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长三角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农用地足迹研究【字数:10457】

2024-02-24 16:2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但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也是人们探讨的热点。为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同步发展,了解该地区生态足迹及演变规律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本论文以长三角十六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以长三角农村居民人均农用地足迹为主要研究内容,利用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数据与农用地足迹系数探讨长三角农村居民消费对土地资源的完全消耗。分析发现农用地足迹在2007-2016年的演变过程,推演出八类家庭消费支出的变化规律以及所占比例,并对长三角农村居民人均农用地足迹的空间格局有了初步认识,为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依据和管控对策,有利于体现当下中国环境治理的措施和建议成果。也为本研究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和成果借鉴。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绪论 2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2
1.研究背景 2
2.选题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2
1.国外研究现状 2
2.国内研究现状 3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
1.研究内容 3
2.技术路线 4
二、研究方法 4
(一)农用地足迹模型 4
(二)农用地足迹系数 4
三、数据来源 5
(一)区域划分 5
(二)行业划分 5
(三)数据来源 5
四、结果分析 6
(一)长三角总体变化趋势分析 6
(二)不同消费类别的农用地足迹分析 7
(三)空间格局分析 11
五、结论与建议 13
(一)研究结论 13
(二)政策建议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7
长三角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农用地足迹研究
引言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腾飞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迅速加快,与此同时,人多地少、耕地资源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不足等问题应运而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重大难题。因此,如何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城市与农村,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集约利用成为现阶段我国的重点研究方向。
在“一带一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下,长三角区域呈现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因此我们急需从区域角度制定相应配套的土地资源管理措施与生态环境协同管理方案,以维持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长三角是我国东部沿海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发展最为迅速的区域,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产生复杂影响,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在土地利用管理中权衡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保护是重要的缓解途径。
2.选题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较之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多侧重于从生态足迹视角进行规划管理对策措施探讨,本文整合当前己有研究,从农用地足迹视角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用价值来衡量农用地足迹,分析农用地足迹变化规律,以期得到长三角农村居民消费对土地资源的完全消耗。本文的研究具有下列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以长三角十六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统计资料,利用土地利用数据模型研究了该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对土地资源的完全消耗,有利于理清长三角地区当下生态资源短缺的问题,并运用了多种理论方法共同建立居民消费农用地足迹系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足迹的研究进行了拓展,为本研究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和成果借鉴。同时通过居民人居消费支出来衡量农用地足迹,对研究生态提供了一种思路和研究方法。
(2)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长三角十六个核心城市近十年来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可发现该地区对土地资源完全消耗的变化,发现土地资源所存在的需求状况和所面临的趋势,从而为生态治理指明对象,通过动态演变分析,发现动态演变所具有的特征,为治理提供了依据,整个研究为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依据和管控对策,有利于体现当下中国环境治理的措施和建议成果。
国内外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最初是由加拿大学者William Rees[1]提出的概念,随后由其博士生Wackernagel[2]在1996年将其概念进行完善并构建出生态足迹模型。它能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纵向时间序列分析,也能对不同研究对象进行横向比较,是当前国内外定量计算区域生态压力与生态承载力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1.国外研究现状
(1)不同尺度的研究
在全球尺度方面,1997年,由Wackernagel[3]的研究团队首先使用生态足迹法,对全球 52个国家和地区1997 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Niccolucci等[4]从国家年生态足迹上将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划分为楔形、剪刀差型、平行型和下降型四大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5]发布《Living planet report》(2016),为了满足人类每年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我们正使用着 1.6个地球的资源
在国家和城市尺度方面,2000年,Simposon[6]计算了澳大利亚的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超过6hm2;2004年,Mcdonald[7]通过对新西兰生态足迹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奥克兰地区的生态供给已经供不应求,需要依赖于怀卡托等其他地区来做补充;Rawshan A B[8]等人研究得出马来西亚 2000 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仅需要 0.304hm2 就可以满足当前的发展。
(2)不同方法的研究
起初,国外学者计算生态足迹时多采用Wackernagel[9]提出的综合法,如2001年Haberl[10]等基于该方法研究了奥地利19261995年的生态足迹变动情况。由于综合法无法反映贸易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及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1998年Bicknell C[11]首次提出“投入一产出”生态足迹模型,即利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计算出研究对象的完全用地转换系数及其各个部门的生态足迹。此后,Ferng(2001) [12],Hubacek等(2003) [13]和Suh(2004) [14]等学者纷纷对投入产出法进行改进。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1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