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安全和景观服务视角下的农地结构优化研究以姜堰区为例【字数:12368】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绪论 2
(一)研究背景 2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2
1.农地结构优化方式研究 2
2.农地景观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 3
3.综合述评 3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3
1.研究内容 3
2.研究方法 3
3.技术路线 4
二、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4
(一)相关概念 4
1.土地生态安全 4
2.土地利用景观格局 4
(二)理论基础 4
1.景观生态理论 4
2.人地关系理论 4
3.可持续发展理论 5
三、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5
(一)研究区概况 5
1.自然地理概况 5
2.社会经济概况 5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5
1.数据来源 5
2.数据处理 5
四、 研究区生态安全及景观服务分析 6
(一)姜堰区土地利用状况 6
1.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用地所占比重较大 6
2.建设用地扩增,耕地保护任务艰巨 6
3.水域面积减少,生态保护亟待加强 6
(二)姜堰区农地生态安全分析 6
1.农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选取 6
2.斑块类型特征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指数分析 7
3.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分析 8
4.景观破碎化与聚集度分析 8
(三)姜堰区农地景观服务分析 9
(四)姜堰区农地生态安全与景观服务状况对农地结构优化的要求 9
五、 研究区农地结构优化策略 9
(一)姜堰区农地结构优化原则 9
1.整体性原则 9
2.多样性原则 9
3.持续性原则 9
4.公众参与原则 10
(二)姜堰区农地结构调整措施 10
1.加强农地集约化利用,切实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 10
2.进行农田生态化改造,实现农业和生态协同发展 10
3.提高重要植被覆盖率,完善系统生态功能 10
(三)姜堰区农地布局优化措施 10
1.优化农田布局,科学布设高效农业用地 10
2.优化廊道布局,合理建设河流绿道 10
3.保护自然斑块,因地制宜塑造农地景观 10
六、 结论与展望 10
(一)研究结论 10
(二)不足与展望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基于生态安全和景观服务视角下的农地结构优化研究
——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为例
引言
引言
随着土地整治的深入开展,其实践过程中整治模式单一化等问题逐渐暴露,对地区生态环境和景观文化的影响也日益严重。因此近几年,党和政府不断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引导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空间新格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作为当前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经济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为提升耕地质量、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当前阶段土地整治需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的结构优化与功能整合,而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其对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因此,将景观生态学理论融入农业土地结构优化,引导其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试图从生态安全和景观服务的视角下分析当前农地景观结构存在的均质化、破碎化、功能退化等问题,并进一步结合地方农地利用的实际,探讨农地结构的优化路径,总结出更好地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的方法。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保护与集约用地压力加剧。基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相应地开展了农地结构优化与土地整治工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权益等方面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在以往的土地整治过程中,往往过于追求耕地数量,忽视了对当地生态环境、景观物种的保护,造成很多地区农田均质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景观多功能性遭到破坏。
为了有效应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自十八大以来,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珍惜每一寸国土,优化土地空间开发格局,增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新形势下农地结构优化如何在提升土地质量、补充耕地的同时,兼顾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景观功能的提升,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课题将景观生态学理论融入土地整治,拓展方法体系,为保护耕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维护农地景观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1.农地结构优化方式研究
(1)农地集约化利用研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