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征收对农民缴纳养老保险行为的影响基于cfps的实证分析【字数:9711】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一、引言 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3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3
二、文献综述 4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5
(一)数据来源 5
(二)样本基本情况 6
(三)相关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6
四、实证分析 8
(一)变量的定义 8
(二)回归模型 8
(三)计量结果分析 8
(四)分组回归结果 9
五、主要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11
(一)主要结论 11
(二)政策建议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3
土地征收对农民缴纳养老保险行为的影响——基于CFPS的实证分析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长期以来,土地在中国乡村具有神圣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创造经济价值的生产资料,同时也是一种风险抵御物,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农村劳动力往往在非农就业上相对于城市劳动力存在一定的劣势,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民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无法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之后,往往只能选择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再加上农村缺乏制度性保障,使得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产资料,更是有着重要养老保障作用。随着农地的非农化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失地农民的群体日益庞大。在土地被征收后,农民失去了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赖以生存和生产的土地,同时也失去了一份养老的保障。有限的补偿款也往往被农民“坐吃山空”,在两三年内消耗完。农民失去土地不仅仅会打破其现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其未来的持续发展,使其失去长期生活的保障。
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农村出现了所谓的“空心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逐渐弱化,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也更加严重。为缓解这一问题,国务院于2009年9月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愿》,推行新型农村养老政策,简称“新农保”。新农保是一种非强制保险,60岁以下的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是否参加,所以有必要从经济视角研究哪一些因素对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行为会产生影响。土地养老和制度养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那么在失去土地这份养老保障之后,农民是否会更愿意购买养老保险以减少自己未来将会面对的养老风险呢?
国内已经有很多研究从各种方面对影响农民购买养老保险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但是暂时还没有研究站在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角度,考虑土地征收对农民购买养老保险行为的影响。所以,本研究将使用CFPS微观面板数据,以家庭是否有土地被征收为主要自变量,在同时考虑其他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其对家庭成员购买养老保险的决策的影响,分析土地的保障功能对农村地区制度性养老保障的施行的影响,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希望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土地征收这一主要因素对农民购买养老保险行为的影响,分析土地的保障功能是否与养老保险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如何通过补贴政策等的优化来保证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
为了实现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本项目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提出问题,土地征收是否会影响农民购买养老保险行为,并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情况。
(2)建立计量模型,选择变量,以“农民是否购买养老保险”为被解释变量,以“是否经历过土地征收”为核心解释变量,并选择受访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子女数量及家庭年收入等为控制变量,并对变量进行描述分析。
(3)对数据进行回归计量,以得到征地对养老保险购买行为的影响。
(4)对计量数据结果进行讨论,判断土地征收对养老保险的购买行为是否有显著影响以及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分析。
(5)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储蓄养老等非制度养老方式,韩芳(2008)认为家庭养老在传统的农村养老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是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一种自然和精神选择,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土地作为一种集就业保障、生活福利和医疗保障为一体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家庭养老的基础。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也给这些传统的养老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养老保险作为一种制度性养老方式理论上与土地养老这种传统养老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相互替代关系,而农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也会对这种影响程度产生影响。
有很多文献深入研究了土地的保障功能以及对其他养老保障的替代作用。位涛(2015)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土地养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农民养老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人口流动加快和农村人口结构变 化等背景下,土地价值逐步显现,未来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将大幅度提高的结论。徐志刚等(2018)认为对于有老年人家庭,新农保会增加老年人生活保障和家庭福利,降低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促进土地转出。安华(2019)认为农村老人可供养老的最大资源是其拥有的土地使用权。位涛,闫琳琳(2014)通过从土地保障现实养老贡献和适度养老贡献两个维度,采用绝对总量分析和相对指标,分析得出在充分发挥社会养老支柱功能的同时仍要坚持传统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它们是保证农民养老水平达到适度的重要补充。由此可知,在农村,土地起着重要的养老保障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前土地养老的保障功能却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并面临着社会流动增加、市场风险加剧、自然环境限制、生命周期定律以及政策支持不足等多方面的现实压力(田园,李俏,2017)。沈毅(2014)认为如果土地溢价红利和增值收益可以惠及农民,则可以大大缓解农民的养老压力。杨礼琼(2011)针对城乡统筹背景下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进行了路径探讨,并提出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背景和农村生产力状况下,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应该是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的三者有效结合。其中,家庭养老模式是基础,土地养老模式是依托,社会养老模式是制度保证。梁永郭(2005)认为中国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制度可以理解为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之后,其生活保障来源主要是劳动者拥有的资本,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民失去劳动能力之后,其生活保障之一就是土地资本。由此可见,在中国农村,土地具有重要的养老保障作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hxycl/zyyhj/563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