需要更加有效的保护手段,同样也更加需要公众积极的参与。十二木卡姆的保护工作已初步形成体系,新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得到了很好的成绩,已经成立了较为健全的保护系统,颁布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加大。 木卡姆艺术的系统性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迅速繁荣,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与帮助和政策之下,维吾尔木卡姆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得十二木卡姆的保护与传承得到了发展。笔者认为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与保护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对十二木卡姆艺术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也会被开辟的越来越深入。致谢参考文献阿布都外力·克热木.基于知网数据的维吾尔木卡姆传承、传播与保护研究文献综述(1985~2016)[J].音乐探索,2017(03):45-53.古丽巴哈尔·塞麦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木卡姆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4-5.[3] 赛福鼎·艾则孜.论维吾尔木卡姆[M].北京: 民族出版社,1992.10-12.[4] 张伯瑜.“木卡姆”音乐的传承与地域特征[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1).[5] 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及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07(3).[6] 王建朝.新疆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的当代变迁及其原因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2).[7]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传承危机及其抢救措施[J].全国商情( 理论版),2008(12).[8] 余艳.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传承方式述略[J].艺术研究,2014(1).[9] 赵艳,宋沛.当代社会变迁对维吾尔族木卡姆传承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14(8).[10] 努斯热提·图尔迪.略论《哈密木卡姆》的传承及面临的问题[J].新疆大学学报,2007(03).[11] 王艳玲.多元化的传承与创作传承———再谈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传承与保护[J].黄河之声,2010(12).[12] 肉克亚古力·马合木提.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与保护[N].中国文物报,2013-01-23(003).[13]张佳运. 基于文化地理视角的新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新疆大学,2016.[14]高坤. 新疆世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新疆大学,2012.[15]徐鑫.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02):48-50.[16]LIAO Li.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Linguistic Culture Resources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J].Ecological Economy,2017,13(03):254-260.[17]毛晓莹.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C-E Translation of Sichu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ext[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09.[18]高佳燕.The Heterogloss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loring TCM as Cultural Heritage in Shuitingmen Neighborhood[D].浙江:浙江大学,2012.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概况1
(一)研究背景1
(二)概念界定2
(三)研究现状2
1.国外研究现状2
2.国内研究现状2
二、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保护与传承3
(一)建立传承中心 4
(二)与民间习俗紧密联系 4
(三)政府的帮助 4
三、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保护与传承的问题5
(一)公众缺乏保护意识 5
(二)社会变迁造成文化失传 5
(三)十二木卡姆继承人的缺失 5
四、保护与传承十二木卡姆的对策6
(一)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6
(二)培养十二木卡姆继承人 6
(三)完善政府保护 6
总结6
致谢7
参考文献7
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保护与传承
引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3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