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结构社会交往对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以q社区为例【字数:19039】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文献回顾2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2
1.精神健康的研究2
2.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3
3.研究述评4
(二)研究假设4
1.家庭结构变化与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精神健康4
2.社会交往与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精神健康4
二、数据、变量及模型5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变量设计5
(二)变量定义与赋值6
1.被解释变量 6
2.解释变量6
3.控制变量6
(三)模型设定与检验7
1.模型设定 7
2.模型检验7
三、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状况7
(一)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状况7
(二)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精神健康的描述性分析9
1.人口学特征与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精神健康9
2.家庭结构变化与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精神健康10
3.社会交往变化与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精神健康11
四、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12
(一)控制变量对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13
(二)家庭结构对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13
(三)社会交往对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13
五、结论与思考14
(一)研究结论14
(二)政策建议 15
(三)可能存在的问题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6
附录A 农村老年人精神健康的调查问卷18
家庭结构、社会交往对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以南京市Q社区为例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针对农村发展的战略层出不穷,政府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政府积极推进农村农民城镇化集中居住政策,政策贯彻至今已达20多年,大量新型社区出现,拆迁安置社区就是其中一种。拆迁安置社区的居民群体日益壮大。其作为这一特定时期的特殊群体经历了生活环境和社会身份的改变,突然地改变使其被迫适应新的社区生活。生活环境与社会身份的骤然改变导致相对经济社会地位、城市社区生活压力、家庭结构、居住状况、消费支出以及社会交往等多种因素均可能会诱使拆迁安置居民群体的精神健康出现问题。截止2018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达17.9%,而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数的一半左右。在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社会适应、获取资源等方面逐年下降且处于弱势地位,同时受到农村空心化、家庭空巢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孤独感重、生活焦虑大、心理抑郁、自我价值认同感低等方面,这些问题导致悲观的情绪在精神健康中占主要比重。生活热情日益淡化,精神健康长时间处于不良状态会增加老年人的患病率,威胁老年人的生命。
农村老年人经历拆迁安置的过程之后,生活环境从熟悉的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生活压力会陡然增加,虽然拥有较之前更完善便利的社会服务网络,与子女的距离更近,但家庭结构、社会支持和社会交往网络都会发生突变。这种改变是突如其来的,几乎没有长时间的压力缓冲机会,骤然的变化本身就可能加大受众的压力和焦虑,使精神健康遭受威胁。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而言,遭受改变的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身体机能低下且适应能力弱化,压力和焦虑势必会成倍增加,从而影响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的精神健康。而近年来的安置措施少有考虑到安置群体的适应问题和心理调适问题,关注拆迁安置老年群体的精神健康问题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探究拆迁安置带来的家庭结构、社会交往变化对拆迁安置社区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
一、 文献回顾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1.精神健康的研究
(1)精神健康的概念
对于精神健康的研究,最早可以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自杀论》看到端倪。涂尔干关于社会群体自杀的讨论表明,自杀是精神健康出现危机的重要表现。此后,国内外学者就“精神健康”进行了大量讨论,但时至今日还没有清晰且明确的定义。
国外研究者从个人角度出发对精神健康进行界定。英国社会心理学家M.Chwedoro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个人对待自我的态度,人们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1]有些学者把精神健康界定为成长和发展的能力,个人的内在价值,兴趣、态度以及行为的和谐等。[2]马斯洛在定义精神健康时,不再限制个体对精神健康的意义,强调人的精神健康既包括外部的成功,也包括内部心理的健康。[3]此外,John Maltby指出精神健康的概念包括享乐性的精神健康(hedonic wellbeing)与终极性的精神健康 (eudaimonic wellbeing),享乐性的精神健康是指在平衡考虑积极和消极情况后对当前状态的一个短期评估,而终极性的精神健康是一种长期性的精神状态,其源于个人发展中的束缚,生活中的挑战、意义以及自我反思。[4]国内学者也对精神健康的概念做了较多探索。童敏认为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精神健康的解释不同于西方的理解,中华文化强调把人放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去理解,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健康是个人在与他人、环境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出现的,充分体现了人在包容和积极进取两方面的能力。[5]郭斯萍等人认为精神健康不仅仅是判断是否存在精神障碍,而是健康状态,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可以认识到自身潜力,可以承受正常的生活压力,可以有效地工作,并可以对其所在的家庭、社会组织、社区甚至国家作出贡献。[6]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563601.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