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更新视角下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字数:13694】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有机更新理论及应用2
(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2
1.历史文化街区 2
2.保护对象与保护方法2
(二)有机更新2
1.原始理论3
2.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应用与发展3
3.应用于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思路3
二、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概况3
(一)街区整体格局与风貌3
(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4
1.甘熙宅第保护完好,其他建筑与外部协调性不足4
2.文物书籍的保护割裂历史文脉4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4
1.传统技艺的精神内涵迷失 4
2.传统表演、医药与现代休闲生活节奏不契合 5
3.南京民俗失去现实根基5
三、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问题5
(一)街区布局偏离功能定位,整体性遭破坏5
(二)文化传承难以衔接历史与当代6
1.文化传承割裂历史文脉6
2.传承方式脱离现代生活6
(三)原住民流失,缺乏话语权6
1.大量原住民搬迁,本地原住民老龄化6
2.原住民在街区管理中失语7
四、熙南里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策7
(一)置换街区内部空间7
1.置换“微空间”7
2.置入民俗风物7
(二)多样活动让街区文化“活”起来7
1.特色活动传承历史文脉8
2.日常活动构建仪式感8
(三)发挥民众主体作用8
1.保障原住民利益,开展回迁工作 8
2.街区由南京民众共建共享 8
结语9
致谢9
参考文献9“有机更新”视角下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曾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况。近些年来,不仅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日益重视,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民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了解与保护热情也激增。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坐落于迄今有两千余年城市发展史的南京老城南,在建筑上,经过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大规模破坏加上危旧房改造计划,其虽不至于面目全非,但是能展现其昔日风貌的也就只有甘熙宅第了。从内在文化看,由于缺乏生动有效的表达方式,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大多南京本地文化与民俗也仅仅流于“表演”而难以与当代人的生活建立关联,失去灵魂。传统的“静态保护模式”、“大规模更新保护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出来,而具有小规模、渐进式保护特色的“有机更新”发展思路在当今业内专家学者中备受推崇,本文便从“有机更新”视角探索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策略,力求针对性强,有一定前瞻性和实用性。
一、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有机更新理论及应用
本文旨在利用“有机更新”理论对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路径进行探索,所以系统梳理了“历史文化街区”和“有机更新”的相关文献。通过梳理“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内涵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对象和方法,了解学界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面的研究思路。“有机更新”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理论,本文通过梳理“有机更新”的原始理论和近年来的新发展新应用,把握“有机更新”的内在本质,为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寻找更灵活多元的保护思路。
(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首先要了解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中观层面的概念。其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对象内容丰富,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区原住民等。保护方法则多种多种,有不同的侧重点。
1.历史文化街区
根据2008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街区”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2] 2007 年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第二款将历史文化街区界定为: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3] 由此可见,“历史文化街区”是对城市范围内一定区域的指称。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是界于微观(文物建筑)和宏观(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中观层面的概念。
2.保护对象与保护方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主要包括保护对象和保护方法两部分。
(1)保护对象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对象首先是作为实物的街区建筑、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由建筑、文物等组合成的街区原有格局和独特气质风貌。除此之外,还有由历代居民长期在此生活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民俗等。如今,越来越多的保护单位也注意到对人——街区原住民的保护。原住民造就了街区文化,所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对象也必然包括原住民。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3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