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海绵城的测度方式基于生态用地格局【字数:11645】

2024-02-25 12:4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城市的快速发展引致用地类型的剧烈变化,生态用地的数量和格局不断改变。近年,海绵城市建设得到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城市愈加重视城市海绵体的建设。生态用地作为生态海绵体,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而生态用地格局是影响其发挥海绵作用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从生态用地格局的角度,探索表征城市海绵能力的新方式,构建测度体系为目标,探索生态用地格局和城市海绵能力之间的联系,将体现生态用地格局的景观指数处理后作为评价因子加入测度体系。以2000年-2015年的南京市为例,测度结果表现其生态用地海绵能力有些许下降,变化很小,正与事实相符。合理布局生态用地,提高生态用地的雨洪调控能力,可以成为未来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方向。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相关概念2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2
(二)海绵城市的测度方式2
(三)城市的生态海绵体:生态用地3
二、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3
(一)区域概况3
(二)研究方法4
1.景观指数选取4
2.数据处理5
三、测度体系的构建5
(一)两级测度指标5
1.两级指标的权重确定6
2.指标的得分计算方式7
(二)技术路线7
四、结果与分析7
(一)测度结果7
1.结果计算7
(1)类型水平指标得分7
(2)景观水平指标得分8
(3)综合得分9
2.结果分析9
(二)描述性分析9
五、结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海绵城市的测度方式
——基于生态用地格局
引言
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大部分城市的建设保持着高速,城区边界不断向外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伴随着农用地与未利用地的减少,也就意味着生态用地的格局在改变。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的城市规划中,城市生态常常是被忽视的部分,加之人口、产业的增加,如今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的城市在水环境方面面临着雨洪内涝、水系污染、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枯竭、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一系列严重的水生态问题。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安全问题三个方面。探其原因,主要是屋面、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的下垫面硬化,破坏了自然生态本底,破坏了自然原生的适应水环境变化的“海绵体”功能。在城市雨洪方面,70%-80%的降雨形成径流,却仅有20%-30%的雨水能够入渗地下,城市应对暴雨灾害的能力明显下降。
针对这些严峻的水问题,我国开始重视城市的水生态,分析城市面临的水环境问题,不断探索发达国家的雨洪管理经验与我国城市水环境状况相结合的城市生态规划模式,于21世纪初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的思路。
2014年底至2015年初,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产生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明确了海绵城市发展方向,让海绵城市建设不仅限于试点,所有城市都应该重视。这一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持续推进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评价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即城市的海绵化程度测度方式。本文以南京市为例,从生态用地格局的角度,探究2000年2015年这15年间南京市城市海绵体的功用变化。
一、相关概念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是一种运用了海绵特性的城市建设形态,能够高效地吸纳、储存和净化雨水,也能够适时地涵养、释放城市的蓄水。
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是通过建设“海绵体”恢复地表雨水自然下渗的能力,来降低雨水的产汇流,使其地表径流减小,尽可能达到开发前的状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1]。是西方城市雨洪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变化与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侧重于协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水文生态系统的关系。
西方的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开始,最佳管理措施从基于微观尺度的景观控制发展至后来的综合性控制降雨径流水量和水质的生态可持续。通常分成雨水池(塘)、雨水湿地、渗透设施、生物滞留和过滤设施等工程性措施,和各种管理措施的非工程性措施两大类[2]。低影响开发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通过策略设计模仿开发前土地的利用状态与功能,控制暴雨产生的突增径流和污染,使场地拥有近似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并且重视利用场地的自然特点来构建分布式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重视自然功用的雨水管理网络,减少开发行为对场地水文状况的冲击[3,4]。
2003年,国内提出具有海绵城市意义的“海绵”概念。2007年,天津桥园湿地系统的设计,是通过简单的填挖方形成泡状生态海绵体,同时解决城市内涝和修复棕地生态,提供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5]。2009年的秦皇岛滨海生态修复和2010年的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也运用了类似的绿色海绵工程,获得较成功的效果[6,7]。
尽管工程性措施能够从应用技术上控制雨洪,维稳城市水生态,然而归根是人造工程参与水循环过程。自然中本就存在的生态用地也同样拥有调节水文的能力,在管理城市雨洪的实践中加入对生态用地的考虑与布局,最大化发挥土地自带的海绵体的调节作用,理论上会有更大的成效。城市雨洪管理的效果在小规模、分布式工程设施建设的状态下更佳,可想分散海绵体联结形成的管理网络,能更好地发挥调节水文的自然功用。
西方的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远早于国内的海绵城市,然而不难发现,雨洪管理的重心始终在于城市水圈和工程性控制。过去的海绵城市建设也主要在生态设施、绿色海绵工程等项目,本研究在水循环中增加土地这一因子,将尺度扩大到生态用地格局,探讨生态用地格局对城市水生态的影响,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评价海绵城市的效果。
(二)海绵城市的测度方式
在过去的研究中,对海绵城市进行测度方式探究的内容并不多。从工程措施的角度,胡彩虹等[8]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模拟 LID 措施组合情景,评估其雨洪调控能力。随雨洪管理向资源环境方向的延伸,2000年后土地利用决策与规划加入城市雨洪调控机制的构建,土地成为雨洪管理的重要因子[9,10]。朱玲等[11]定量化模拟和对比城市的规划方案,评估相互间热岛强度差异,从城市热岛效应缓解效果的角度测度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效。徐心一等[12]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水环境安全、水资源利用、水污染治理和水人居建设四个评价因素,探讨分区规划的方式。苏伟忠等[13]提出流域尺度上,土地利用调蓄视角的4类差别化雨洪管理战略模式:创建、防御、拓展与保护模式。赵银兵等[14]将生态恢复作为改善城市水生态的重要建设方式,在技术方法上融合生态水文途径,提升城市的海绵能力。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2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