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手机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以x职业院校为例【字数:12738】

2024-02-25 15:5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研究通过分析山东省某职业院校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发现手机使用对于青少年社会化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能够拓展青少年的社交网络,进一步发挥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它也能带来手机使用的潜在成瘾性,不利于青少年理性消费观念的养成,导致青少年社会行为失范等问题。究其原因,既包括学生自身对于手机娱乐功能的偏好、缺乏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学习意愿不强、学习氛围淡薄,也包括学校管理滞后、校内商家的逐利效应。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2
1.理论意义 2
2.现实意义2
二、文献综述2
(一)概念界定2
(二)手机信息传播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2
1.青少年社会化模式的转变 2
2.虚拟社会化的双重作用3
(三)研究评述4
三、研究方法与样本概况4
(一)相关概念界定4
(二)研究方法4
1.资料的收集方法 5
2.调查对象的选取5
3.调查资料的编码与分析方法5
四、手机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5
(一)积极影响5
(二)消极影响6
1.社会角色扮演中的行为失范问题6
2.手机使用的潜在成瘾性6
3.超额消费 养成非理性消费观念7
五、影响的成因分析7
(一)内部原因7
1.学习氛围淡薄 加剧行为失范现象7
2.偏好娱乐功能 信息获取缺乏主动性7
(二)外部原因8
1.学校监管不力 手机使用过度自由8
2.校内商家逐利 催化手机超额消费8
六、总结与思考8
致谢9
参考文献9 手机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省X职业院校为例
引言
一、 研究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更多人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介进入虚拟社区,与他人进行跨时空的交流,或借助网络新媒体来获取更多资讯、满足自身需求。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7.72亿,网络普及率达55.8%,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增长率为5.6%。伴随着城乡互联网普及程度的不断加深、全国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将会有更多的家庭、更多的青少年能够接触到网络。这也意味着网络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可能会大大增强。
青少年是社会与国家的未来,而对于如今身处社会化初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涉世未深,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类软件与五花八面的信息,他们很难完全做到趋利避害,不受到某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为了保障青少年现在以及将来社会化的正常运行,我们必须对互联网的使用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影响加以重视。
基于此,本研究将从青少年对现今互联网的主流媒介——手机的使用角度出发,探究手机的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化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今后协调青少年对于手机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在目前有关于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方面的众多研究当中,多数都将研究对象集中于城市青少年身上,对农村或职业院校等具有相对特殊性的青少年研究较少。本研究则选取了某职业院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手机使用对其社会化过程产生的影响,以期为青少年虚拟社会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丰富相关研究。
2.现实意义
对青少年个人来说,青少年时期是其社会化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得到迅速发展,而其发展的方向则于青少年自身所接触、接受到的环境影响因素具有重大关系。职业院校的学生因其所在环境的特殊性,携带手机的机会更多,接触网络信息的可能性更大。在此基础上,探究手机使用对其社会化过程产生的影响,对于今后有的放矢地协调青少年对于手机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般来说,个体的社会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个人在社会中掌握社会知识技能,学习、继承文明,从而把属于社会的规范、制度和文明内化为个体所认同的规则、信念与行为习惯。二是个人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介入社会环境再现社会经验,发展个性的过程。[1]
美国社会学家波普诺认为,社会化 (socialization) 是指 “一个人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的过程”[2]。赵红妍认为,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化因素往往通过“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与感情)等几方面对青少年产生重大影响”。[3]
国内许多学者采用了郑航生的观点,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性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从个体社会化历史进程的视角出发,他将人的社会化分为初次社会化(儿童期)、预期的社会化(青年期)、发展社会化(成人社会化)、逆向社会化(老年期)和再社会化等五个阶段。[4]按照该标准进行划分,青少年社会化主要涉及个体社会化的前三个时期,包含了个体社会化的大部分内容。
风笑天等(2004)提出社会化可以分为真实社会化和虚拟社会化, 前者常用来概括家庭、同辈群体、学校等机构进行的社会化过程;而后者则特指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 尤指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电子媒介所进行的社会化过程。[5]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563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