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异地代补利益协调机制研究【字数:12275】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2
Key words 2
一、绪论 2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三)技术路线 3
(一)国外研究进展 4
(二)国内研究进展 5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6
(一)相关概念 6
(二)理论基础 6
四、省级耕地盈亏分区划分 6
(一)耕地需求量的测算 6
(二)耕地供给量的测算 8
(三)耕地盈余(赤字)计算方法 8
(四)耕地盈亏分区结果 9
(五)与已有分区结果的对比 10
五、耕地指标补偿标准测算 11
(一)测算方法:机会成本法 11
(二)测算结果 12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12
(一)研究结论 12
(二)建议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5
耕地异地代补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引言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在我国耕地保护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耕地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耕地流失问题严重,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很多时候并没有将耕地外部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纳入到耕地利用收益之中,产生耕地外部性,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效益差即耕地占用方与耕地补充方从中所获收益差异巨大,意味着我们必须对耕地补充方进行合理的补偿,显化耕地生态社会效益,使其外部性内部化。
对耕地保护的完善补偿机制的关键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耕地保护政策的形成,可以形成对耕地保护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切实提高其积极性。此前,在耕地保护中长期缺乏经济激励,耕地保护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补偿和激励,有限的耕地被占用者无偿使用或以较低成本占用,只有通过某种手段才能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而进行耕地保护补偿正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结合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现状来看,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突出而耕地资源不足,相反耕地资源足却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严重不协调,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协调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促进耕地指标在省域间进行流转,保护耕地,保证统筹补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实现土地资源总体效益最大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并带动脱贫攻坚,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耕地占补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实现跨区域耕地指标调节的必要性,并从全国角度进行耕地盈余分区,确定耕地调剂区、耕地平衡区、补充耕地区,确定跨区域横向补充耕地的流向,并参考借鉴其他学者确定补偿标准的方法,采用机会成本法测算确定耕地调剂区各省份耕地指标的补偿标准,对实现补偿主体间利益协调、促进省际间耕地占补平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阅读整理国内外文献,并基于我国较发达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而补充耕地成本高以及耕地资源富足区经济增长难度大的现实情况分析实施跨省域补充耕地的必要性;测算各区域耕地盈亏量,并以此为基础,对各省进行盈亏分区,确定跨省域耕地调剂区和补充耕地区;最后,利用机会成本法测算跨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合理长效地开展省际间耕地占补平衡。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耕地保护方面的文献获得已有的耕地占补方面的成果和还存在的问题,并阅读近期颁布的有关实施跨省域补充耕地的政策性文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支持。
(2)定量分析法
搜集各省份耕地资源数据(包括耕地数量、耕地质量两块),计算耕地需求量和供给量;通过各省份耕地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其盈亏量,分为盈余、平衡、赤字三区,并由此确定耕地调剂区和补充耕地区;通过机会成本法确定耕地调剂区耕地指标补偿标准。
(3)定性分析方法
在确定耕地调剂区和补充区的基础上用定性的方法分析各自的利益所在,并提出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的对策性建议。
(三)技术路线
由于我国面临各省份耕地供给、需求不平衡的现实情况,造成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在省级层面严重不协调。通过耕地需求量与供给量的预测确定耕地补偿分区,确定耕地指标流向;进而运用机会成本法确定一个合理的补偿标准,来调解利益各方的利益诉求,实现省级层面耕地占补平衡。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有关耕地保护补偿的研究主要有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测算和耕地生态补偿等内容,并基于研究将理论研究进一步付诸于实践探索。
1.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测算
一些学者注重耕地非市场价值的评估,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创造的无法通过市场实现的社会、生态价值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外部性补偿标准。基于耕地的生态和社会方面的非市场价值,国外学者主要使用条件价值法(CVM),特征值法(HPM),和旅行费用法(TCM),来评估耕地。
(1)条件价值法(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这是基于某一物品有市场可以进行交换的假设,随机以调查、询问的方式随机选取消费者进行调查,确定消费者愿意为保护该物品而支付的最大货币数量(WTP,willingness to pay),或者因失去该物品而能够接受补偿的最少货币数量(WTA,willingness to accept),由此测算出某项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该理论最早由Criacy Wantrup于1947年首次提出,Davis在1963年在实践首次应用此理论,此理论在评估自然资源的娱乐休憩、狩猎和美学效益的经济价值中应用广泛。Daniel Franco(2001)[1]在农地景观改良评估研究中应用CVM法,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网络是实现农地景观改良的一种手段,当地民众对其由较高的支付意愿。Hideo Aizaki等(2006)[2]采用条件价值评估了日本的农地,得出每户受访者的平均支付意愿是4144日元每年。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2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