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农业水利遗产汉中五门堰的保护研究【字数:12029】

2024-02-25 15:4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兴国必先兴水。古代水利工程是人类科学进步的见证,悠久的文明留下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古代农业水利遗产,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工程价值,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价值。五门堰创建于公元7年、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于2017年10月当选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传承至今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并依旧发挥着重要的水利价值。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五门堰在保护传承中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一农业水利遗产,本研究从实地出发,发现其保护中存在问题,深刻挖掘背后原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五门堰概况及保护价值 2
(一)五门堰概况 2
(二)保护价值 2
1.人文历史价值 2
2.科学价值 3
3.水利价值 3
二、五门堰保护内容及现状 3
(一)保护内容 3
(二)五门堰的保护现状 3
1.主体保护现状 3
2.外延保护现状 3
3.管理保护现状 4
4.开发现状 4
三、五门堰保护存在的问题 4
(一)人为因素的破坏 4
(二)政府管理低效 5
(三)保护缺乏资金 5
(五)水利价值减弱 5
(六)缺乏保护性旅游开发 6
四、五门堰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6
(一)前期加强管理,改善五门堰整体风貌 6
1.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6
3.梳理历史文化遗产 6
4.进行环境治理 7
5.扩宽资金来源 7
6.完善基础设施 7
7.规划治理河道和灌区 7
(二)后期进行合理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7
1.进行区域性旅游规划建设 8
2.建立水利遗产公园 8
3.加大宣传,提高整体知名度 8
总结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农业水利遗产汉中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五门堰的保护研究
引言
农业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产业,而农业水利遗产不仅记录了农业的发展与繁荣,更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遗产”是历史的产物,除各种具体的物质性水利工程外,还包括治水理念,思想以及水文化的管理等。因此水利遗产即包含水利工程、建造等主体物质部分,也有诸多附属文化遗产,如附属建筑、碑刻、历史典籍等。农业水利遗产是“水利遗产” 和 “农业遗产”交集的一种形态。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在进行农业遗产分类时,将农业水利遗产界定为 “独特的灌溉和水土资源管理系统”,与其他遗产相比,农业水利遗产更注重以 “活态”的方式来维系文化环境价值的真实性。因此,农业水利遗产不仅包括其现实的物质活体,还要包括依托农业型水利遗产的各种非物质形态。[1]今天,许多古代农业水利遗产仍然得以保存,且继续发挥作用,他们全面完整地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水利建设的状况及其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2]然而,更多珍贵的农业水利遗产随历史而消散,被人们所遗忘。如今,这种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汉中五门堰是古代典型低坝拦河灌溉工程,自建立公元7年后,一直矗立于湑水河畔,养育两岸百姓,并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以汉中五门堰为研究对象,深刻发掘其保护传承中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小型农业水利遗产的保护献言献策。
一、五门堰概况及保护价值
汉中五门堰位于陕西省城固县城以北15公里许家庙镇东南0.5公里处,渠首并列五洞进水,故称五门堰。五门堰作为低坝引水灌溉工程类农业水利遗产,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毁坏、有重建、有扩建,但在自公元7年建造至今的2000多年里,它一直哺育着两岸百姓,直到今日还灌溉着7000多亩良田,对当地农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且,在这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五门堰在各代先民的维护中,凝聚了深厚的人文价值。
五门堰现主要保护内容包含主体和外延两个部分。[3]主体部分由堰口、堰坝、堰渠三部分组成,三部分相互连接,相互依存,对区域的灌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主体外,还有衍生管理机构,辅助设施,相关人文或历史文化遗产等外延部分。五门堰外延主要包含龙门寺、太白楼、大佛殿、禹稷殿以及水利碑林等众多建筑遗产[4]。这一部分虽然不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历史价值依然不菲。
(一)五门堰概况
汉中五门堰始建于西汉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可考史料记载,在南宋绍兴年前有名为唐公堰,上共有筒车九轮,车灌溉城固县许家庙镇的万家营、竹园、后湾、新马院一带土地。约在南宋绍兴初年(1131~1136),五门堰被百姓为保堤,从一洞改为五洞并列引水,由此唐公改称五门堰。
初期主要用竹木搭建成槽,并用木石加固。木槽数量增多,灌溉面积逐年增大。到元至正年,灌溉面积已达4万余亩。但因木槽太容易被摧毁,到元正七年县令尹蒲庸力排众议,用铁石垒堰,建造石渠,从而改变了五门堰灌区的整体灌溉条件。
后代先贤也不懈努力,为五门堰的保护传承做出巨大贡献。明弘治五年(1492年)郝晟任县令带领民众扩宽渠道,修建好后,渠宽四丈,深二丈,流量激增,并且渠体延伸下游六、七里,使五门堰灌区达五万亩。由于水量有限,五门堰对旱田水田进行严格划,从而形成了特殊的耕作制度。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知县乔起风在渠首建五洞石坎,并在下游修建活堰,用以退水,在堰首西创修禹稷庙3间,官房20余间。道光二十一年改退水闸(即小龙门)为退水冲沙闸,并且重修扩建,并沿用至今。至清末五门堰仍灌溉三万余亩良田。[5]
新中国成立后,五门堰的保护得到长足的发展。1952年,县政府批准成立五门堰水利修建委员会,并且灌溉区各乡镇筹资重修五门堰旧址。1953成立五门堰水利委员会。而后1980年7月,五门堰因被大水冲毁,国家出资数万改石制为钢筋混凝土,并加固堰坝,1980年7月五门堰被洪水摧毁后,国家立即补助1.5万元进行复修,用钢筋编笼加固堰坝。[6]1984年,五门堰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城固县五门堰文物管理所,国家拨款2万元,按古样修葺观音阁等建筑,堰首禹稷殿、太白楼等建筑均仿古刷新。2006年,五门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2017五门堰同山河堰、杨填堰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全国甚至世界的瞩目。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3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