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淮海戏保护与发展研究【字数:11816】

2024-02-25 15:4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淮海戏作为江苏北部淮海地区的代表性戏曲文化,在江苏戏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日渐提高,而作为淮海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淮海戏如今却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发展危机。淮海戏具有动听优美的唱腔、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十分能够体现出淮海地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彰显地域传统民俗民风、活跃城乡文化生活等方面,淮海戏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以淮海戏的保护与发展作为主要研究方面,通过对淮海戏现状的调查,以及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访谈来得出保护发展淮海戏的举措。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绪论1
一、淮海戏概况2
(一)淮海戏历史渊源2
(二)淮海戏发展历史3
1.解放前淮海戏的发展3
2.解放后淮海戏的发展3
二、淮海戏保护与发展概况3(一)淮海戏的传承模式——“口传心授”3(二)淮海戏保护与发展现状4
1.淮海戏近年传承优秀成果4
2.淮海戏传承的现有条件4
3.淮海戏在当地中小学生中认知调查5
三、淮海戏传承与发展困境5
(一)淮海戏传承与发展弊端5
(二)未适时借助传媒手段发展自身6
(三)缺乏资金维持戏剧团 6
四、淮海戏保护与发展的措施6
(二)开发利用淮海戏的商业价值6
(三)促进淮海戏走进青少年生活7
(四)改良淮海戏使其与现代文化相融7
(五)做好淮海戏的剧本翻译与剧本保护工作7
五、结语8
致谢8
参考文献8
附录10
淮海戏保护与发展研究
引言
选择淮海戏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淮海戏是淮海地区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近年来却因为缺少受众以及没有后续接班人创新不力等种种原因而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走到了濒危的处境。而淮海戏在反应淮海当地民风民俗以及传播传统文化方面还是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戏曲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文化的多样性,不让这一地方戏曲种类难以为继,为其保护发展工作进行研究,希望淮海戏能够迎来下一个春天。
而关于淮海戏的研究现状笔者也对此进行了总结。目前有关淮海戏现状调查的文章在知网上可以找到70篇左右,而专门对于淮海戏保护传承对策研究的文章则少之又少,但是笔者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调查实情总结,已经可以完成此部分的工作。
在前人研究的重点工作中对于淮海戏落寞现状的研究尤占多数,跟据研究对比,目前广受认可的淮海戏落寞原因有以下两个。
第一个观点是淮海戏的落寞是由于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4]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两个影响,一是农村面积越来越小,农村人口也越来越少。二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不再局限于只能通过观看戏剧表演来满足文化需求。淮海戏起源于苏北农村,最初的受众就是广大农民,而这些原始条件的消退使得淮海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从而淮海戏的演出数量也日益缩减,这项戏曲在当地也就知名度日益下降,满满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淮海戏落寞的原因之一。
以上两个由前人总结提出的观点一个是客观环境方面的因素导致这一现象,另一个认为人才储备是更重要的一个因素,笔者认为两者都是十分客观的分析结果。据实地调查以及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看,淮海戏的剧本以及曲目的不完整即戏曲本身没有得到好的保护这一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一直以来淮海戏都没有开展系统的保护工作,甚至传授只能依靠艺人之间的口述,没有专门的剧目来汇编总结,因此很容易造成曲目的遗忘丢失,以及表演的不严谨性,后人继承起来也就又很大的难度,因此对淮海戏剧目本身的保护也是目前急需开展的一项工作。
而对淮海戏进行研究的目的与研究价值方面,首先淮海戏是来源于民生的民间艺术形式,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等同于对人民大众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落实。每一个当地文化其实就是在反映当地的民生民俗,因此很容易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并且地区的文化认同感在苏北这个地方还是较为明显的,人们往往偏向于当地土生土长的文化,尤其是淮海戏这样的苏北当地的来源于群众生活的文化。因此寄希望于对地方传统小戏曲文化的保护发展借机带动当地相关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渠道。在当下这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多样化的局面下,为了挽救濒危的地方小戏种,同时也是为了以此来推动当地文化的整体发展,[7]是一项重要并且急需开展的工作。而在众多的学者观点中要想发展传统戏曲文化还是要先借助地方小戏曲的发展来培养受众,使人们对此有了兴趣,也就能够推动传统戏曲文化的整体发展。[6]
一、 淮海戏概况
(一)淮海戏历史渊源
淮海戏最早的艺术来源于民间的说唱故事一种——“门头词”,这种表演形式多是街头表演沿门说唱,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清朝道光十年之后,艺人们开始自发结社开始进行演出,演出剧目为对子戏,内容大多是讲述当地农村生活以及民间故事。而在光绪六年之后,淮海戏的演出规模开始逐渐扩大,形成了季节性的演出班子,开始有了固定的演出时间地点,也与京剧、徽剧很好地进行了融合,很多场次也进行同台演出,艺术手段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丰富[9]。
而淮海戏其名的由来有很多说法,一说因为是起源于淮海地区所以叫淮海戏。而又一说法是淮海戏原被称作“拉魂腔”,后因起源于海州,经过一系列的变动,淮海戏最初的艺人又搬迁至淮安地区,故将二者结合称为淮海戏。[10]
淮海戏发展历史
淮海戏的早期历史已没有文献资料可供考究,许多文献以及从业人员在抗日战争期间收到了侵害,因此现存记载的发历史展是从抗日战争结束以来,也就是1945年。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3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