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群城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研究【字数:12393】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4
二、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5
三、 耦合模型构建 6
(一)耦合关系分析 6
(二)子系统评估 6
1.指标体系构建 6
2.权重确定 7
(1)标准化 7
(2)计算权重 7
3.分值计算 7
(三)耦合度测度模型 8
四、 结果分析 8
(一)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分析 8
1.城市化 8
2.生态环境 9
(二)耦合协调度分析 10
(三)耦合协调类型分析 12
五、 结论与展望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4
图1 长三角各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 9
图2 长三角各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水平 10
图3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动态变化特征 11
表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7
表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 11
表3 城市化与生态和环境耦合协调类型划分 12
表4 不同耦合协调类型下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 13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研究
引言
耦合是指两个以上(含两个)要素或者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用,一个系统的动态变化会引起另外系统的同步变化,既存在正作用关系,又存在反作用关系,既吸引又排斥,从而形成了更大的更复杂的系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耦合去解释。二者之间的交互耦合关系已成为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1]。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阶段,城市人口从1949年的11%升至2000年的30%。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的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向前推进,然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建立在需求和消耗巨大的能源的基础之上的。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会消耗过多的生态资源并给资源环境承载力带来了超重的负荷,生态服务功能受到损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矛盾,两者之间在均衡发展上势必存在较大的困难,如何促进二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区域综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习主席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为新时代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城市群是指以一个或多个超大、特大城市为核心,依托现代交通运输网、信息网,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能够发挥复合中心功能的城市集合体。长三角城市群不仅是我国举足轻重的超大城市群,在世界城市群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意义重大。首先,这对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对二者之间的交互耦合变化特征的研究可给长三角地区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城市规划提供重要依据;然后,对推动该区域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最后,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其他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研究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希望通过城市化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指标体系的建立,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和历史演变状况,从其中找出对该区域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运行情况产生重要影响的因子,即对系统发展贡献率较大的指标;二是能够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度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同时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变化;三是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20072016年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当前区域的发展政策和城市规划措施进行评价,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及发展方向。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演变,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两者的关联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这两者的交互耦合关系已成为21世纪的重要研究议题。早在1898年,英国学者EHoward就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试图通过规划理想城市来有效解决解决城市化、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从20世纪中期开始,有学者真正以专题形式来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著名新古典经济学家Pearce等人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著名的城市发展阶段环境对策模型[2]。在Pearce的定性分析之后,美国著名环境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从定量分析出发而提出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3],他们利用了42个发达国家的版面数据,发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成倒“U”型的演变规律。依据倒“U”型的演变规律,国外的学者们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EhrhardtMartinez等定量揭示了城市化对森林毁林率影响[4],York等提出了双对数模型[5],他们引进了IPAT和ImPACT模型来分析城市化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此外,还有利用利用系统动力学[6]、能量流动模型[7]和灵敏度模型[8]的系统动力学派和生态学派的学者J.W.Forrester,H.T.Odum等和F.Vester等,他们对世界部分国家的城市和地区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揭示了城市发展与其环境演变的交互作用机理,还有L.Braat等利用系统优化和数理建模的思想来处理此方面问题[9]。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