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众参与的土地整理规划研究(附件)【字数:11008】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公众参与发展概况 2
(一)国内的公众参与 2
(二)国外的公众参与 2
(三)国外公众参与的成功案例 2
三、我国土地整理规划中公众参与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
(一) 现状 3
(二) 问题 3
四、基于公众参与的土地整理规划 4
(一)基于公众参与的土地整理规划 4
(二)与传统土地整理规划的不同 5
五、政策建议 6
(一)完善土地整理规划相关法律 6
(二)完善土地整理相关教育制度 6
(三)发挥社区居委会与乡镇居委会的重要作用 6
(四)土地整理规划过程需公众有效参与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基于公众参与的土地整理规划研究
引言
引言
土地整理作为一种能够促使土地质量得到提高,土地利用面积得到一定扩增,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的方式,其对于人地矛盾的缓解、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改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的质量及安全性的提高、经济社会能够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土地整理通过法律、行政、生物、工程、经济等措施,依据土地整理规划对于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全面的整治,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和改造的过程。故而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的规划是土地整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同时积极的公众参与保障了土地整理规划的高质量进行,土地整理规划中进行有效的公众参与,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也会得到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显著提升,公众对于土地整理规划的满意度同时也是衡量公众参与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良好的土地整理规划能提升公众对于土地整理的过程和结果的满意度。土地整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就是充分地调动各利益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及积极性,以优化规划,提高土地整理规划的合理性使其在充分有效的基础上更加人性化,促使土地整理过程能更好地实施,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公众参与土地整理规划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参与主体的角度来看,可以是公民个人进行参与,可以是非盈利组织的参与,可以是大众媒体的参与;从参与环节的角度来看,有过程参与、决策参与及事后参与等形式;从参与渠道的角度来看,有行政程序的参与及立法程序的参与等。参与模式的多样化使得公众参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影响规划及其实施过程所涉及到的各个主体、环节及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手段。
二、公众参与发展概况
公众参与在国家民主化进程中民主和平等的具体体现,有效的公众参与能够让人民群众真正地实现当家做主,且能更好地实行自己的各项权利。在早期,参与这一理念的发展主要体现于部分西方国家对于第三世界即亚非拉地区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援助之时采用的“社区发展”的战略。国际社会提出参与相关理论是20世纪中期,经过反反复复应用和实践,参与式相关理论的研究逐渐深入,随着越来越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参与相关的方法体系也更加趋于完善,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乃至于国家将参与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具体事务和具体管理工作当中,这对于参与的相关理论的完善与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一)国内的公众参与
随着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不断推进,土地整理规划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逐渐认识到公众参与对于土地整理规划是一种必然趋势。土地整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在土地整理规划中,调动整个项目相关区域内公众的参与积极性,使其能够深入了解并参与到土地整理的整个过程中来,从而合理配置各个区域内土地利用的资源,同时有助于更好地维护相关利益者的权益,也能更好地实现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现实情况中,从实际项目过程、法律等角度全面综合来看,我国的于土地整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性较低。
(二)国外的公众参与
在土地整理相关领域,国外对于公众参与的重视度较高。德国非常重视公众的参与,其中央及联邦规划法中就有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需要体现于两个阶段。德国政府认为,公众具有较高积极性的参与及其广泛的支持度是土地整理的预期实现的关键。将乡村土地整治的责任从政府扩大转移部分到公众群体,提高了公众对于自身所在地区顺利发展生态经济一体化的个人与组织认同感和责任感;土地整理资金方面,德国的土地整理所耗资金不全由政府财务承担,土地权利人需进行相应比例的出资,而出资额度将基于土地权利人的收益程度进行相应调整,这样的资金承担形式不仅促使公民真正地开始关心项目进程和结果以及最终收益,同时也增加了资金筹集的灵活度。关于公众参与,法律体系的支持也不可或缺。荷兰在世界上开始进行土地整理的众多国家中时间较早,其在土地整理这一方面也有了一定成熟体系,对于土地整理中的公众参与有着高度重视。荷兰的《土地整理条例》中就明确规定了土地整理项目需要得到当地的大多数人的支持。
(三)国外公众参与的成功案例
1.德国
为了更高效的规划,德国制定了标准化规划程序以便于规划的修编制定,其中有两个阶段包含公众参与。第一阶段为政府制定公开规划草案以征询公民意见,同时咨询其他法律机构和公共社会团体意见,吸纳意见后对草案进行整理修改;第二阶段为将整理后的第二稿再次公开,向公众与其他相关规划机构进行咨询,平衡公众与个体利益,对反对意见进行深度剖析考虑,最后进行修改。两个阶段所提出的反对意见将与相关规划部门给出的正式意见一同呈至决策代表面前,若规划正式公布则具有了法律效力,其决定结果也会通知反对者。通过两个阶段的参与,公众包括一般民众、社会组织、其他公共团体、法律部门、公益部门、各级政府各部门可以在两个公众参与阶段将他们对于规划的意见充分全面地反映给规划制定人员,而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也要得到相关规划意见反馈部门足够的重视及有充分理由的答复。
德国相关部门对于规划公开到反馈的过程进行了严格的管控,每年将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和咨询环节集中于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这样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不碍于参与者各抒己见,并且保证了整个规划过程的可预期性。关于两次公众参与过程的规划公布阶段,采取通过报纸和公众媒体进行公布,并详细通知说明参与的时间地点以及规划所针对的区域位置和规划拟定的大体目标。在规划中心则推出相关的小型展览,有专门规划人员进行讲解说明,同时对相关意见和建议进行收集整理,以便于分析。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2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