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城群空间相互作用研究【字数:12359】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绪论3
一、分析模型说明及改进5
(一)引力模型说明5
(二)引力模型改进5
1.城市质量测度改进 5
2.城市间距离测度改进6
3.距离衰减系数确定6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6
(一)研究区域概况6
(二)数据来源6
三、扬子江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计算及特征分析7
(一)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计算7
(二)空间相互作用特征分析8
四、扬子江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特征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11
(一)城市群综合实力11
1.扬子江城市群综合实力强度11
2.扬子江城市群规模结构体系12
(二)空间相互作用倾向度12
1.产业互补性12
2.交通因素12
3.行政因素12
4.历史文化因素12
五、结论与建议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图1 2016年扬子江城市群8个地级市区空间相互作用值9
表1 2016年扬子江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值7
表2 苏州市区与其他县域空间相互作用值10
扬子江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引言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人类在进行各项生产活动时,由于有些资源只有一定的区域才有,为获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取所需资源与其他区域在空间之间的一种交换。为了使生产生活能够正常的进行下去,区域与区域之间不断发生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交换流动。[1]这样就把原本相互隔绝的区域联系了起来,不同的联系程度也形成了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空间相互作用力有着鲜明的时空特点,不仅在空间上差异很大,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也各不相同,不断进行着变化。
在1972年,借用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法,海格特(P.Haggett)[2]把空间相互作用分成三种类型:对流、辐射和传导。空间相互作用的发生也是需要条件的,有学者从供需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互补性、可运输性和中介机会是产生空间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前提。只有两地之间在资源等方面的不均衡,空间流才有产生的可能,因此互补性又是三个条件中的前提。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都是两地间互补性的体现,互补性越大,区域间的流动量也会越大。可运输性则是两地之间是否可以通过水路、公路、铁路等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进行连通。两地之间的距离会影响两地之间运输通行的时间及成本。距离太远,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也会越大,两地之间的摩擦效果也会导致空间的距离衰减效果。距离过远,摩擦系数越大,即使有互补性,两地之间也不会发生空间相互作用。中介机会则会改变两地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原有格局。货物在A、B两地之间运输时,若是之间介入了另一个可发生相互作用的地点C,则原有的运输路线就会改变,将C地也联系在其中。[3]
城市群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类有着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都不同的相当数量的城市,这些城市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着,共同组成了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4,5]具体来说,这些城市都依托一定的自然地理特征,空间上分布相近,围绕着一个或者多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作为区域的经济核心,并且借助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现代化的水路、铁路和公路等交通工具和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这些城市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在这些密集分布的规模等级都不同城市以及其腹地内部之间,还通过了空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区域系统,各种信息流、资金技术流、人流和物流等空间流在这区域系统内发生着双向或多向且十分频繁的流动。空间流促使各种经济社会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集聚和扩散,影响改变了城市之间的结构功能及发展变化。
对于城市群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的热点。城市群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对城市群间的空间联系的研究分析。城市群间的空间联系强弱直接影响着城市群竞争力的强弱,从而决定着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兴衰。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可以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间的集聚也会带来集聚效益等,新生事物、新的思想观念等也会从发达的大城市逐级扩散......现如今城市间的地理隔阂越来越小,联系越发紧密,以一区域特别是城市群来分析研究城市间空间联系及时空演变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完善中国城市空间联系研究体系、整合城市群各城市发展以提高城市群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群在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公认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处于长江经济带“龙头”的位置的,更应发挥在未来发展格局中的带动作用。如今城市群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空间整体联动更加高效,多个高度一体化的次级城市群也在逐渐形成。[6,7]区域的一体化会给之间的城市发展带来际遇,同样区域中的一个或多个增长极也会助力整个区域的发展。扬子江城市群未来就有可能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带动经济发展的最大最优增长极。扬子江城市群的发展不仅有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的扶持,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状况等都为扬子江城市群的网络化、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扬子江城市群作为脱胎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次区域城市群,其发展和长三角城市群息息相关,其一扬子江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和格局的走向都将受到长三角城市群这个母体的深刻影响,其二扬子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也将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整合和优化,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多中心极化的空间重构,从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进程。扬子江城市群的打造,对于重塑江苏经济地理新版图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研究扬子江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城市间相互作用水平及相互作用网络形态等,对扬子江城市群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被美国社会生态学家乌尔曼(E.L.Ullman)[8]首次提出后,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一直以来,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有模型的建立和模型的应用两个方面。西方学者一直以模型建立为研究重点,如引力模型的提出及改进和潜力模型等。但是对于如今联系多种多样的城市来说,许多单一简单的模型和数据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城市间相互作用力的分析,模型也在不断地改进发展之中,因此,模型好坏的关键就在于模型的选择和参数估计的方法。而国内的空间相互作用起步较晚,模型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偏向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实践研究。且纵观已有文献,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型在交通运输、旅游、物流、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中有大量研究[8~12],国内对于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也多偏向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翼城市群等空间尺度较大的城市群,对于扬子江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论题几乎没有且研究尺度多是针对地级市的行政区划,对于县级行政区划下的研究极少。因此,本文以扬子江城市群的8个城市的县级行政区尺度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1年、2006年、2011年及2016年扬子江城市群的31个县级行政区各项综合统计数据,采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方法研究。然后对所得的空间相互作用值进行划分,并根据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值绘制扬子江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网络。进而试图分析扬子江城市群中,城市与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水平差异、空间相互作用的网络形态及影响因素,充实有关扬子江城市群的研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1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