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新疆的城镇化发展历程与空间格局【字数:10784】

2024-02-24 16:2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如何根据区域资源环境差异、生态承载能力和区位地域条件,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分工职能的城镇化发展体系,是我国提升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是我国和中亚国家交流的一个重要枢纽,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新疆成为我国重要的核心战略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国的资源储备提供保障,除此之外新疆的发展对我国与亚欧各国的交流和对边疆安全的影响很深。在城镇化初期,如何总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成败经验,结合自身能力,在国内外以及各区域之间的分工地位和作用,经过统筹协调、合理布局,加大分工职能,提升城镇化质量,对新疆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一、 引言3
二、文献回顾4
三、研究区域概况 5
四、研究方法5
(一)研究方法 5
(二)评价指标 6
五、新疆城镇化历程与分析 6
新疆城镇化发展历程与分析6
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变化与全国相比较 7
新疆的产业结构分析 8
3.GDP增长率 9
(二)结论10
六、新疆城镇化发展的总结与建议 11
新疆城镇化现状的总结 11
对新疆城镇的建议 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新疆的城镇化发展历程与空间格局
引言
引言
城镇化的含义是指农户人口连续向城市转移,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业产业向城市集聚,农业活动被非农业活动代替,从而使得城镇规模越来越扩大,城镇人口越来越增多的一种自然、社会历史过程。城镇化开始于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随着西方工业化扩散并经济全球化,世界上的城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尤其是20世纪最为突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大概是从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快。在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取得的平均增速过程中,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贡献很大,这使得我国这样劳动力大国对城镇化研究更为紧迫。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是我国和中亚国家交流的一个重要枢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纽。新疆的地理位置特殊,市场优势大,自然资源丰厚,发展前景大。可新疆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地方,其语言和文化风俗复杂,自古以来的经济模式以农牧业为主,南北气候差异大、位于内陆交通不便等因素限制着新疆的城镇化发展速度。中央新疆会议和新疆经济改革发展论坛确定的发展决议提出,新疆的城镇化之路必须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新疆特殊的政策体系背景下城市的功能、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达成的路径等方面深入探索,规划出一道有效推动城镇化的路径。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是我国向中亚地区和欧洲方向发展的重要大门,是我国西北边疆的安全墙。新疆地处在亚欧大陆中心,周边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八个国家相接壤,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多文化并存,其特有的生态环境、丰厚的资源、多种体制共存的局面形成了新疆显著的人文地理特点。新疆的总面积大,约为166万平方公里,人口少,民族种类多,2000多万个各族人民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生活。新疆的城镇化主要围绕转移剩余劳动力、提高就业率,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实现经济集聚,改善民生,保护社会环境稳定发展。所以,新疆的城镇化不仅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边疆安全也是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地方,其生态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南北气候差异大,地理位置特殊。本课题主要以新疆的人文环境、自然区位因素为基础、整理出影响新疆城镇化的一些典型因素,丰富并完善了城镇化理念,提出了新时代城镇化路径上新疆遇到的经济发展机会与风险共存的现实。新疆是我国西北大门,发展前景不可预测。本课题以新时代的城镇化路径背景下的新疆为目标,对新疆的新型城镇化以及产业模式进行解析,结合当前新疆基本情况和经济基础,探索出促进新疆新型特色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对现阶段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城镇化这一观念是最早被西班牙城市学家塞达(A.Serda,1867)[28]提出来的,他的城镇化概念主要解释了村镇向城镇的变化过程。之后国外城市学家对城镇化不停地进行深入研究。
国外学者对城镇化的质量问题研究甚少,他们主要围绕花园城市、生态性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对城镇化过程中经济的可持续、产业模式的转换、生态保护过程、人类适宜居住的等对人类生活环境质量有益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城镇化是传统的农业化社会改变为现代工业社会,为工业生产提供劳动力并创造消费市场,加快经济的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带领整个国家或区域走向现代高水平生活的过程。
1987年联合国世卫组织(WHO)欧洲工作室在欧洲发起“健康城市工程”[8],提倡城镇化要在提高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的同时,必须要注意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要保护并提高环境的质量。
20世纪70年代,中国学者吴友仁把“城镇”理念带入中国并进行研讨[14]。目前城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状况和路径大不相同,学术界对城镇化含义还没有给出统一概念。
目前,国内的学者们主要围绕:城镇化概念进行研讨,城镇化的基本发展模式,新型特色城镇化推动因素以及城镇化的质量等方面对城镇化进行研讨。杜光华(2009)[2]以安阳市为例,指出在环境、资源、人口等条件的约束下,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各规模内的城镇相互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之间的共同带动发展。彭红碧等(2010)[2]觉得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科学发展观为终极目标,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集约和效率、城镇功能的齐全、城镇体系趋于合理的动态过程。
我国城市学者们根据城镇化发展的一般理念和规则,并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模型。学者仇保兴(2002)[28]提出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要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是因为我国土地资源本身就少,耕地面积就更少,他还强调中小城市必须和小城镇保持协调发展。学者简新华(2003)[28]提出,政府应注重城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措施的合理布局,他说发展中国特色城镇化必须遵循城镇化、现代化和工业化同步发展原则。刘耀彬等(2003)[14]提出,在新的城镇化转型时期,中国的城镇化动力极其复杂,它包含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产业模式的调整、城乡之间的相互带动、科技的发达等。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1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