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医疗嵌入型医养结合服务供给问题研究(附件)【字数:11886】

2024-02-25 12:5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3
二、医疗嵌入型医养结合概念界定3
(一)医养结合服务4
(二)嵌入4
三、南京市医疗嵌入型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现状4
(一)南京市推进医疗嵌入型医养结合服务的相关政策4
(二)南京市医疗嵌入型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水平4(三)南京市医疗嵌入型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模式5
1.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外源型模式:以南京市快乐谷养老院为例5
2.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的內源型模式:以南京市博爱养老院为例6
(四)南京市医疗嵌入型医养结合服务不同供给模式的比较分析6
四、“医疗嵌入型”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模式的问题分析7
(一)医疗嵌入水平低7
(三)养老服务收费较高8
五、解决“医疗嵌入型”医养结合服务供给问题的对策建议8
(一)优化服务模式选择机制8
(二)建立护理人员培育长效机制8
(三)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9
致谢9
参考文献10
“医疗嵌入型”医养结合服务供给问题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面临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例如养老问题,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使得养老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政府及社会关注的一个十分热门的问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4949万人,这些人口比2017年增加了859万人,大概占我国总人口的17.9%,在这些60周岁的人口中年龄超过65周岁的有16658万人,比2017年增加827万人,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1.9%。
/
图1 中国60岁以上人口规模与增速
上图是根据相关数据得出的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统计图,可以从图中看到2011年至2018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保持稳定的增长,增长速率大约为每年0.6%。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且失能化、高龄化特征明显使得社会面临着极大的养老压力及医疗压力。经济水平的的高速发展也提高了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及经济实力,这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老年人对于养老和医疗的需求不断提高且日渐多样化,这对于政府部门通过协调整合目前的养老及医疗资源从而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南京市养老形势也十分严峻,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南京市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高达141.89万人,这些老年人口占南京市总人口的20.85%,141.89万人中有95.7373万人年龄达到65岁,这些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南京市总人口的14.07%,根据数据可知南京市在2017年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
图2 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
上图展示了南京市2013年至2017年5年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南京市总人口数比例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南京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这五年中增长迅速,这极大的加剧了南京市的养老压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南京市的老年人对于医疗和养老的需求同步增加,而南京市目前的养老与医疗资源联系不足,导致养老机构不看病,医疗机构不养老的情况出现,从而使南京市养老和医疗资源出现分离,而南京市的老年人口医疗需求又面临逐渐多样化个性化的倾向,因此对医疗嵌入型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探索应该成为南京市未来养老工作的方向之一。
2.研究意义
我国社会目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及人口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问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也使得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养老机构不提供医疗服务、医疗机构不提供养老服务是我国社会目前仍然存在着的一种养老困境,研究“医疗嵌入型”医养结合服务供给问题对于解决这种养老困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南京市“医疗嵌入型”医养结合服务供给问题的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可以对我国“医疗嵌入型”医养结合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有利于缓和我国老年人在医疗需求和养老需求方面的矛盾,让我国的养老事业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很晚才开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方面的研究,相关的理论以及实践都处于摸索阶段,与之有关的的研究主要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概念与内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问题研究与优化等方面
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概念与内容方面,一般认为是由家庭、城市社区以及养老机构三方面共同形成的生活照护网为基础,通过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和社区养老服务、协调养老与医疗资源、促进医疗机构嵌入养老资源等手段,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护、健康防范、心理慰藉、医疗服务以及康复护理等集养老服务与健康管理于一体的服务网络(杨贞贞、黄佳豪、孟昉、张旭,201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562682.html